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南寧市仙葫學校小學數學組“仙葫杯”“責任杯”等團隊教研活動的開展為背景,針對傳統教研活動缺乏有效性、團隊合作意識薄弱、團隊教研能力不高、年輕教師成長緩慢等問題,論述數學組新型教研方式——“團隊跟蹤式”教研的特點及具體做法,指出該教研方式更注重備課的有效性及教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反思提高的能力。
【關鍵詞】團隊跟蹤 教研 備課 發現問題 解決問題 反思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3A-0061-0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教研工作的有效性越來越受到關注。傳統的教研常常是授課教師的單打獨斗,執教者自己備課,然后磨一兩節課,課后評課教師說些客套話,教研活動就結束了。這樣流于形式的教研活動并不能真正起到提高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作用。
針對這種情況,我校數學教研組采用“團隊跟蹤”教研方式,具體做法是:執教者獨立備課—針對執教者的備課,進行團隊研討并確定教案—根據確定的教案上課—執教者反思,團隊針對上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討評析—執教者根據研討評析修改教案,再次備課—執教者再次上課—執教者再次反思,團隊再次研討評析—總結提升。整個過程要求團隊成員分工合作,人人有任務,并且要密切跟蹤每一個環節。“團隊跟蹤式”教研有了同伴的互助、專業的引領,與傳統的教研方式相比更加有效。
一、“團隊跟蹤式”教研注重備課的有效性
備課包括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學法。不同的是,團隊跟蹤式教研有同伴的參與、骨干教師的指導,在備教材時,不僅要弄清楚教學目標、重難點、教材的地位與作用,還要弄清楚知識點背后的道理。即不僅要知道“是什么”,還要知道“為什么”,使教師養成愛追問的思考習慣。
比如數學組高年段備課組跟蹤的《2、3、5的倍數特征》(人教版數學教材五年級下冊)一課,上課教師是一位年輕教師,在設計這一節課時,她準備了大量的實例,讓學生從這些實例中觀察發現2、3、5的倍數特征,并進行正確判斷。這樣的設計雖然也基本達成了教學目標,但總感覺缺點什么。集體教研時,就有教師提出疑問:“為什么判斷一個數是不是5的倍數就只用看個位,不看其他數位?”“為什么判斷一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要看各個數位上數的和?”兩個問題下來,大家都沉默了。教師對2、3、5的倍數特征已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卻不曾想過結論背后的數學本質。沒錯,數學是講道理的,多問“為什么”會讓課堂更有廣度和深度。所以經過討論,教研組成員一致認為應將本課的研究重點放在以上兩個“為什么”上面。這樣一來,數學味濃了,學生學習熱情更高漲,學習氣氛更濃厚。
備課除了要關注教材,還要關注學生。教師備學生時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預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會遇到什么困難,需要注意什么問題。“團隊跟蹤式”教研的優勢在于,團隊中會有一些教過這個內容的教師,通過回憶或者翻閱原來上課的筆記找到相應的經驗,從而設計出更有針對性的教學過程。如在個人獨立設計《5的乘法口訣》(人教版數學教材二年級上冊)一課時,備課教師認為本課知識很簡單,學生應該能很好地掌握5的乘法口訣,因此沒有充分地對教學中將會出現的問題進行預設。但在團隊集體備課時,就有教過這一內容的教師指出,學生很容易把“一五得五”這句口訣寫成“一五五”,把“二五一十”寫成“二五得十”或“二五十”,對此,教師設計教學時要注重強調口訣編寫的方法,可以出示錯例讓學生進行辨析。
此外,備學生還要把握好學生的學習心理,即學生的情感態度,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這其實取決于教師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在第一次跟進《圓的認識》(人教版數學教材六年級下冊)一課中,執教的教師還是不自覺地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講得太多,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很少;或者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一遇到困難,教師就急于站出來,沒有給學生繼續研討的機會,導致學生思維不活躍,參與度不高,課堂效率低下。經過團隊研討,本教研組建議該教師采用“做—議—練”課堂教學模式,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先讓學生自學,學生通過自學能弄懂的知識,如圓的圓心、直徑、半徑以及直徑和半徑之間的關系等,先讓學生說,然后提問:“這是我的想法,誰有補充?”“這是我的想法,你有什么疑問?”讓其他學生補充自己的見解或者提出自己的疑問,如:“為什么圓有無數條半徑和直徑?”“為什么在同一個圓里,直徑是半徑的2倍?”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這種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才能愉悅學生身心,令其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充分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團隊跟蹤式”教研注重在課堂教學中發現問題
經過集體研討明確教案后,將由上課教師進行課堂實踐。這一環節每個團隊成員都要參與聽課,并且要帶著善思的頭腦、研究的眼光聽課,同時做好記錄,記錄成功之處、發現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建議。
如《平面圖形的面積整理與復習》(人教版數學教材六年級下冊)一課,本節課的難點是理解面積公式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知識網絡。第一次試聽時,在學生簡單回顧各個平面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后,執教的教師提出問題:“回顧了各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請你用喜歡的方式表示出來。”學生拿出學具(各平面圖形)進行操作。
在學生操作時,聽課的教師發現學生要么是用各平面圖形進行拼圖,要么就是不知道要干什么,毫無頭緒,無法下手。結果這一教學難點很難突破,花了很多的時間,導致后面的練習環節開展得很倉促。這就是本團隊在第一次跟蹤課堂時發現的最大的問題。
三、“團隊跟蹤式”教研注重在團隊研討中解決問題
每一次試課、聽課之后,本教研組都會馬上針對上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討,教師群策群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進一步完善教案。
在《平面圖形的面積整理與復習》第一次試課后,本教研組立即進行了集體研討,除了討論修改一些上課細節,還重點研究了如何更好地突破難點。首先,分析了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一是學生不知道各平面圖形之間到底有什么樣的關系;二是教師的要求不夠明確,學生不知道怎么表示。經過研討,大家認為在回顧各平面圖形的面積推導時,就應該引導學生思考圖形面積推導的關系,比如三角形的面積是轉化成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出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轉化成長方形的面積推導出來的,滲透“轉化”的思想,也為尋找圖形之間的關系做好鋪墊。同時建議執教教師將教學要求修改為:“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根據各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尋找它們之間的聯系,可通過擺一擺、連一連形成網絡圖?!边@樣一改,第二次試教效果明顯比第一次好很多,大部分學生都能用網絡圖表示圖形面積公式之間的關系,并能清楚表述各圖形之間的關系。
四、“團隊跟蹤式”教研注重在反思中提高
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內驅力。教學反思可以是課前的反思,反思自己的設計,反思學生的預設;也可以是教學中的反思,反思自己的課堂調控能力和靈活應變能力;還可以是課后的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學效果等,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每一次團隊跟蹤式教研結束后,教師都會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總結反思,通過不斷反思更新教學觀念,形成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
執教《5的乘法口訣》一課的教師對備課時沒有充分預設學情進行了反思:“作為年輕教師的我在備課時,除了要備知識點,還要針對教學重難點進行預設,預設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充分估計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遇到的困難,并思考解決策略。同時要多學習名師的課堂教學案例,向有經驗的教師虛心請教?!?/p>
執教《平面圖形的面積整理與復習》一課的教師作出如下反思:“從整節課看,我試圖通過‘回憶整理—構建網絡—練習應用等環節的教學,讓學生通過動腦、動口、動手、動眼,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清舊知、練習鞏固并拓展提升,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本節課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評價缺乏針對性,問題指向不夠明確,教學環節細化得還不夠。在整理五個圖形之間的關系網絡圖時,可以讓學生到黑板上邊說邊擺,這樣效果應該會更好。”
團隊跟蹤式教研是新課程理念下的產物,它充分發揮了團隊精神,發揮了每個教師的特長,在這一教研模式下,教師取長補短,群策群力,合作共贏。今后我校將繼續完善“團隊跟蹤式”教研模式,進一步提高團隊教研的能力,推動教師專業化發展。
注:本文系南寧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B類課題“團隊教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行動研究”(課題編號:2016B03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鐘麗敏(1986— ),女,廣西崇左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學士學位,現任南寧市仙葫學校小學數學教研組長,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