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新聞作為新媒體發展的產物,在語言的使用上更加遵循經濟原則和趣味性、互動性原則。網絡語言的使用讓新聞變得更具活力和創新性,但也由于部分網絡語言的晦澀難懂、違背語言規范,影響了新聞的傳播力。因此,筆者認為,在網絡新聞中需要取其精華,適度、合理地使用網絡語言,尤其是在標題和導語中的適量使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 網絡新聞 網絡語言 使用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快速、便捷的信息時代帶來的是信息傳播方式的更新迭代,新聞從過去大家所熟知的報紙、廣播、電視逐步邁入網絡時代。有別于以往紙質化、內容呈現單一化以及長篇幅的傳統形式,網絡新聞更注重簡潔明了、準確直接、通俗易懂和呈現方式多樣化。
移動通信時代的到來帶來了海量信息傳播,怎樣才能吸引讀者挑剔的眼睛,以最快的時間讓受眾閱讀并認可,這就要求在語言的使用上要更加網絡化、親民和接地氣。因此,網絡語言開始大量地在網絡新聞中使用,也逐漸被大眾所接受和喜愛。
網絡新聞中網絡語言的使用及利弊
媒體語言可分為報刊語言、廣播語言、電視語言、網絡語言等。網絡語言又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類。于根元在2003年提出,狹義的“網絡語言”一般是指在論壇和聊天室使用的用語。呂明臣在2004年指出,“網絡語言”是將自然語言轉化的文字,通過計算機數字化處理后,又以文字形式展現于屏幕上,具有口語和書面語的雙重特性。由此可見,網絡語言作為第四種媒體語言具有簡潔、新穎、生動、通俗的特點。在選取網絡語言時,通常會使用那些流行程度較高、認知度較廣的詞語,例如“給力”“刷屏”“宅”等大家都能看懂的網絡語言。此外,網絡新聞中使用的網絡語言具有即時性的特點。網絡語言中新詞新語的產生速度很快,一段時間后,某些具有“時效性”的網絡語言就會逐漸被取代或淘汰,例如前幾年頻繁出現的“藍瘦香菇”“大蝦”等。
網絡語言的使用,增強了網絡平臺交流的趣味性,新聞報道中也開始使用認知度較高的網絡語言。2019年12月2日,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了“2019年度十大網絡用語”,其中不乏“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檸檬精”“好嗨喲”“ 是個狼人”“雨女無瓜”“硬核”等人們熟悉的網絡用語。
這些網絡語言生動形象富有趣味,反映了一定時期普遍的情感狀態和社會情況,成為某一時間段全民的“共情點”。這些網絡語言被廣泛應用于新聞當中,不僅豐富了新聞內容,讓新聞變得更具有創新性,還使得新聞變成了接地氣的資訊,拉近了與年輕受眾的距離。語言應用領域同樣追求經濟原則,人們在交談和閱讀中,總是力求語言準確簡潔。網絡新聞篇幅比較小,傳達信息要求準確簡潔,所以簡單直白、約定俗成的網絡語言成了網絡新聞遵循經濟原則的“新寵”。
“2019年初信心滿滿地立下各種flag,你是按計劃完成了呢,還是早已倒掉一大片?”(澎湃新聞《數說新年flag:半數網友堅持不到三個月》)
以上語句中的網絡用語“flag”是指“說下一句振奮的話,結果往往與期望相反”,簡單的一個詞就能概括反轉的含義,確實比直接表述要經濟省力許多。
由于網絡語言產生環境的隨意性以及使用范圍的局限性等因素,導致網絡語言的大量出現,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首先是部分網絡語言晦澀難懂,從而影響信息傳播。這里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詞語本身存在新造和簡化,從字面本身難以直接明白詞義,例如“人艱不拆”“十動然拒”等等由原本的句子拆分簡化的新造四字詞語。這些網絡“成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把一個相對完整的長句子縮略為四個字,而這四個字在句中并非唯一的支撐點,構成的新詞也不符合漢語組詞模式。
另一種是在一定的語境范圍和一定的固定人群中使用的網絡語言,讓不接觸這個圈子和不熟悉這一領域的人理解起來較為困難,比如粉絲文化中常用的“很能打”“C位出道”“很可”等。總體來看,由于接觸網絡文化比較頻繁的是年輕一代,這就導致大部分的網絡語言,中老年人接受不了。
此外,網絡語言產生的隨意性和追求便捷、趣味的特點,造成了部分網絡語言違背了漢語的原則,缺乏規范性。例如“hold住”“奔跑ing”這一類的中英文混雜的使用,就違背了漢語的基本結構和原則,屬于不規范的語言使用。
網絡新聞中網絡語言的使用需把握量與度
在新媒體背景下 ,新聞傳播具有速度快、范圍廣、互動性高及更加大眾化的發展趨勢。但大量語意模糊、不合規范、過度求新、不符合語言規范的網絡語言降低媒體格調,破壞新聞語言的規范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新聞傳播的效果和引導力,所以網絡語言的使用需要注意量與度的把握。
一、網絡語言使用要控制量。每天出現的大量網絡語言為網絡新聞創作帶來了靈感。在關鍵而必要的地方適量地使用這些語言,不僅可以增加新聞的趣味性,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也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新聞制作講究“倒三角原則”,即將重點和新聞點放在標題和導語處,在快速獲取資訊的新媒體時代,簡明扼要、抓人眼球的標題和導語制作更為關鍵,這直接關系到讀者是否愿意點開這條新聞,是否愿聞其詳。所以,筆者建議網絡語言盡量少而精地用在標題和導語部分。
《“泰”養生了吧!草藥香薰+SPA 19日起昆明將刮起“泰式養生”旋風》(云南網)
以上新聞標題中“‘泰養生了吧”是2019年頗為流行的“太xx了吧”這句感嘆句式的變形。用諧音突出了“泰國”這一主題,又將“養生”這一核心信息融入其中,再加上感嘆的效果,是對網絡語言的靈活使用,起到了很好的“點睛”效果。
“沒帶傘的出不去,有車的堵路上,快到家的因為路面積水嚴重過不去……真的太難了!”(云南網2019年9月10日新聞《再次“喜提”熱搜!一夜暴雨襲城 昆明“不負眾望”叒淹了》)
新聞的導語中使用了網絡流行語“太難了”,作為強調雨后出行的艱難,用在分述內容之后,起到了總結和概括的作用,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時,也激起了網友的共情,是一個網絡語言使用的范例。
由此可見,在遵循新聞事實的同時,巧妙靈活地將網絡語言用在新聞標題和導語中,可以增加新聞的可讀性和趣味性,也符合語言的“經濟原則”。
二、網絡語言在網絡新聞中使用要適度。網絡語言在新聞中的使用不僅要注意適量,還需要做到恰如其分、去粗取精、認真慎重。首先,使用的網絡語言需要有一定的認知度,是已經被大多數人所認識和使用的,這樣容易引起受眾的認同,受眾不需要在獲取新聞資訊的同時還要搜索網絡語言的涵義,造成時間上的浪費。
《數說湖南文化旅游2019年 這些成績太“奧利給”》(紅網2020年1月11日新聞)
該標題中的“奧利給”出自視頻直播中主播的一句口語,作為感嘆詞表示“給力”的意思。但由于這個詞語過于口語化和個性化,認知度不高,大眾很難理解,所以用在新聞標題中不太合適。
另外,網絡語言的使用還需注意不要產生歧義或者帶有歧視性。由于網絡語言是由個人創作的,所以帶有個人的情感色彩,然而新聞要求客觀和真實,因此,在網絡語言的選擇上要慎之又慎。例如,過去常用的“歪果仁”“獨眼龍”等帶有一定嘲諷意味的特指詞語需慎用。為此,2017年,新華社發布《新華社新聞信息報道中的禁用詞和慎用詞(2016年7月修訂)》,其中將“然并卵““草泥馬”等不文明用語以及“殘廢人”“獨眼龍”“男神”“女神”等特指名詞列為新聞報道中的禁用詞。
結語
新聞創作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網絡新聞作為新時代產物,具有傳播主體廣泛、內容豐富多樣、傳播迅速、競爭力強等特點。也正是如此,讓網絡新聞的規范性和準確性受到了一定的挑戰。網絡語言的使用推動了網絡新聞的傳播和發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定影響。唯有不斷加強網絡新聞采編人員的新聞素養和職業規范培訓,增強新聞寫作和編輯能力,使新聞采編人員獨具慧眼、浪里淘沙,準確靈活、規范合理地運用好網絡語言,發揮網絡語言的優勢,讓網絡新聞在保持傳統新聞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同時,又富有新時代的新特色新活力,才能推動網絡新聞朝著更加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 (作者單位:云南日報報業集團)
參考文獻:
1.姚喜雙:《加強媒體語言研究——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語言文字應用》,2005(3)。
2.呂明臣:《網絡交際中自然語言的屬性》,《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3)。
3.于根元:《應用語言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35頁。
4.郭科研,金志茹:《網絡語言與其他媒體語言的比較》,《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6)。
5.周鈺姣:《傳統媒體對網絡語言的“抓”與“放”》,《新聞研究導刊》,2018(5)。
6.李? 瓊:《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報道的語言特點》,《今傳媒》,2016(11)。
7.劉伊歐:《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及發展趨勢初探》,《科技傳播》,2019(6)。
8.邢玉靜:《新媒體視域下新聞傳播特點及策略分析》,《新聞研究導刊》,2017(1)。
9.王大鐘:《新聞作品使用網絡語言的弊端分析》,《語文建設》,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