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梅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模式也發生了全新的變化。教師既需要關注知識的講授,也需要讓學生感受到課程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課程內容,最終提高課堂的整體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趣味;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1C-0082-0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就小學道德與法制課程來說,教師不僅需要注重知識的傳遞,更需要改進教學策略,為學生構建趣味盎然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基于此,本文將從四個方面深入探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趣味性教學策略。
一、創建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佳的教學催化劑,提高課程教學效率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學習憧憬,這樣教師才能高效完成教學任務。隨之出現的問題是,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呢?答案顯而易見,提升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
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很難感受到所學內容的趣味性。所以,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構建相應的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生動的場景中去學習,從生活化的例子中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進而提升教學的質量以及效率。
在進行《健康看電視》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從情境入手,聯系學生的生活,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首先,在上課一開始,教師就可以圍繞“電視節目”這一話題和學生展開互動,用貼近小學生現實生活的話題營造生活化情境。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你們最喜歡看什么節目啊?”學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有的說自己喜歡看《變形記》,有的說自己喜歡看《爸爸去哪兒》,還有的表示自己最喜歡看《中國詩詞大會》。接著,教師進一步詢問學生:“既然電視節目這么好看,那我們干脆把所有時間都用來看電視吧。你們覺得這樣好嗎?”學生踴躍回答:“不好,長時間盯著電視,眼睛會很不舒服的。”“還要上課呢,哪有那么多時間看電視啊。”“不對,成天看電視,哪里還有時間做別的事啊!”從中可知,大多數學生并不認可教師所說的觀點。因此,教師要因勢利導,告訴學生應該辯證地對待電視,既要認識到電視為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好處,也要警惕過度看電視所帶來的危害。
所謂情境教學,指的是借助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話題、素材為學生構建熟悉的場景。由于小學生的感知能力不強,所以教師需要從學生的生活入手,運用一些生活化的話題或者例子,這樣才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二、利用故事激趣,活化教學氛圍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所以,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也需要運用趣味橫生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近些年,涌現出諸多具備創新性的教學方式,其中最容易操作、也最容易取得教學效果的方式莫過于故事教學。
所謂故事教學,指的是將故事和教學內容相結合,用故事化的氛圍吸引小學生,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如果教師能夠合理利用故事教學,將會取得絕佳的教學效果,也能激發小學生的探究精神,讓小學生愛上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
例如,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學會溝通交流》中的“活動園”,就給出了兩個繪本故事。該繪本分別展示了放學以及下棋的情景。第一幅圖,畫中有三個小朋友,他們聚在一起討論剛剛結束的籃球聯賽,三個小朋友所在的班級輸了比賽,他們三個人分別表達了不同的觀點;第二幅圖,畫中有兩個小朋友,他們聚在一起下象棋,彼此卻產生了一些分歧。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結合旁邊配出的文字,談談自己對這兩幅插圖的理解。比如,有的小學生對第一幅場景是這樣理解的:“籃球聯賽輸了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但是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自己技不如人所以輸了比賽,有的人卻認為是裁判判決不公,還有的人認為是班級內部不夠團結。可見,對同樣一件事,只要立場不同,觀點就不一樣。”通過故事的引導,學生能夠很容易理解換位思考的必要性。正因為大家的觀點不同,所以,在交流時更需要開誠布公,學會體諒彼此。
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故事化的方式展開教學,這樣才能確保小學生始終專注于課堂。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盡可能地選取教材中的故事或者選擇符合教學目標的故事,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三、設計游戲活動,開展趣味教學
游戲是兒童最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兒童也正是在游戲中逐步認識世界、豐富自我的認知。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趨勢下,為了進一步優化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師需要有意識地改進教學策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游戲和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內容相結合,突破固有的教學模式,為學生設計一些兼具趣味性和生動性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學習知識、提升道德與法治意識。如此一來,在特定的游戲場景中,學生就能夠逐步深化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美麗文字 民族瑰寶》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通過知識競賽的形式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在設計知識競賽題目的時候,教師應始終立足于教學內容,同時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這樣才符合知識競賽的初衷。而且這樣做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展示自我,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師分析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對教師后續的策略調整具有積極意義。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1)你知道我國現在有多少種文字嗎?能否舉例說說呢?(2)你知道漢字的起源是什么嗎?(3)說一說,你認識漢字以外的哪些文字?(4)哪些漢字能夠彰顯中華傳統美德?(5)“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說的是哪種書法字體?以上問題只作為參考,教師可以結合實際設計更多的問題,以此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率。
游戲的形式多種多樣,知識競賽無疑是最適合課堂教學的游戲種類。通過知識競賽,既能夠檢測學生的知識水平,也能夠活躍課堂氛圍,還有助于教師調整教學策略、完成教學任務。
四、注重評述評價,內化體驗感受
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教師不能只關心教學本身,也需要注重評述評價的作用。在學習過程中,對每個學生獨特的展示,如果教師沒有及時給予評價,學生很難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重視。一方面,通過評述評價,學生將明確自己的不足以及與其他同學的差距,是一種對自身知識儲備的良性回顧;另一方面,教師也能夠根據評述評價調整教學方向,對學生實施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在評價過程中,必須做到客觀公正,敢于給出“真”觀點。
例如,在學習《網絡新世界》時,教師就可以詢問學生:“同學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又有哪些不同的收獲呢?可以和大家分享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畫一畫、寫一寫的方式談談自己的收獲,最后教師對學生的整體表現加以點評、總結。比如,有的學生寫下了一段學習心得:“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我意識到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網絡一方面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多隱患。比如有的學生會沉溺于網絡,還有的學生會因為網上不良信息走上犯罪等等。而且生活中隨處可見‘低頭族,他們只沉浸于網絡,卻忽略了家庭、朋友的情感聯系。所以,應該辯證地看待網絡,合理地使用網絡。”教師可以重點評價學生所說的這段話,肯定學生對內容的辯證思考,同時進一步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教學過程中,評價的重要性無需贅述。準確、到位、真實的評價,有助于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具有積極的引導價值。除此以外,評價也能幫助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五、小結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和生活密切相關的科目,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賦予課程趣味性,教師需要運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為學生營造趣味盎然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小海,馮燕.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1).
[2]黃干雄.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4).
[3]任海燕.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生活化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27).
[4]郭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教學策略思考[J].學周刊,2019,(6).
[5]崔顯花.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J].華夏教師,2018,(20).
[6]馬輝.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核心素養的關系[J].華夏教師,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