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 要:在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學習和語言的運用出發來進行綜合考慮,設計出有層次性和梯度性的教學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文章從整體設計教學目標、合理整合板塊內容、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出發,結合PEP教材,對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實踐加以論述。
關鍵詞:小學英語;單元目標;板塊內容;語言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0-14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9-0085-03
一、引言
小學語言單元整體教學是指在通盤考慮《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小學英語教學的目標要求、整體教材和局部教材的關系以及學情分析的基礎上,教師針對一個單元整體組織教學內容,整體設計教學方法,整體安排教學實踐,整體設計形成性評價。
然而,當今小學英語教學卻將英語課堂變成一個教授詞匯、句型和語法的主要場所。這不僅僅忽視了單元的整體功能,也忽視了語言的人文性特質。基于此種現象,文章進行了核心素養下小學語言單元整體設計的研究,力求在教學設計時能從宏觀角度思考,從整體設計單元目標、合理整合教學板塊、創設真實活動三個方面加以研究和實踐,從而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綜合能力。
二、立足核心素養,整體設計單元目標
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品格。核心素養理念下的知識與能力目標不是分裂的,而是有機融合在一起的。
核心素養理念下的英語教學,提倡將知識學習與技能發展融入主題、語境、語篇和語用中,促進文化理解和思維品質的形成。教師在設計單元整體目標時,應該立足核心素養,以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細化單元的培養目標,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在小學六年級應該達到英語二級目標,即能用簡單的語言互致問候,交換簡單的信息,能就日常生活話題作簡短的敘述,以及能夠樂于了解外國文化和習俗。
以PEP教材六年級上冊“How can I get there?”為例,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問路和指路。圍繞這一目標,學生可通過聽、說、讀、寫等活動學習語言知識技能,教師給學生提供真實的地圖等素材,讓學生了解地圖的基本知識。教師通過一系列有層次性和遞進性的課時目標設計,引導學生學會問路和指路,激發學生自主交流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團結友愛、樂于助人的良好品質。具體目標設計如下。
(一)第一課時
1.語言能力
(1)能正確聽、說、認讀單詞science museum、post office、bookstore、cinema、hospital 。
(2)能聽、說、讀、寫并且運用核心句型“Where is the ...?”“ Its next to/ near the ...”。
(3)學習問路、指路的交際用語。
2.學習能力
(1)能用正確的語調朗讀所學對話,能進行正確的意群停頓。
(2)能在情景中恰當運用核心句型完成問路、指路的交際任務。
3.思維品質
(1)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練習英語的習慣。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4.文化品格
(1)培養學生在迷路時主動尋求幫助的意識。
(2)在學習中感受指路與問路的禮貌用語,養成良好文明的交際行為。
(二)第二課時
1.語言能力
(1)能正確聽、說、認讀單詞和短語crossing、turn left、turn right、 go straight。
(2)能運用核心句型“How can I get there”“Where is ...? ”進行交流,學習問路、指路的交際用語。
2.學習能力
(1)能用正確的語調朗讀所學對話,能進行正確的意群停頓。
(2)能在情景中恰當地運用核心句型完成問路、指路的交際任務。
(3)能看懂地圖,扮演小導游,介紹當地景點路線。
3.思維品質
(1)能在正式場景中運用所學知識。
(2)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方向感和方位意識。
4.文化品格
(1)培養學生在迷路時主動尋求幫助的意識。
(2)在學習中感受指路與問路的禮貌用語,養成良好文明的交際行為。
(三)第三課時
1.語言能力
(1)能聽、說、認讀單詞GPS、gave、feature、follow、far、tell。
(2)能理解對話內容,并能獨立正確完成閱讀后的鞏固練習。
(3)會用表示方位的介詞。
2.學習能力
(1)能用正確的語音語調朗讀文段。
(2)通過閱讀問題,訓練學生在語篇中捕捉不同類型的信息,培養學生學會思考的能力。
3.思維品質
(1)通過多種訓練,詢問“某處在哪里”,并做出相應回答。
(2)培養學生用英語交流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文化品格
(1)培養學生在迷路時主動尋求幫助的意識。
(2)在學習中感受指路與問路的禮貌用語,養成良好的文明交際行為。
(3)學習借助指南針、GPS、星星、地圖辨別方向和判斷位置。
(四)第四課時
1.語言能力
(1)能正確聽、說、認讀單詞tasty、London Eye、 Thames、hurt、stomach、way 、finally。
(2)能運用核心句型“How can I get there?”
“ Where is ...? ”進行自主交流。
2.學習能力
(1)能用正確的語音語調朗讀文段, 能進行正確的意群停頓。
(2)能在情境中恰當地運用核心句型完成問路、指路的交際任務。
3.思維品質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2)培養學生通讀文段獲取主旨大意,以及通過相關細節猜測詞義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4.文化品格
(1)養成適度飲食的意識,不暴飲暴食。
(2)了解英國代表性建筑“倫敦眼”、泰晤士河以及特色快餐“Fish and chips”。
英語教學中有著復雜的多元要素,而且這些要素既互相聯系又互為影響,因此英語教學設計必然是單元整合。在教學設計中,教師不應只關注目標與傾向,而忽視文化要素和思維要素的整合,忽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的交互作用。
從以上整個單元四個課時的目標設計可以看出,單元目標統領著課時目標的設計,而課時分目標又服務和指向單元總目標。課時目標之間的設計層層遞進,一步步推進單元總目標的實現,從而促進學生語言運用綜合能力的逐步提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梳理教學主線,合理整合板塊內容
人教版英語教材的每個單元都是由若干個板塊構成的,不同板塊在功能上各有側重,在活動形式上也各具特色,但它們都圍繞著單元主題展開,板塊間存在顯性或隱性的關聯。某一板塊會對上一板塊進行一定的滾動復現,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積累、運用語言,同時這一板塊又會為下一板塊作適當鋪墊。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該梳理教學主線,圍繞單元話題,立足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尋找板塊之間的連接點,合理而有創造性地整合板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以PEP教材六年級上冊“How can I get there?”為例,本單元圍繞問路和指路的話題,劃分課時小話題,將本單元內容板塊整合如下。
(一)課時一:情景導入,引出話題
第一課時依托機器人Robin這個貫穿整個單元的角色,以Main scene為情景,引出本課時的小話題,即Robin tell the way to the museum shop,將Part A的內容連接起來,學習詢問地點的功能句型“Where is...?”和與地點相關的詞匯,激發學生語言交流的積極性。第一課時作為話題的開啟,通過頭腦風暴等活動激發舊知,為接下來語言交流所需要的詞匯和句子提供支撐。在新知和舊知的整合與運用中,為學生搭建了知識體系,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課時二:情景再續,深入學習
借助Robin這個會指路的機器人,將Part B的內容串聯在一起,把第二課時的話題設立為Robin tell the way to the Italian restaurant。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問路的句子“How can I get to the...? ”,并且學習短語turn left、turn right、go straight,正確給他人指路。同時鼓勵學生扮演小導游角色,介紹當地景點路線。這個活動為學生的語言交流提供了真實情景,提升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課時三:依托情景,展開閱讀
第三課時是閱讀課,作為Robin會指路的原因的真相大揭秘一課,將話題設立為Robin has GPS。第三課時將Read and write和 Lets check整合教學,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通篇閱讀能力,還可以檢測學生對前兩個課時的掌握情況,全面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在閱讀中,還可以同時觀看GPS的優缺點和工作原理的視頻,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四)課時四:情景延伸,拓展閱讀
第四課時是Story time的教學,雖然文本中沒有Robin這一角色作為連接點,但是可以通過文本再構,加入Robin這一角色。第四課時通過拓展閱讀,了解英國的London Eye和Thames這兩大地標建筑以及當地快餐文化“Fish and chips”,培養學生合理飲食、不暴飲暴食的意識。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發現,PEP教材的7大板塊之間的聯系未必緊密,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尋找板塊之間的連接點,依托單元的主題,將各個板塊合理地整合利用。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認真解讀教材內容,梳理教學主線,合理整合板塊,幫助學生建立起完整的學習體系,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
四、創設真實活動,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英語學習是實踐性十分強的學科學習,只有通過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學生才有可能熟練地掌握目標語言。語言課堂必須摒棄只注重背誦單詞、講解語法、做練習,而忽視語言實踐活動的教學方法。因此,英語課堂的活動創設必須是真實而有效的,必須突出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并且通過語言實踐活動達到英語課程目標。《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使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通過接觸、理解、操練、運用語言等環節,逐步實現語言知識的內化。為了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知識后,能將所學運用于實際生活中,教師可通過鏈接生活實際、優化課后作業的方式,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加以內化,并進行有效的輸出。
(一)鏈接生活實際,整體輸出語言
對話教學要從教材走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在語言輸出活動中,可以依據語篇中核心句型的語用功能,設計交際性語用活動,讓學生在完成語言交流的活動中,把語言知識轉化為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運用pair work 的形式讓學生操練本課時的重點語句。這種方法雖然能及時鞏固所學句子,但是在操練的過程中缺少一定的語言環境,這種缺少語境的操練并不是真正地運用語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文本對話內容和實際生活有效鏈接,為學生建構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從而促進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整體輸出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以PEP教材六年級上冊“How can I get there? ”中的“Lets talk”為例,在教授完本課的功能語句后,教師可以結合Part A所學內容,將語言進行整合,幫助學生搭建語言框架,為語言的輸出提供有力的支撐。針對生活在廈門的學生,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廈門鼓浪嶼這一熱門景點的地圖,設計以下對話活動:
A:Excuse me. Where is the...?
B: Its near/ next to ....
A:How can I get there?
B: Turn left/ right at the... / Go straight.
A: Is it far?
B: Yes. / No. It takes about .... minutes.
A: Thank you.
B: Youre welcome. Have a good time!
從以上的對話設計可以看出,教師的對話練習不僅僅注重“Where is the...?”“ Its near/next to...”。教師在設置語言環境的同時,幫助學生加入了現實生活中應該有的輔助性語言,如“Excuse me! Is it far...?” “Have a good time!”等, 這些雖然不是本課的重點句,卻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用語。只有融入這些輔助用語,才能讓對話更貼近生活實際,才顯得更加完整和真實。
(二)優化作業設計,提升實踐能力
現代外語教學倡導實踐性。越是貼近學生生活內容和方式的學習活動,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活動的有效性。作業的有效延伸是學生內化語言、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有效途徑。真實有效的作業設計應該是依托生活實際,能幫助學生提升實踐能力的有意義的活動。依托本課話題,通過鏈接生活實際設計了“Be a tour guide”活動,此活動讓學生動手繪制自己家鄉某處熟悉的景點并且介紹該景點的路線。
Hello! This is ______________. Its beautiful. There is a ____________. Its near/ next to _________. First, you can ______________. Then you can_______________ at the _____________. (go straight, turn left, turn right)
該作業的設計是建立在整個單元知識的學習的基礎上的,輸出的內容也更加豐富。這不僅僅可以訓練學生的讀寫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看地圖的能力。通過手繪地圖和介紹景點路線,學生能夠將所學充分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融入生活,延伸至課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五、結語
單元整體教學的縱向以語言知識為主線,橫向以圍繞主題的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為依據,兼顧了知識、技能和語境三者之間的聯系。由此可見,英語學習不僅僅是語言能力的培養,更是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中,應該立足整體,設計有層次性和遞進性的教學目標,通過目標的引領合理整合板塊,并且圍繞單元教學主線,設立課時小目標。在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設計真實有效的活動,通過真實的活動不斷推進目標的實現,最終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朱 浦.與英語新課程同行叢書:教學問題思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鄭 文.“浙江省中小學學科教學建議”案例解讀——小學英語[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4]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六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5]王 薔.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新挑戰 [J]英語教師,2015,15(16):6-7.
作者簡介:李 燕(1990—),女,福建仙游人,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