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容
摘? 要:現階段,我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開展的過程中,普遍缺乏對學生的鼓勵、引導,利用積極性教育方法的頻率相對較低。針對以上問題,該文從3個方面提出具體創新策略和建議,以期為高等院校思政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有利參考。積極心理學是以傳統心理學為基礎,相對傳統心理學更加注重人格培養、積極性情緒的挖掘和探索。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到教育工作,能夠幫助受教育者形成獨立人格,在教育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幸福的體驗。在積極性方面,主要融括3點:情緒的積極性、人格的積極性、環境的積極性。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2(c)-0240-02
1? 積極心理學概述
1.1 積極心理學有利于心理學的價值平衡
相對于傳統心理學來說,積極心理學充分彰顯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倡導積極的人本論、人性論,將培養人的積極性格、情緒、品質、心理作為研究所追求的根本目標,有效避免消極心理學看待問題過于片面性的錯誤現象,能夠有效提高個人、團隊的快樂感、愉悅感和幸福感,推動人和人之間的和諧共處,促進社會的統一發展。因此,將積極心理學應用到當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使學生在快樂、幸福中獲得知識和技能,提升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的熱情和積極性,增加思政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1.2 積極心理學理論個體研究對象
第一,積極心理學追求培養學生的積極情緒。積極情緒指的是學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驕傲、愉悅、快樂、自信以及主觀幸福感等的積極性外在表現或內心表現。其中,以主觀幸福感最為關鍵,它也是教育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的內容對象,將積極心理學應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使學習成績、能力較差的學生認清自己、接受自己的缺點,繼而積極改正缺點和不足,以主動、向往的態度建設自己的未來。第二,在積極心理學人格研究方面,其可以有效轉變消極性人格,使其成為積極性人格,使學生在思政學習的過程中樹立強大的自信心,繼而致力于思政學習當中。第三,在集體和環境層面,積極心理學關注家庭、社會以及學校的外部環境,要求外部環境體現出積極性氛圍。
2? 當前我國高等院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的問題
2.1 批評教育較多,激勵教育較少
現階段,高等院校學生問題是思政工作關注的主要內容,教育從業者普遍立足于上層審視者的身份進行工作,致使批評教育成為工作開展過程中的主要方式,對鼓勵、激勵、賞識性教育方法的應用相對較少。教師以說服、懲罰、勸阻等的形式對大學生言行舉止進行制約,造成大學生群體對思政教育工作逐漸產生排斥情緒,學生問題不但難以良好解決,甚至可能進一步惡化,導致不可彌補的嚴重后果。高等院校思政工作對學生閃光之處挖掘不足,時常出現以偏概全、以全概偏的現象,再加上部分學校雖然重視環境教育,但是積極學習環境的建設缺少連貫性和持續性,繼而對高校學生群體思政工作的開展形成負面影響。
2.2 理論灌輸較多,實踐體驗較少
在我國傳統教育思維的作用下,高等院校將理論灌輸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落實開展的主要途徑,將思想政治中抽象的、具體的、復雜的觀點以“大水漫灌”式的方法強加給學生,部分學生雖然能夠熟記甚至背誦這些理論知識、定義、概念,但是難以對其中的內容產生實質性的理解,思想政治覺悟、觀點也不能得到有效提升。與此同時,當代大學生普遍為生活在祖國最繁榮昌盛年代的“00后”,受互聯網文化、西方文化影響,他們更加崇尚自由空間、公平社會,希望在校園生活、學習中被同學、教師、領導等其他人員的尊重,在看待事物的過程中富有逐漸。因此,將傳統教育方法強制使用在當代青年大學生群體上,顯然是不可取的,這將對他們的情感體驗、心理感受造成不利影響,使其產生排斥心理和抵觸情緒。
3? 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方法
針對我國部分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缺乏以人為本思想,缺少積極心理學思想的問題,作為思政教育主體的思想政治教師、思政輔導員必須從根本上轉變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充分積極地應用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人本論、人性論,將培養人的積極品格作為思政教育的前提性工作,將建設積極性的校園環境、生活環境作為思政教育的基礎性工程,繼而改變當前思政教育質量、效率較低的現象。
3.1 長期堅持高校學生積極心理挖掘,調動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內心積極性
為實現學生積極性心理的有效開發,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長期致力于此項工作,具體方法可以參考以下建議。第一,創辦各個學科的學科競賽,引導、調動和鼓勵當代青年大學生融入到競賽當中,以競賽促進學科建設,以競賽促進學生成長,激發大學生對專業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專業學習方面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第二,以校園俱樂部、校園社團為主陣地,延伸、拓展、鼓勵學生的愛好和興趣,充分發揮不同學生主體的特長和優勢,在自我管理和教育中不斷成長。思政教育工作者在鼓勵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基礎上,也應充分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親身融入到各項校園活動之中。
3.2 加強大學生積極性人格的培育,提升大學生主體思維意識
理想、目標,是“社會主義中國夢”實現現代青年個人成長的關鍵詞。因此,這兩個關鍵詞也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在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教師人員應切實提升對學生理想、目標的重視度,幫助沒有目標的學生定制目標,引導理想不明確的學生樹立理想,繼而不斷提高學生努力前行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同時,踐行核心價值觀,形成正確的、符合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價值觀、人生觀,帶領大學生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斷進取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與重點。
3.3 構建積極性的校園環境,為大學生提供堅實的環境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人員需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模式,認清立德、育人的根本理念,將德育工作貫穿于高校所有教育工作和環節,形成服、教育、管理、文化、科研、信息化育人的新局面,構建和諧、穩定、公平、正義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校園環境,為學生奠定夯實的環境保障。在這個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人員還需要立足于實際,積極幫助在生活、學習方面有困難的學生,給予這些學生精神幫助、物質幫扶和教育支持。同時,以家庭、家風教育為切入點,利用組織召開學生家長座談會、建立信息化家長交流卡,定期給學生家長打電話,或者通過微信、QQ等社交軟件與學生家長溝通聯系,繼而形成穩定、有效、暢通的反饋機制,讓學生家長了解孩子在校園中的表現,讓教育人員掌握學生在家庭中的心理活動,繼而幫助學生家長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營造積極性的家庭文化氛圍和校園文化氛圍,推動家庭教育可行性、有效性的穩步發展。
4? 結語
綜上所述,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較高的可行性,能夠改變傳統思政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是我國高校思政教育未來發展道路上的有力工具。
參考文獻
[1] 李俊平,茌良計.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的路徑研究[J].職教論壇,2016(14):78-81.
[2] 嚴蘇丹.積極心理學在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應用[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6,28(4):120-125.
[3] 魏曉蓉.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探究[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6,23(4):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