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少東
摘 要 柔性管理是我國當前高校團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模式,文章以高校共青團改革為立足點,結合柔性管理特點以及目前思政教育中存在問題,提出基于團組織視野的柔性管理應用思考。
關鍵詞 柔性管理 思政教育 高校共青團
中圖分類號:D29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2.030
Abstract Flexible management is the mainstream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Youth League memb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reform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exible managemen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thinking of flexible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League organization.
Keywords flexible manag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柔性管理理念以人為本,充分尊重人的主體性,要求管理工作應以人的心理、行為規律為出發點。這種理念結合大學生團員青年的發展需求與特點,加強其在高校團員青年教育管理中的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1 柔性管理的內涵與特征
從高校共青團傳統的工作方式來看,對團員青年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則就是剛柔并濟。各校在實施團員青年教育管理工作實踐中也非常注重二者的結合,剛性管理規定了團員青年的活動準則,并且為日常活動提供導向。柔性管理是一種基于人類心理和行為規律的、采用非強制性方式,激發人內心潛在說服力的管理。區別傳統的管理模式,它最大的特點是強調非強制性,尊重被管理對象的創新性,激發被管理對象的潛能,具有明顯的內在驅動力和影響的持久性。
在高校共青團的教育管理中,柔性管理實際上是構建以團員青年為主體的模式,采用思想引領、心理疏導、情感投入以及團干部的人格影響等途徑,加強有效溝通和正向引導,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團員青年自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與傳統的高校共青團教育管理模式相比,柔性管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特點:
(1)強調內驅力。柔性管理注重從問題的根源,即團員青年的內心想法來改變團員青年的觀念從而影響行為,調動團員青年渴望成才的動力和積極性。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來促使團員青年從內心深處發生轉變,利用情感的內驅作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性。通過看不見、摸不著的方式,對其產生影響,從而激發自發、自愿的行為,轉變行為方式。
(2)強調系統性。以人為本的模式決定了學校各個方面工作都要站在團員青年的角度去思考,把團員青年的培養放在首要位置,著重解決與團員青年利益相關的問題,讓團員青年感受到尊重與關心,用情感的投入去吸引團員青年注意力,從而使管理更有針對性。
(3)強調個性化。每個團員青年的心理素質、社會經歷、成長環境等都各有特點,因此很難達到“標準化”的效果。柔性管理更加關注團員青年的個性特點,針對不同的個性特點研究真正適合的教育管理模式,調動團員青年的主觀能動性,也只有將團員青年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這也很好的繼承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基于柔性管理上述特點,使得共青團組織在數量龐大的團員青年思政教育中實施柔性管理有了得天獨厚的平臺優勢。
2 高校團員青年管理中的現存問題
從中央對群團組織改革的要求來看,一段時期以來共青團存在存在“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的問題。在高校具體表現為:對團員青年思想引領沒有占領制高點,在團員青年學習生活工作中沒有扎下根,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團員青年。隨著共青團改革深入推進,各項制度不斷健全,體制機制活力不斷增強,但在實施過程中,還是有不少問題,如過度依賴以往剛性管理的規章制度,用訓導、長者思維等解決問題,忽略與團員青年平等溝通、尊重其個性特點。
2.1 制度過于剛性,缺乏生本理念
高校共青團的教育管理工作往往習慣于運用行政手段去推動工作,過多地強調了組織和教師的權威性、等級性,習慣于安排團員青年參加團的活動和工作,把獎懲、組織制度當做對團員青年的主要教育管理方式,強調自上而下的管理和動員,忽視了情感交流、協調溝通、個性需求。
不可否認,沒有剛性的規章制度,高校共青團的教育管理會很難實施,工作都將散亂無章。但是過度依賴規章制度約束團員情況的“可為與不可為”對現代團員青年的教育管理顯然過于簡單,往往效果不佳;而且不利于團員青年的情感認同,也可能會導致產生逆反心理,甚至觸發極端行為。通過引導、激發、激勵等手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更能被團員青年所接受。
2.2 方法過于嚴厲,缺乏情感交流
為確保高校共青團的教育管理更加可控,各級團組織都會在原有的規章制度基礎上出臺很多細則、規定等補充性質的規章制度,將共青團教育管理細化為各項考核指標,把剛性規章制度變得越來越嚴越來越細。
共青團干部在扮演著“有規必依、違規必究、執規必嚴”的“執法者”角色,忽略了團員青年內心的需要,干青之間也因此缺少了親密感,甚至使干青關系處于緊張,甚至使一些團員青年產生逆反心理。期待用堵和壓的方法來加強團員青年的紀律性,如果應用不當就會引起反作用。
2.3 模式過于呆板,缺乏靈活變通
一方面,剛性模式依靠的是嚴格的規章制度,凸顯管理的權威,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呆板、缺乏活力;而現代社會就是強調創新,這就需要較為寬松和諧的氛圍。另一方面,長期從事思政教育工作的老師們都會有一些妙招來應對呆板,但是這些妙招往往來源于經驗總結,具有一定滯后性,面對當代團員青年,不少都會失靈。這就不得不要求我們調整原先的管理模式,用因時制宜的工作方法開展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思政教育具有其內在規律,需要借用科學管理的理論,充分發揮思政教育的關系和資源,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浸潤到團員青年思想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團員青年價值體系中。
共青團的主責主業是對團員青年的思想引領,柔性管理特征與共青團思想引領的特征、組織管理特征、工作方式特征高度契合;此外,也因共青團組織開展的各項工作貼近團員青年、團干部年齡與團員青年接近,使得共青團組織在團員青年中實施柔性管理上有很強的應用價值。
3 柔性管理在共青團教育管理的實現策略
共青團是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在群團改革的背景下,儼然給高校共青團組織改革注入了一劑催化劑,為柔性管理在高校共青團的實踐應用提供了機遇。
3.1 突出人本理念,發揮柔性管理的內在驅動力功能
樹立“以團員青年為主體”的工作理念是推進柔性管理在工作中應用的前提。高校共青團要積極將這一理念融入到工作實踐中,真正走進團員青年、理解團員青年、尊重團員青年。
首先,高校共青團要在教育管理中尊重不同團員青年群體的個性化差異。思想引領具有特殊的內在規律性,不同特征的團員青年具有很大的差異性,“一刀切”的灌輸式教育,往往容易引起反感,要開展多種教育形式,幫助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實做深各類主題教育,引導團員青年把個人成長成才的小夢融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把理論轉化為團員青年易于接受的表述,切實做好轉化文章,提升影響力。
其次,要激發自我教育管理。要調動基層的積極性,鼓勵團員青年自主探索基層團組織的管理模式,鼓勵制定本組織的管理制度,加強自主管理。校級團委要加強引導和培訓,提升團干部的綜合能力,鼓勵團員青年積極參與本組織的管理,通過讓團員青年感受自身價值,提高自我認同,把基層的團組織管理工作轉變為對團員青年具有發展性的激勵途徑,達到激勵目的。
3.2 營造和諧人文環境,發揮柔性管理的系統性教育管理功能
環境激勵往往最具有持久性,在育人工作中地位不可替代,但是其效果難以在短期內看到的,最容易被忽視。
首先,注重校園文化建設與團工作的融合。校園文化是一所高校獨特的風格,也是一所學校整體精神的顯現。在團屬陣地中,發揮團組織應有作用,充分發揮校風、校訓、校史、校歌的文化育人功能,開展文化活動,營造濃厚的氛圍,切實提升團組織的在團員青年管理中的引領作用。
其次,要搶占互聯網新陣地。目前,網絡空間與現實空間逐步融合,兩者的邊界正在消失。網絡不僅提供便利的服務,也逐步充滿了政治斗爭,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正如習總書記指出的:“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當前面向團員青年,我們要建設好校園網絡服務平臺,打造成集思想引領、功能服務、班團建設、社交互動等為一體的大型網絡平臺,發揮其強大的影響力。
3.3 注重個體情感,發揮柔性管理個性化功能
高校共青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要發揮情感溝通的紐帶作用,激發團員青年的情感凝聚,采用關心、愛護的方式,達到以情動人。
首先,建設一支作風過硬的骨干隊伍。群團事業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組織動員包括廣大團員青年在內的更多力量完成中心任務的重要法寶。因此,建立一支讓黨放心、讓師生滿意的骨干隊伍尤為重要。通過隊伍建設,提高團干部的個人威信、魅力和親和力,這是教育管理過程中發揮感染力、說服力的基本前提。
其次,要尊重團員青年個性發展。共青團培養人的工作要緊扣黨的需要,堅持實事求是,區分對象、方法、目標,既要實現廣泛培養,又要體現重點培養。要深刻認識到團員青年具有不同的志向和需要,在工作設計中充分體現對個性差異的尊重。
本文為2017年浙江省教育廳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成果(項目編號:Y201738705)
參考文獻
[1] 張國祚.深刻把握“四個服務”的科學內涵[N/OL].光明日報,2017-06-30(11).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7-06/30/nw.D110000gmrb_20170630_3-11.htm
[2] 曹淼、趙晶等.“三個結合”推進高校思政工作[N/OL].人民網,2017-09-04.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904/c40531-29513492.html
[3] 莊可.談學校管理中的柔性管理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