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小學英語教學實踐為例,論述通過構建英語課堂話輪促進師生深度對話的策略,認為教師可以通過添加話輪背景、靈活替換話輪、嚴密整合話輪、師生話輪交互等途徑促進師生深度對話,實現深度學習。
【關鍵詞】小學英語 話輪 深度對話 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3A-0025-03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英語課堂是學生獲取英語知識、發展英語能力最重要的來源。著名英語教育專家李靜純教授提出,英語深度學習五要素之一是話語,特別強調師生在英語課堂中的話語。在教學實踐中,往往因為教師和學生的對話停留在文本的表面,沒有深挖教材的內涵,導致學生的認識過于淺顯,無法在課上明確知識體系的構建與文本中所隱含的情感。師生間的對話活動是英語教學過程的基礎,它是教師利用教材所提供語言知識點中的內容與現實日常生活建立起聯系,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綜合語用能力的關鍵教學方式,教師設計有效的話語可以有助于引導學生體會真實語境浮現舊知、創造性運用新知、發展思維、學會交際策略、提高交際能力。教師設計教學活動時,除了有意識地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還要關注話輪的層次性,從而更好地進行話輪轉換訓練,有效激活學生思維。
話輪是日常會話的基本結構單位,指會話過程中,兩位或者多位說話者在任何地點、任意時間內連續說的話語。話輪的結束標志是說話者和聽話者的角色互換,或其中一方沉默和放棄話語。話輪轉換也稱為話輪交接,在日常口語交際中不可缺少。英語教學最有效的方式即是師生互動,因此話輪轉換在英語教學中是不可忽視的話題。教學對話之所以能夠有序進行,是因為在對話時存在一種控制話輪交接的機制,即一套控制說話權或分配說話權的規則,這個規則在會話各話輪中起交接作用。利用話輪轉換的規則把控教學中的話題進程具有實際意義,教師有效地利用話輪轉換應對課堂生成能對學生的思維培養起到重要作用,有效地掌握話輪銜接是一門教學藝術。
鑒于此,本文筆者將在話輪及話輪轉換相關概念的基礎上,以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為例,具體闡述有效構建話輪促進師生之間實現深度對話的策略。
一、添加話輪背景,使教學更生活化
話輪的形成需依托于相應的會話環境,發話人發起的話語只有在相應的環境下,才能讓受話人理解意思并承接話語使會話持續下去。小學生由于知識儲備有限,基本不具備主動轉換話輪的能力,在課堂上只能被動等待教師或同伴發問。如果教師或文本中給出的話題過于突兀,學生會覺得莫名其妙,“招架”起來會倍感吃力。所以教師需設法創設符合小學生生活實際的會話背景,將話題轉到自己能應付自如的內容上,防止話輪終止。
例如PEP人教版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4 We love animals的Story time,教材所提供的文本以插圖為主,講述主人翁Zoom邀請動物朋友跟著它走,但最后這些朋友被Zip帶走了的故事。文中的語句非常簡單,教學情境的設置前后并沒有比較突兀的情節鋪墊,顯得不夠完整。此時教師巧妙地設計對話,用一個新的話題將故事的起因引入主題文本之中,并且加上適當的情節結束語,形成一個完整的話輪,使得對話有始有終,讓整個故事的情節更加貼近生活真實的表達方式。教學片段如下。
T(PPT導入故事):Boys and girls,lets guess.Where are they going?
S1:park.
T(運用PPT演示故事過程動畫):Lets have a look what happened.
T:Oh,his friends all followed Zip. How about Zoom?
S2:Zoom is sad.
T:What will Zoom do?
S3:He will go home.
T:Why does zip take friends away?
S4:I dont know.
T(PPT演示故事動畫后續):Maybe theres a surprise. Lets have a look.
S5:Its Zooms birthday.
T:Yes!Zip wants to surprise him. How about Zoom now?
S6:He is happy.
教師巧妙地添加背景會話,給予文本故事一個完整情節,符合低年段小學生的心理認知。教師通過引出一個個話語帶領學生展開想象與思考,學生的情緒隨著故事主人翁情緒此起彼伏,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二、靈活替換話輪,使對話有效遷移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現代外語教育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強調語言學習的實踐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內容與重難點,創設自然的、貼近生活的情境,幫助學生將話題遷移,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語言實踐機會。課本文本中通常都有一個核心句型,但對話教學并不是讓學生掌握教材字面上所規定句型的使用模式,而是要讓學生真正掌握此句型的主要結構,并以此為基礎,運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需求。進行句式練習教學時,教師對核心句型進行替換,這不僅促使學生學會使用句型結構,更讓他們實現舉一反三,掌握知識遷移,讓對話能在更加自然的環境下合理生成。
例如PEP人教版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4 We love animals的 Story time,本課為低年段的內容,文本圖片中有大量空白,教師可利用教材文本為學生搭建語用情境,讓學生進行豐富合理的想象,巧妙地引導他們使用英語進行表達。教師注意挖掘文本圖片中的知識內涵,從看圖、說圖入手,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儲備,拓展學生知識,促進學生深層思維。教學片段如下。
T(PPT演示故事最后一圖,為每一只小動物添加對話框):Zip says follow me. What does the rabbit say?
S1:Follow Zip!Follow me!
T:What does the duck say?
S2:Follow Zip!Follow rabbit!Follow me!
T:What does the dog say?
S3:Follow Zip!Follow rabbit!Follow duck!Follow me!
T:Very good!Lets show together. Who will be Zip?
文本所提供的用語非常簡單且關鍵詞的浮現率較高,Zip帶走小動物們時文本只有圖片無對話,教師在此添加對話,讓學生說說小兔子該怎么說才能讓后面的小動物跟著自己走,不僅讓學生對文本中的關鍵句型進行了鞏固、替換與遷移,還鍛煉了學生的反向思維,讓學生活用句型。教師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演繹文本中的情節,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嚴密整合話輪,使對話水到渠成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英語學習具有明顯的漸進性和持續性特點;語言學習持續時間長,而且需要逐漸積累。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需注意話輪的整合。這就要求教師在對話教學時,不但要把握所教學文本內容的重難點,還要了解教材整體的知識體系、文本所處單元的前后內容,找出它們之間的連接點使之結合起來。教師備課時需琢磨編者的編寫意圖,深入挖掘教學文本中的關鍵點,利用合理設計的話題讓內容形成一個新的整體。
例如PEP人教版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4 We love animals,這個單元以談論動物的話題為主,教師在教學Story time時,以學生熟悉的動物園作為切入點,自然而然地將本課相關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建立關聯,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語言、運用語言,從而將教材中的文字內化成為自己的語言。教學片段如下。
T(PPT展示動物園場景):Boys and girls,do you like animals?
Ss:Yes.
T(假裝走路并播放動物的聲音):OK!Lets go to the zoo.Follow me!
T:What can you hear?
Ss:Duck.
T:Yes!Follow me!What can you hear?
Ss:Cat.
T:Good!Follow me!What can you hear?
Ss:Rabbit.
T:What does rabbit like?
Ss:Carrot.
T(拿出一個胡蘿卜):Yes!I have a carrot. Follow me!
本課文本中的知識點不多,教師運用體驗式教學方式,設計大量的體驗活動,通過舊知引出新知,將知識點滲透到各個教學活動當中。教師著重讓學生利用看、聽、說、演的方式,感受運用語言來表達思想,這符合低年段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律。
四、師生話輪交互,重視學習反饋
互動是一種雙向的交際,只要是運用語言的場所就有互動存在。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互動式教學來激發學生學習內動力,以便有效地提高學生語言輸出的質和量。小學英語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方式是語言運用的主要方式。《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表示,教師必須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進步,通過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跨文化意識和健康人格的發展。教師需時刻關注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話語的邏輯性,增加話輪的交互性,注意在合適的時機從學生那里接過話輪。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與個別學生交流的時候,也不能忘記與全體學生進行互動,這樣才有利于放松學生的情緒,利于引導其他學生思考。在英語課堂中,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和掌握英語課堂話輪轉換的方法與策略,在教學過程中承擔引導責任,組織具體的會話模式,讓學生成為完成會話過程的主體。教師有效進行話輪分配和話輪轉換,轉變教學方式使最終的教學效果得以提升,增加對話的深度,促進學生深層思維。
例如,教學PEP人教版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3 My weekend plan Part B Lets talk,本課為小學階段高年段的對話課,談論周末計劃。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基本能夠利用英語進行自我表達。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話輪生成,給學生自主學習與實踐的機會,同時時刻關注學生,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回應,并對一些不夠完美的表現及時給予鼓勵,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教學片段如下。
T(PPT演示一些周末活動圖片):Its sunny this weekend.Where are you going this weekend?
S:Im going to the bookstore.
T:Me too.Im going to buy an English dictionary.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ere?
S:Im going to buy some storybooks.
T:Oh,you study hard. When are you going?On Saturday or Sunday?
S:On Saturday afternoon.
T:Ok,have a good time!
S:Thank you.
這段對話是本課文本課后練習前的教師師范,是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中完成的。話輪在教師與學生之間不斷轉換,直至完成練習表格中的所有問題,教師只是引導,主體是學生。教師在引導學生完成對話的同時,兼顧學生的情感認知,為學生營造輕松友好的交流環境與氛圍,讓學生樂于表達。
小學英語課堂的教學過程主要表現為對話教學,對話教學的基本單位是話輪。話輪特征能有效地反映課堂氛圍和學生的參與度,從而從根本上反映英語課堂的整體效果。英語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通過對話的形式來理解與學習語言,巧妙地利用教材文本中的核心理念,讓學生構建積極的情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扎實的學習基礎。教師需牢記,我們主導課堂并不是“占領”課堂,而是設計恰當的話輪帶動課堂,使得學生成為英語課堂中的主體,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討論,運用目標語言進行知識輸入與輸出,以達到提升學生英語表達和英語交際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范曉敏.從話輪視角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4(10)
[2]張艷.小學英語課堂的話輪轉換[J].華夏教師,2015(6)
[3]吳微.話輪轉換機制和英語課堂互動策略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1(2)
[4]馮木華.依托“話輪”優化小學英語對話拓展活動設計[J].小學教學設計,2018(21)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B類重點課題“基于區域教研組的英語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研究”(課題編號:2019B22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苑(1980— ),女,回族,山東章丘人,中專學歷,二級教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研究。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