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深度學習運用于《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利于將學科素養(yǎng)落到實處,基于學科素養(yǎng)的深度學習教學策略應該是基于真實情景的主題式教學、基于合作的探究式教學、基于問題導向的辨析式教學,是將深度學習和《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相結合的一個新的嘗試。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深度學習;學科素養(yǎng)
深度學習是指以教師把握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材本質,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運用所學的學科知識和跨學科知識,開展以議題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從宏微觀結合的視角,運用辨析式的思維方式,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獲得結構化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知識,建立旨在引導學生建構知識意義和生命意義,培養(yǎng)有信仰,有思想,有尊嚴,有擔當?shù)臅r代新人。基于學科素養(yǎng)的道德與法治課深度學習教學策略有以下幾種:
一、基于真實情景的主題式教學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并將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作為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基礎;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在認識、體驗與踐行中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fā)展。”。知識來源于生活,讓學生處于立體感的生活情境中,才能夠拉近學生與學習知識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以真實的情境為起點,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將學科內的知識和跨學科的知識將以融合,把抽象、難懂的知識點轉化成通俗、易懂的知識點,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感悟能力,將學生獲得的知識遷移到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主題式教學以核心知識為主體,是師生根據(jù)學科任務和教學目標選擇主題,圍繞一個或多個結構化的主題,整合相關的教學內容及資源,師生圍繞主題開展一系列的合作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把握學科核心知識,發(fā)展學科能力、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過程。高中思想政治課主題式教學,學生圍繞主題展開教學活動,使以往零散的政治知識根據(jù)主題相關的內容聯(lián)系起來,打破了學科內部和學科之間相互分割的狀態(tài),明晰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實現(xiàn)了學習內容的綜合化,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通過極具情感色彩的教學情境渲染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主題情境中感悟核心素養(yǎng),使得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從理念轉變?yōu)樾袆樱趯嵺`中生成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創(chuàng)新永無止境》這一課中,教師策劃了聚焦以被橋梁界譽為“珠穆拉瑪峰”的港珠澳大橋為主線的主題式教學,通過播放視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入主題,請學生列舉除港珠澳大橋以外的其他科技成就?說明我國在一些重要領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否意味著我國已經成為科技強國了呢?通過對問題的層層深入和剖析,使學生自己得出我國在科技創(chuàng)新方面能力不足,科技總體發(fā)展水平不高的結論,完成港珠澳大橋如此大的創(chuàng)新工程,需要投入什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將以往零散的政治知識整合起來,掌握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維度進行論述,在社會層面穿插美國惡意制裁,華為的絕地反擊給我們什么啟示?告訴我們要居安思危,要有憂患意識,企業(yè)是社會創(chuàng)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是企業(yè)持續(xù)發(fā)展之基,市場制勝之道,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術不是別人賜予的,企業(yè)不能只跟著別人走,而必須自強奮斗,敢于突破。要自覺融入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之中去。而從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工程師林鳴的故事中,彰顯敢為人先,敢于冒險的勇氣和自信,表現(xiàn)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戰(zhàn),權威的批判精神。表現(xiàn)為承受挫折的堅強意志和溝通合作的團隊精神,表現(xiàn)為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和造福人類的濟世情懷。
二、基于合作的探究式教學
《道德與法治》教材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法都來自于我們的日常生活。要想將這些生活現(xiàn)象上升到理論層次,離不開學生的觀察體驗。而在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課中缺乏有效的互動,在學習活動中學生缺乏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和情感交流。而在合作探究式教學中,教師設置綜合探究性問題,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目標任務,以小組為單位,以問題為導向,共同分析分享體驗,交流意見,彼此爭論,互相學習,解決問題。合作探究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小組成員間的交流探討,討論不局限于課本,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個性,結合身邊的實際生活,內化成自己的觀點,開拓了彼此的視野,完成共同任務,體驗成功的喜悅。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實施合作探究式教學,學生通過交流合作,不僅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不同學生解答問題的方法不同,可以收獲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比鑒別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交流過程中,成員需精準的表達自己的看法,闡明自己的觀點,有利于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字組織能力和溝通技巧;在彼此學習互動過程中,學會尊重他人、傾聽他人,不斷進行自我認識反思和對他人認識的評價,提升學生批判性思維及評價能力;合作探究教學中,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還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和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在《國家好,大家才會好》一課中,教師設計三個板塊中國夢、中國心、中國志,以圍繞C919大飛機為背景,結合視頻和相關的教學內容,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合作探究,層層深入探討這三個問題:“探討我國為什么要造國產大飛機”、“自由辯論,如果有第二次機會選擇,假如你是程不時老人的家人,請你幫他出出主意”、“追憶祖國的飛天歷程,感悟程老飛天夢想,暢談我們如何為維護國家利益、實現(xiàn)人們利益奉獻青春”;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不僅把看到的、聽到的、學到的融合為自身的觀點,發(fā)表意見,還學會了傾聽他人看法,多方交流與合作,從單一的經濟方面,開始走向經濟、政治、國防、航空航天等方面的綜合,更上升到大飛機翱翔于藍天,有利于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的總結,通過對國家利益的含義和國家利益的內容概述,更清晰的使學生理解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之間的關系;在祖國的版圖上貼上自己的夢想,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學生從中收獲到的不僅止于對知識的掌握與他人溝通交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對祖國的情感。
三、基于問題導向的辨析式教學
基于問題導向的思辨式教學是將學生置于具體的問題情境中,以問題為導向,引發(fā)學生的價值沖突,讓學生在入境、明理、動情中主動學習,使學生在比較與鑒別問題、收集與分析資料后,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各種觀點相互交流和比較,明確核心概念,辨別是非,認清自身思想、觀念等價值趨向,進行自我反思并及時矯正錯誤思想和校正自己的行為。思想政治教學中,首先,應選擇有爭議性的社會熱點問題,提供感悟契機,為學生發(fā)現(xiàn)與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條件。例如;在《參與民主生活》這一課時,運用“世界第五大情報組織”——朝陽群眾的行為表現(xiàn)這個視頻,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列舉參與民主生活的途徑,分析各種途徑的特點和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正確的參與民主生活。那些精心設計的探究活動能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激發(fā)學生探索問題的熱情與動力。
其次,思想政治教學內容有著較強的可辨性,學生從問題的多個角度展開對辨析點的理解與分析,會對問題產生“能不能”、“值不值”、“對不對”的思考,學生在經歷由表及里自主選擇、比較與評估的辨析過程后,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讓學生從中并解釋自己的理由與見解,教師和學生一起傾聽,在這樣一種開放、平等的交流過程中使學生學會傾聽與尊重他人的觀點,同時強化學生對問題的認識與理解,能夠結合辨析過程自覺反思并校正自己思想和行為的偏差,必要時教師對學生的錯誤觀點進行恰當提示與糾正,從而達到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目標。例如:在“國家財政”的教學中,執(zhí)教者可以選取如下的探因性情境:首先播放湘潭市創(chuàng)衛(wèi)宣傳視頻,借“湖南鄉(xiāng)村《四十年四十村》專題微紀錄片”來激起學生愛家鄉(xiāng)之情,引起學生對湖南省的財政收支情況的高度關注,進一步理解到財政取之與民,用之與民的認同感。從而更進一步關心湖南省的財政收支情況,在理解財政為民中增強政治認同。以對“國家財政是否越多越好”問題的爭論,將學生置身于錯綜復雜的問題中,直面沖突,為學生用認知經驗進行分析、質疑提供載體,對問題再進行價值判斷,體會爭議所的產生的沖突及規(guī)范沖突所帶來的的意義,使學生站在人民的立場上進行思考、探究和表達,同時思考這一問題的正反兩面觀點,培養(yǎng)其全面和設身處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從而做出理性選擇。
參考文獻
[1] 陳式華.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中學思想政治教學[M].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李松林.回歸課堂原點的深度教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3] 呂萍.道德與法治主題活動式教學存在的及對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03).
[4] 龔雷雨,袁錦明.深度學習理念下的有效教學設計例談[J].生物學通報,2010,45(10):37-49.
作者簡介:甘謠,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