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陽
摘? 要:語文課程無論從小學還是大學,都是一門重要的基礎性課程,其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文學修養、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等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就像一股清泉能夠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注入一份清新,讓學生不僅喜歡文學、熱愛文學,同時激發其主動追求文學的熱情,最終指導他們的學習與生活的前進方向。因此,語文教師一定要加強自身文學素養,不僅要有傳統文化的底蘊,同時對于世界文化也要積極學習、不斷探索、全面提升,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關鍵詞:教師? 文學素養? 語文? 教學? 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6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2(c)-0174-02
1? 新時期文學素養對于語文教師的重要意義
新時期,我國已經進入互聯網+的新時代,人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正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變化。互聯網資源十分豐富,因此,有人說不需要記憶更多的文化知識,需要時在互聯網上進行檢索就可以了。然而,事實并非想像得那樣簡單。網絡信息畢竟是松散的,如果沒有記憶在大腦之中,則是雖存在卻不為我所用的狀態。因此,提升國民文學素養對于提升國民素質有著重要意義。語文課程無論從小學還是大學,都是一門重要的基礎性課程,其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文學修養、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等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 教師文學素養在語文教學中的體現
2.1 底蘊深厚,充分展示文化自信
新時期,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的文學素養將充分展示文化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無論在政府報告還是對外訪談中多次提及中華傳統文化。如,在亞信第五次峰會上的講話中引用《論語·學而》中“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傳統名言;在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的講話中引用漢代典籍《韓詩外傳》中“任重而道遠者,不擇地而息”;在第二十三屆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全會上的致辭中引用清代金纓《格言聯璧》一書中的“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習總書記的講話展現了中國政府與人民在新時期的文化自信。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上,習近平對文化自信特別加以闡釋,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語境更為莊嚴,觀點更為鮮明,態度更為堅決,傳遞出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導思想。文化自信于是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那么,何謂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文化自信是一個東方大國崛起的文化自我認知的過程。作為語文教師承擔著文化傳承的重任。教師具有良好的文學素養,在語文教學中就會充分體現文化自信。教學中引經據典、博古論今,以中華傳統文化澆灌青少年,讓他們沐浴在詩詞雅韻的雨露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意境深遠。只有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教師才能培養出熱受中國文化的學生。中小學生承擔著我國文化傳承的重任,是未來的建設者與接班人。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體現了分的文化自信,可以指導學生們在對民族文化充分認同的基礎上,進而以包容開放的心態接受外來文化,批判地借鑒外來文化,以中華傳統文化武裝頭腦,為國家建設、民族復興積極奉獻力量。
2.2 語言精彩,積極促進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
青少年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對祖國未來的建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充分促進學生的文學素養提升。其出口成章、談古論今,可以引起學生對于古今中外文化不斷探索的熱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們由最初的崇拜上升為對文學的喜愛,再由喜愛轉變為主動獲取文化知識的行動,這樣就起到了促進學生文學素養提升的重要作用。
2.3 正確導向,有效促進學生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
在我國,曾經一度人們對西方文化的追逐熱情甚至超過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這是極其不正常的,不利于國家的發展與文化的傳承。新時期,我國已經從發展中國家過渡成為國際新興強國,西方國家已經開始向中國學習與借鑒。新時期,中國發展的新道路規劃需要向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思潮不斷涌入,既有精華又有糟粕。西方文學中也有很多精華所在,教師可以通過正確的引導,讓學生正確認識與吸引西方文化之精髓,并能夠識別糟粕,去除糟粕。其中利已主義、拜金主義、自我主義、功利主義等十分不利于學生思想發展。西方思潮過分強調自我,以自我為中心,突出自我、強調自我、釋放自我,淡漠親情、友情與社會責任。這些觀念在國青少年學生之間也產生了極其不良的影響。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其文學修養影響、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武裝青年人頭腦,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如“報怨短,報恩長”的豁達情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規劃;“家合萬事興”的家庭觀;“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的愛國精神;“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的處事之道;“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的奮進精神;“人固有一死,或重于鴻毛,或輕于泰山”的生死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行為規范;“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氣節等。
同時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世界文化。如西方貴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養、社會擔當、自由靈魂。文化的教養,抵御物欲主義的誘惑,不以享樂為人生目的,培育高貴的道德情操與文化精神。社會的擔當,作為社會精英,嚴于自律,珍惜榮譽,扶助弱勢群體,擔當起社區與國家的責任。自由的靈魂,有獨立的意志,在權力與金錢面前敢于說不。而且具有知性與道德的自主性,能夠超越時尚與潮流,不為政治強權與多數人的意見所奴役。
2.4 全面滲透,有利于學生沉浸于良好文化的氛圍之中
語文教師的良好文學素養在課上,可以通過語言、行為、課件等傳達給學生。而課后,教師也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有效地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例如,課后教師可以通過在教學資源平臺分享文學作品、書畫作品等提升學生文學素養。還可以通過在朋友圈分享推薦文學作品的,讓學生感覺到文化的魅力,讓學生沉浸于良好文化氛圍之中。
3? 結語
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就像一投清泉能夠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注入一份清新,讓學生不僅喜歡文學,同時激發其主動追求文學的熱情,最終指導他們的學習與生活的方向。因此,語文教師一定要加強自身文學素養,不僅要有傳統文化的底蘊,同時對于世界文化也要積極學習、不斷探索、全面提升,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參考文獻
[1] 張偉,楊斌,李笑非.論創新型教師課堂素養內涵及養成[J].中國教育學刊,2014(1):99-103.
[2] 趙群筠.提升語文教師文本解讀與教學設計能力的探索[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管理,2013(9):36-40.
[3] 汪怡.如何提高教師的文學素養[J].文學教育,2014(17):122-123.
[4] 徐茂成.淺談語文課程中的文學教育[J].科技經濟導刊,2017(17):187.
[5] 曲艷菊.學生文學素養培養的有效途徑[J].文學教育,2015(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