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發式扶貧的核心是產業扶貧。開展產業扶貧可以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通過產業扶貧,少數民族群眾可以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扶貧有效、脫貧穩定、作用明顯,是產業扶貧的主要優勢。近幾年,由于農村男性勞動力開始外出務工,女性居民成為地區產業扶貧的主力軍。為了論述少數民族地區婦女參與產業扶貧的問題,文章分析了少數民族婦女參與產業扶貧的現狀和困境,并提出了一些建議和策略,用于解決少數民族地區婦女參與產業扶貧的問題。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婦女;產業扶貧;現狀
我國對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開展扶貧工作可以追溯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通過開展扶貧開發活動,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已經開始脫離貧困狀態,交通環境、基礎設施、生活水平、社會經濟水平等都發生了巨大改變。由于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地處偏遠地帶,交通不發達,自然環境惡劣,扶貧工作很難取得較好的成果。這些特殊的少數民族地區仍未脫離貧困狀態,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沒有發生明顯改觀。我國大力提倡產業扶貧,力求全面實現反貧困。開展產業扶貧的主要方式是,基于當地交通資源、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等,發展適合當地環境的產業,包括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旅游業,從而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開展民族地區產業扶貧,是我國推動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貧困人口數量多,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美姑縣是涼山彝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地區,享有畢摩之鄉的美稱。近幾年,由于城市地區經濟發展不斷增速,成年男性勞動力選擇外出務工,美姑縣留下了大量彝族女性。這些少數民族婦女成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產業扶貧的主力軍。為了提高民族地區產業扶貧的經濟收益,文章分析了美姑縣彝族婦女參與產業扶貧的現狀和問題。
一、少數民族地區婦女參與產業扶貧的必要性
(一)少數民族婦女脫貧是扶貧工作的重點
美姑縣是我國國家級貧困縣,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經濟增長緩慢。農業是美姑縣居民的傳統經濟來源。成年男性負責高體力勞動,女性負責收集、整理、幫工等其他活動。傳統的男女分工勞動模式放大了民族地區婦女的劣勢。少數民族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成為貧困目標且貧困程度高于男性。少數民族地區婦女物質生活貧困,精神生活貧困,思想文化意識和生態環境意識停留于傳統層面。美姑縣大部分女性居民難以保證日常生活必須的生活物品,沒有掌握任何財富創造技能。自然災害、市場波動,都可能導致這些女性居民陷入貧困。家庭是少數民族地區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基本單位。女性的生活狀況是影響家庭整體狀況的關鍵因素。當女性自身處于貧困狀態時,更難以保證家庭的生活水平。綜上所述,扶持少數民族地區婦女、幫助婦女脫貧,是我國實現少數民族地區脫貧致富的關鍵。
(二)少數民族婦女是產業扶貧的主力軍
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交通環境閉塞,貧困人口眾多,地理環境封閉,和外界文化交流機會少。由于封閉的文化環境,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文化難以受到外界文化的影響,極易保持原始文化面貌。我國廣大少數民族地區都產生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地貌、民風、民情、民俗。原真性、無法復制性,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特點。本民族可以利用民族文化吸引外族游客觀看,發展文化旅游,提高經濟收益。很多少數民族地區已經開始發展基于民族文化的旅游產業,并同步生產了旅游商品,為游客提供旅游服務。發展旅游業顯著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旅游行業和服務行業為當地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緩解了少數民族地區就業難的問題。旅游扶貧已經成為廣大少數民族地區認同的扶貧方式。民族旅游業為少數民族婦女提供了自食其力的機會。少數民族婦女可以演唱民歌、表演民族舞蹈、制作民族工藝品。
二、少數民族地區婦女參與產業扶貧面臨的問題
(一)旅游企業和當地村民存在利益糾紛
產業扶貧的主導者是政府,但在實踐過程中,部分地方政府無法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政府負責招商引資,為少數民族地區引入外來企業。旅游企業得到政府授權后,開始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旅游開發。由于政府無法發揮主導作用,旅游企業掌握了較多的自主權,最終形成了旅游企業+村民扶貧模式。企業開發旅游資源的目的是獲得經濟收益,村民無法在旅游企業中得到足夠的參與權和管理權。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人口難以干預旅游企業的開發行為,難以參與旅游經營管理。當地居民和旅游企業產生矛盾已經成為常態。旅游企業為村民提供商鋪并收取一定的租金。當旅游景區迎來淡季時,村民的收入難以支付高昂的商鋪租金。旅游企業應允的經營虧損賠償從未落實到各家各戶。部分旅游企業未經當地居民同意,私自成立商會,內定管理人員,收取商會會費。政府、村民都無法成為文化+旅游扶貧模式的主導者,扶貧成為旅游企業獲取經濟收益的工具。
(二)少數民族婦女教育水平不足、生產技能低下
“打工熱”是我國城市地區迅速發展的產物。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務工,男性勞動力是外出務工人口的主要組成部分。男性勞動力外出打工,為家庭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婦女留守家中從事傳統農業活動。大量勞動力缺失導致少數民族地區勞動力結構出現巨變,女性成為傳統農業的主要勞動力。我國開展產業扶貧后,很多當地居民對產業項目表現出較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隨著交通環境逐漸便利、基礎設施逐漸完善,旅游業及旅游業附屬產業成為少數民族地區產業扶貧的首選。由于勞動力結構變化、勞動力嚴重缺失,少數民族地區已經無法維持傳統農業。為了獲得足夠的經濟收入,當地婦女開始主動嘗試制作旅游商品或提供旅游服務,包括農家樂、農舍等。
由于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很多少數民族婦女勞動力素質不足、知識水平低下,甚至尚未掌握漢語和普通話。受民族傳統文化影響,少數民族婦女的受教育程度遠低于男性受教育程度,當地婦女成為文盲,不識字、不會講漢語、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基礎教育缺失已經阻礙了產業扶貧的正常發展。產業扶貧能否順利開展的關鍵因素是能否為少數民族婦女普及基礎教育和勞動技能教育。
(三)部分村民收益邊緣化
旅游扶貧的廣度和深度取決于旅游開發的居民參與度。思想觀念、文化水平、勞動技能、財富累積等因素,都對村民的參與程度產生了影響。由于沒有感受到生活水平的實質性提高,部分村民拒絕改變傳統生活方式。景區服務、農家樂是經濟利潤最高的旅游項目。從事這些項目的村民均接受了初中以上教育,并有相關從業經驗。景區附近的村民更容易獲得良好的工作機會。居住地偏遠的居民很難獲得利潤充足的工作機會。沒有文化、沒有錢、沒有距離優勢,成為少數地區村民難以脫貧的關鍵因素。我國實施少數民族地區扶貧戰略,推行文化+旅游扶貧模式,仍無法避免鄉村社會的貧富差距。由于文化、教育、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無法保證每一位村民都能獲得平等的機會,享受平等的待遇。部分村民收益逐漸邊緣化,高素質村民的獲得的扶貧成果更加顯著。
(四)發展失衡
我國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基于當地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建立了以文化旅游和民族旅游為主的旅游業項目。我國針對旅游產業扶貧項目開發了文化+旅游扶貧模式,并向各個少數民族地區推廣。文化+旅游扶貧模式注重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協同發展,但在實際情況中,旅游經濟產業發展過盛,文化產業發展受到忽略。文化是旅游資源的來源,是文化+旅游扶貧模式的載體。打造品牌文化是發展旅游產業的首要環節。當旅游產業進入發展軌道后,文化產業逐漸被邊緣化,當地企業對文化的關注度大幅下降。很多地區的旅游企業僅關注旅游產業的經濟效益,忽略了文化和旅游的產業融合,埋沒了很多當地的優秀民族文化。為了便于游客觀賞,迎合游客的審美,部分旅游企業大肆改變當地民族文化,以至于少數民族文化失去了本質內容。文化和經濟是共生的,“文化+旅游”扶貧模式的根基是文化。當地的民俗民風決定了文化的內容,文化決定了旅游的內容。游客關注的是文化底蘊、文化傳承。“文化+旅游”扶貧模式不單是發展旅游產業脫貧致富,更是對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護。
三、少數民族地區婦女參與產業扶貧的策略和建議
(一)增加少數民族婦女的受教育機會
阻礙少數民族地區產業扶貧的重要因素是當地婦女受教育程度低。知識水平決定婦女的文化水平和生產技能水平。生產技能水平決定了少數民族婦女的致富能力。當地政府可以配合教育機構,對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開展全面掃盲活動,保證每一位婦女都可以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提高婦女的文化知識水平。政府可以借助社會力量,在少數民族地區創辦希望小學,為少數民族兒童提供入學機會,制定學習計劃和成長計劃。為了避免貧困家庭無法支撐兒童上學,政府可以考察每家的家庭情況,酌情減免教育費用,對重貧困家庭提供經濟扶持和生活扶持。
非正規教育是無法支撐兒童上學家庭的首選。政府必須重視非正規教育,積極引入多種非正規教育模式,包括夜校、技校、培訓中心等,為少數民族地區婦女提供多種受教育途徑。
(二)突出婦女主體地位,為婦女量身打造產業扶貧項目
少數民族婦女長期受到傳統思想影響,沒有形成女性主體意識。當地政府可以為少數民族婦女舉辦法律講座、社會文化講座、生產技能講座等,幫助婦女樹立法律意識和主體觀念。為了保持產業扶貧項目的良性發展,當地政府可以加大資金投入,為少數民族婦女建立合適的產業扶貧項目,包括但不僅限于小型畜牧業、產品加工業、經濟作物種植業和家庭手工業。東鄉族是甘肅省內的少數民族,精通刺繡、飾品和文化生活用品。東鄉族刺繡色彩豐富、配色大膽、構圖粗獷又不失精妙。枕套、桌布、床單、門簾等,都是極具東鄉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刺繡的圖案包含了東鄉族婦女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刺繡是東鄉族婦女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刺繡工藝是東鄉族傳統民族工藝,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根據東鄉族文化傳統,婦女均居家照顧家庭,足不出戶,精通刺繡工藝。2012年,國家民政部啟動了東鄉錦繡工程項目,大力發展東鄉刺繡產業,為東鄉族婦女提供穩定的經濟來源,從而實現脫貧致富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素艷.少數民族地區產業精準扶貧研究[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9,17(05):23-25.
[2] 周興龍,潘曉佳,劉遵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扶貧攻堅問題分析與對策[J].農業展望,2019,15(07):15-19+29.
[3] 謝瑩瑩,周真剛.貴州少數民族村寨扶貧模式探析——以臺江縣為個案[J].貴州民族研究,2019,40(06):27-32.
基金項目:文章為四川省教育廳重點研究基地2019年課題“貴州水族節日飲食文化的社會學考察 ”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C19W12。
作者簡介:左丹,漢族,碩士,副教授,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研究方向:民族地區社會工作、民族文化資源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