陽曉昱?羅喜娜
內容摘要 信息時代帶給人類帶來了云、物、大、智、移等新技術應用和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勞動力需求和生產關系變化對承擔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責任的高等職業教育帶來了巨大沖擊。教師是教育的基礎,重構高職教師職業能力以適應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是構建現代化職教體系的必經之路和重要課題。文章在分析高職教師職業能力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深入探究職業能力重構內在機理,基于高職教師職業能力重構模式研究,提出有效促進高職教師職業能力發展的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 信息時代 高職教師 職業能力重構
1 引言
當今信息時代,新一輪技術革命影響著全球,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使產業加速變革,勞動力技能需求發生了結構性改變,作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以信息化教學為代表的新技術應用改變了的傳統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產業變革引發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向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轉變,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同步更新。這些影響對教育的實施者——教師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明確提出“多舉措打造‘雙師型職業教師隊伍,探索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教師發展是職業教育現代化、智能化升級的重要內生驅動力。教師隊伍作為發展職業教育的第一資源,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職業教育應對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舉措,然而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1],其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和教學能力仍無法滿足信息時代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需求,高職教師的職業能力亟待重構。
2 高職教師職業能力發展現狀及問題
2.1 教學能力滯后于新技術應用
雖然很多高校已投入大量經費用于基礎網絡建設和智慧教室等現代化設施建設,也積極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教師信息化教學培訓,但熟練掌握信息化教學的教師仍為少數。特別是在二線城市以外和欠發達地區,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普遍偏弱,對運用新技術實施教學改革的內在動力不足,缺乏對先進網絡教學平臺和教學資源的運用實踐。多數教師在信息化教學方面仍停留在在線考勤答題、網絡課件播放等簡單操作上,在微課、慕課錄制等技術含量較高的教學準備工作和功能應用方面捉襟見肘,以至于年初疫情突發時期,在教育部“停課不停學”在線教育工作安排下,很多老師認為“太難了”。
2.2 專業能力滯后于產業變革
高職教育與產業發展的聯系度較為緊密,這就要求高職教師在專業能力方面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不斷更新知識儲備和專業實踐能力。而信息時代的產業變革影響著產業鏈、人才鏈的各個環節,原有崗位職能呈現出交錯融合的趨勢,例如,我國鐵路行業正在進行的“工電供綜合維修生產一體化改革”,應對變革,高職院校在原有專業設置基礎上進行“專業群”建設,但新增專業還是在原有專業中增加交叉專業教學內容,在新增專業知識體系和技能標準沒有完善的情況下,高職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呈現出整體滯后狀態。
2.3 教育理念滯后于教育模式變遷
2018年4月,我國教育部出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教技〔2018〕6號),全國教育行業啟動信息化教學升級。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普及改變了純粹知識識記的教育理念,自主學習能力、新技術應用能力、人與機器協同創新能力的發展變得更為重要。智能化教學設備和智能化學習平臺的推廣使用改變了單一灌輸的教學方式,項目化教學、互動式教學逐漸走進課堂,“學習者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逐漸引起教育者的重視。在此過程中,已經有一部分高職教師與時俱進地踏出了教學改革的創新之路,但仍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受多年積累總結的傳統經驗束縛,需要更長的時間適應信息時代“教師壟斷”向“師生平等”的學習資源變化,適應“教師權威”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地位變化,適應“教”向“導”的教師角色定位變化[2]。
3 職業能力重構機理
高職教師面臨著教學能力、專業能力和教育理念變革的訴求。因此,在原有職業能力結構下,單純提高高職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教育目標、教學業方式、教育環境等變化的需要。還需要結合人的能力變化規律,重新研判高職教師職業能力同步信息時代發展的有效途徑。
對于能力發展規律,人們普遍接受的是“動態能力觀”和“能力重構觀”。前者指出能力水平和結構隨外界影響進行動態修正,而后者進一步提出能力發展規律的本質是“能力迭代”,即能力進化、能力轉換和能力替代。其中,能力進化是量變過程,而能力轉換最終形成能力替代是質變過程。能力進化不產生能力結構變化,也就是我們理解的能力提升,而能力轉換和替代則產生結構變化。
根據以上理論,為適應信息時代發展和教育變革,高職教師須在提高原有職業能力的基礎上,將外部影響產生的新能力訴求與自身原有能力進行結合,形成新能力增長趨勢,通過不斷實踐和總結,最終實現能力替代。總的來說,新舊教育思維、教育手段和專業技術技能等將進行迭代,這就是高職教師的職業能力重構,也是教育改革中教師職業能力發展的趨勢和必經之路。
4 高職教師職業能力重構策略
為探析高職教師職業能力重構的有效實施途徑,研究小組通過調研分析、理論研究、實踐探索3個步驟,研究新形勢下高職教師職業能力發展需求和能力結構,分析高職教師職業能力迭代影響因子,推導制定職業能力重構模型及實施方案,并聯合高校、企業共同開展實踐、檢驗和完善高職教師職業能力重構模式。通過以上研究,課題組對如何有效促進高職教師職業能力發展,提出以下職業能力重構策略。
4.1 加快信息化教學改革,持續提升教師教學水平
職業能力重構建立在能力提升的基礎上。加快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改革,以技術培訓、教學大賽培養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是目前大部分高校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應在此基礎上加強信息化教學制度建設,掛鉤職稱晉升和年度考核指標,激勵更多的教師參與信息化教學改革,避免改革落在少數人身上的窘態。
針對不同年齡和教齡階段的教師在信息化教學能力和教學經驗方面的顯著差異 ,應組建青、中、老結合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通過團隊合作的形式凝結青、中、老教師各自的教學特長,形成能力互補,并借助真實教學任務優化各年齡段教師的教學能力,切實提升教師群體整體信息化教學水平[3]。
4.2 落實職教改革措施,促成教師專業發展跨界同步
實現職業能力重構的第二步能力轉換,一個有效途徑就是讓教師在教育和行業變革之間、自身專業能力與企業崗位多學科知識技能要求之間的跨界同步。在當前職業教育改革進程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1+X”證書試點建設正是體現了這種跨界同步。高職院校應落實職教改革要求,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積極引導教師進入生產一線學習鍛煉,積極吸引企業、科研院所優質資源融入教學實踐,打造更為開放的學習交流環境,建立靈活的激勵政策和管理機制,系統性促進高職教師專業能力發展。
4.3 建立高職教師終身學習體系,保障教師職業能力持續提高
能力替代是在長時間能力提升與轉換過程后產生能力質變。面對全球新技術應用爆發式增長,高職教師同我們一樣擁有“學生”身份,在我國探索建立全民終身學習體系進程中,應特別關注對教育者的施教。不僅是高職院校自身,教育部門和教育研究機構也應共同研究開發適用于高職教師終身學習的配套資源和學習模式。結合信息時代網絡化、碎片化學習特點,充分考慮高職教師在學習投入方面的資金、時間制約,統籌建設個性化學習資源,健全線上線下培訓管理制度和考評機制,是保障教師職業能力持續提升與轉換,最終實現職業能力替代的未來努力方向。
(第一作者作者系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講師)
(本文由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教改項目:信息化視野下高職教師教學能力解析與重構(2019JG032)支持)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
[EB/OL]. (2019-08-30)/[2020-02-20]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68517.htm, .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EB/OL]. (2019-08-30)/[2020-02-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10/t20191016_403867.html].
[3]李雨潛.“互聯網+”背景下師范大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調查[J].中國大學教學,2016(7):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