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摘 要:綠色發展理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環境保護的繼承和發展,是順應歷史客觀規律、世界發展方向和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文化。綠色發展理論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的重要組成內容,更是人們在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時需要遵守的客觀自然規律。這就要求我們正確理解綠色發展理論的實質思想、內涵和實踐意義,這對長遠的發展具有幫助作用,更是對綠色發展理論有著重要的指導實踐作用。要探索綠色發展之路,必須堅定綠色生態理論的堅定不動搖還要將綠色發展理論視作一項長遠的計劃進行學習。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綠色發展理論已經缺一不可,究其原因是因為綠色發展理論包含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對人類發展的實踐經驗的總結,堅持綠色發展理論對于今后的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更是可以指導民族地區的生產實踐活動。
關鍵詞:民族地區;綠色發展;生態建設
綠色發展理論是人類社會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理論成果,里面包含著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論支持。人與自然不是分裂的關系,而是整體的關系。生態環境得以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就會有較大的提高。相反,將自然視為一種單方面索取關系,只將經濟發展作為最重要的事情,對自然進行過度開采,那么最后必然會影響人們自身的環境。生態文明思想包含著科學的認識、生動的實踐經驗,它可以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不斷提高人類社會的進步。生態文明思想利得智慧結晶是有著深刻的實踐經驗和理論作為支撐的,它經歷了認識到實踐,再從實踐到認識的反復過程,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為人類今后的發展道路掃清了障礙。
生態文明思想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的內容符合我國的發展規律,可以指導我們生態文明理論的學習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這些深刻的、區別于其他文明理論的特征要素決定了我們必須在今后的生產生活中將其作為理論指導,在今后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保護中將生態文明思想作為我們最強大的理論武器,這就要求我們需要長期學習這個理論體系。
一、綠色發展理論在民族地區的理論意義
綠色發展理論源于生態文明發展觀念,融入了馬克思主義可持續的發展觀念。
(一)綠色發展理論為民族地區生態環境的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
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不是單一的結構形式,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結構,因此需要全面的系統思想來學習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理論繼承發展了可持續發展理論,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念可以引導我們在各個地方的具體實踐。很多民族聚集的地區位于祖國的邊疆地帶,生態環境問題顯得格外重要。一方面民族地區的特殊地理位置、文化淵源就決定了我們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問題,這就要求我們需要深入到民族地區的生活環境中去發覺,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指導我們實踐,因地制宜的進行民族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另一個方面現代社會的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物質生活資料的富足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因此需要用綠色發展理論促進生產方式的變革。
綠色發展理論是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刻學習得到的,不是人們憑空發揮想象力幻想出來的,它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客觀發展性。綠色發展理論是通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基礎上的實踐積累得到的,因此綠色發展理論對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有著深刻的理論支持。
(二)綠色發展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可持續發展觀的繼承發展
綠色發展理論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客觀價值規律、發展理論和發展內容。綠色發展理論利得客觀規律性是以尊重自然發展為前提,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綠色發展理論是經過人們長時間的實踐方式總結出來的,不是突發奇想、一蹴而就的得到的理論。
在現代社會中,人與自然都不是孤立的個體即人與自然都相互影響,自然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料,反過來自然也總是留下了人類生產活動的各種印記。綠色發展理論理論繼承了馬克思主義中的自然及其規律的客觀性和現在行。人們在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時需要遵循并且合理運用自然的客觀規律,不能無視和踐踏自然規律,這就需要我們用綠色發展理論武裝我們的思想。
綠色發展理論支持生態換件保護,主要體現在我們在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時需要用發展的觀念看待問題。人與自然的發展并不是獨立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實事求是、統籌兼顧。只有在發展的過程中尊重自然的客觀性才能更好更快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二、綠色發展理論在民族地區的實踐價值
綠色發展理論不僅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的生態文明理論,在新的發展時期,對民族地區的環境改善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綠色發展理論為民族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具體的行動指南
堅持綠色發展理論的實施需要我們將生態環境的發展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民族地區有著獨特的地理環境,并且伴隨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如果只是將經濟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完全不顧長遠的發展環境,只看中短期利益和眼前的利益,為了發展經濟水平而犧牲自然環境,這無異于竭澤而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的發展的千年大計, 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因此應該正確把握民族的生態文明建設。
隨著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態環境問題顯得越來越重要,民資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更需要我們的關注,所以需要將綠色發展理論放在重要位置。生態資源一直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一方面生態資源可以推動當地的經濟增長。人民從消耗自然資源中得到了更好的生活條件。根本原因是因為自然資源為人們提供各種可供開采的物質資源,人類的衣食住行或者其他的物質生活資料都需要自然資源的支持和給予。另一方面在地球的整個生態系統中自然系統占據著重要位置,自然資源有著巨大的經濟價值,為人民的生產生活提供物質幫助,因此人與自然不可分割。他們相互影響又相互制約。在我們今后的發展中應該主義讓自然環境健康有序的發展,人民需要自然資源提供各種物質幫助,自然資源也需要我們給予保護。 所以我們應該深刻的認識到綠色發展理論的重要性。
(二)綠色發展理論是民族地區生態建設的思想保證
改革開放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的人們追求的只有物質溫飽,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需求發生了變化,人們開始追求精神文化的享受,因此人們不再局限于對于吃飽穿暖的追求,對自己身處的生活環境也有了較高的要求。社會發展建設的過程中,生態環境建設也應該得到關注,在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發展中,培養踐行生態環境建設的形式豐富多樣,綠色發展理論也成為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支柱。
綠色發展理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延伸與升華,可以引導民族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的發展,民族地區因為其獨特的條件,就更應該借助綠色發展理論來建設和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中,民族地區也迎來了新的形式和挑戰,主要表現為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因為民族地區有很多位于欠發達地區,發達地區于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收入差距都很大,環境問題也相對復雜。馬克思說過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目前存在的問題中歸根到底還是經濟發展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問題,所以只有真正維護好環境與發展的關系,才能更好地解決民族地區的環境問題。面對這些難題我們更應該實事求是,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合理的解決各項難題。雖然民族地區的環境問題非常復雜,但是我們仍然要時刻保持著開拓進取的精神、披荊斬棘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去克服我們遇到的困難。這就要求我們務必將綠色發展理論融會貫通,做到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既艱苦又復雜的任務,需要我們在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的發展下,生態環境建設的價值追求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穩定發展,民族地區要實現這一價值追求,構建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需要我們堅持和發展綠色發展理論。改革開放發展了幾十年,雖然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就,但是很多欠發達地區則利用本身的自然優勢來換取經濟的發展,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的提高和改善,對于自身的生活質量也有了較大的變化。而民族地區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問題則無法避免,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對綠色發展理論的學習,應該推進綠色發展理論生活化、大眾化。綠色發展理論是在長期工作實踐中不斷積累和深刻思考形成的,是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自然規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以及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規律的最新認識,是經得起實踐檢驗、歷史檢驗、人民檢驗的科學真理。從而使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走向正確的道路,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黨的十九大報告[R].北京,2017.
[3] 錢易.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牛文元.中國可持續發展總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5] 方時姣.綠色經濟思想的歷史與現實縱深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