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習慣是教育教學力量的基礎,是教育活動的杠桿,對教育者來說,習慣是極為重要的本質現象之一;只有習慣才能使教育者把某些原則灌輸到受教育者的性格、神經系統以及他們的天性中。”英語學習的過程也是習慣養成的過程。除了要激發學生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只有培養孩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他們才能更輕松更好地學習英語。
關鍵詞:英語教學? ?口語表達? ?習慣培養? ?策略
本學年我們實施“傾聽—模仿—朗讀—交際”的情境浸潤式課堂教學模式,加大英語學科通識習慣----聽清(listening)、讀準(reading)和寫美(writing)與專修習慣----愛說(speaking)的培養力度。從兒童心理學角度來看,小學生愛模仿,模仿性強,但缺乏自控能力。課堂上,常有學生一聽教師示范發音就急于開口模仿、輕聲跟講,結果導致自身發音欠準,而且還影響了他人聽音。因此,低年級應以聽音模仿為主,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和指讀的習慣,鼓勵學生大膽模仿表達;而中高年級要在此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樂于表達、勇于交際的好習慣。讓英語在孩子們的口中真正活起來。
一、同研課堂,以課堂為主陣地
(一)聽說唱,看我秀——習慣先行
課堂是良好英語口語表達習慣培養的主陣地。其間,學生有很多聽說英語的機會。好的課前活動為課堂點燃氣氛,往往會推動整節課的成功。
低年級:大膽開口模仿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較之高年級學生心理障礙和怕羞感少,這正是培養大膽開口說英語的有利條件。我們結合課本上的chant、rhyme以及課外拓展等,以每次課前2分鐘的聽音模仿或歌舞熱身活動為主,讓孩子們的小嘴巴和身體動起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和指讀的習慣,鼓勵學生大膽模仿。小學生聽錄音跟說跟讀跟唱,往往只滿足于“聽到”、能跟得上讀,而不注意語音、語調等。因此,要引導學生“聽清”,在播放錄音前提出具體要求:第一遍聽清just listen,注意語音、語調等;第二遍聽細,模仿imitation;第三遍聽,listen, read and point,眼耳口手腦并用。力求遍遍聽,遍遍有收獲。
高年級:樂于自主表達
在模仿的基礎上,以課前3-5分鐘的“我秀我口”活動為主,著重培養學生樂于表達、勇于交際的好習慣。每小組輪流由一位學生進行自由會話或提問,其他同學進行回答。對話內容因人而異,基礎一般的同學可以用英語詢問一下其他同學的姓名、年齡、班級、喜好等;基礎較好的同學可以講英語故事等。由于學生英語水平差異,自由會話中也存在著信息差,這便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競爭與互相學習的機會,天長日久,各有所獲,口語表達水平有了提高,孩子們更加愛上說英語。
(二)創情境,造氛圍——習慣漸成
布魯姆所說:“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當在課內創設更多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已學到的語言材料。”情境教學是一種促使教學過程變成一種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不斷探索的教育方法。愉悅的學習氣氛更容易使學生開口。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會探索、想學習、能運用英語。
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可以結合游戲和兒歌教學,創設英語活動情境,動靜穿插,集中活動與分散活動穿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會自主學習。對于中高年級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編排課本劇進行表演或者進行free talk。例如,我在教單詞或句型時會帶領學生做相應的動作,即使是夸張的動作或朗讀語調,孩子們也會特別喜歡。“big”兩手張開畫個大圈,“small”用兩手指做個特別小的小圈,“strong”出示手臂,并鼓起肌肉,“thin”做一個瘦的動作。學完單詞后,老師做出動作,學生就會說出這個單詞,這種方式深受孩子喜愛。
(三)生生悅,生生說——習慣鞏固
小學英語的教學內容大多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教師創設的情境越真實,孩子的感受性就越高,更能體會語言的真實作用與魅力,學習英語的內驅力就更強。
例如:同研一節課中,老師在新授Module7Unit 1《He cant see》這一課時,打破了傳統的課桌椅成行成列的排放方式,把全班36人分成6組,圍桌而坐,便于學生圍在一起進行角色對話、互動交流,給學生創造一種愉快、輕松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少數性格內向的學生在其他同學帶動下也敢于用英語交流,激發表達的欲望與熱情,培養自主交際能力。
二、課外活動,為好習慣穿上舞鞋
(一)趣味早讀——小小口語競賽場,妙趣橫生
本學期我們開展了趣味早讀活動。各班級先自行推選出一名英語口語標準、流利、聲音響亮的學生進行領讀,在此基礎上,班級其他學生可進行領讀方式、方法等的創新,如:分角色,增加肢體動作、穿插英語歌曲、小組競賽等,并自薦或競爭第二天的領讀。孩子們的早讀活動開展得妙趣橫生,吸引了學校諸領導、老師的好奇與贊美。活動開展到中后期,各班級更自發組織并進行了同級部班級間挑戰與競賽。每個班挑選出本班級最優秀的領讀人員走進其他班級進行領讀,孩子更是激情澎湃,熱情高漲。
“苔花如米小,也做牡丹開。”孩子們在趣味早讀的舞臺上盡情歌舞。同學們紛紛表示英語交流已成為大家交談的方式之一,英語趣味早讀活動也成為大家勤于學習、樂于展示的平臺。
(二)英語文化節——提升素養的大舞臺,異彩紛呈
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和娛樂性于一體的英語文化節,以學、講、唱、演、玩英語的形式來實現用英語的最終目標。以熱歌勁舞、才藝大展示、開心話劇社等新穎有趣、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活動為載體,多角度多方位展示學生語言運用的才能,激勵學生敢說、想唱、要演、會玩英語,鼓勵學生全員參與,發展個性特長,營造濃郁的校園英語文化氛圍。
(三)繽紛節日——體驗西方風情的嘉年華,多元互動
Halloween對學生來說,并不是一個陌生。教師通過生動的課件,把學生引入萬圣節的場景,感受西方萬圣節的節日氣氛。提前準備好糖果、服裝道具和南瓜,親手雕刻南瓜燈。穿著各式各樣的稀奇古怪的服裝的孩子們,以小組的形式“挨家挨戶”地去索要糖果:“trick or treat”,既讓學生感受到了節日的喜悅,又使他們對英語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位學生都爭先恐后地投入到角色中去,在新奇與趣味中鍛煉運用語言的能力,獲取成功的喜悅,升華書本知識的掌握,培養英語習慣。
三、家校共育,讓好習慣落到實處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像是船和帆,缺了哪個船都不能前行。正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若只有學校而沒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沒有學校,都不能單獨地承擔起塑造人的細致、復雜的任務。”只有學校和家長攜手并肩,才能讓孩子們逐步培養起來的還習慣扎實落實。
(一)外研AI口語平臺——聽音錄音真有趣
熟能生巧,英語學習需要反復朗讀。每周兩到三節的英語課,我們布置給學生相應的英語聽讀作業,即利用“外研AI口語”平臺進行仿讀跟讀練習。平臺系統根據孩子的語音、語調、音準等進行打分。為了幫助學生早日養成這個習慣,教師對每次布置的口語作業進行跟蹤檢查,及時獎勵已完成同學。并推薦每次最佳錄音,鼓勵孩子們讀準讀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通過對學生課外學習情況的詳細了解和要求并及時評價,學生英語學習習慣會得到有效的培養。
(二)英語繪本故事——磨磨耳朵急模仿
這學期我們開展睡前磨耳朵計劃,通過關注微信公眾號“小e小學英語”,每天睡前聽聽有趣的繪本故事,遇到能聽懂的句子或者語音語調有趣的句子,孩子會即興進行模仿,甚至拉上爸爸媽媽一起模仿,“真是太有意思了”。“給他急的,就著急模仿說出來。”家長如是說。第二天,孩子們興高采烈地互相交流他們模仿的“好句子”,并引來陣陣歡聲笑語。以聽促讀,學生真正愛上表達。
磨刀不誤砍柴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個艱苦而漫長的過程。可一旦養成了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學習英語就成為一件簡單有趣的事情,隨著一個又一個學習上獲得的成功,他們會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愛學英語。同時也為他們的終生學習做好準備。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目前我要堅持不懈努力的方向,我會踏實向前。
參考文獻:
[1]祁小蕓.淺談小學英語口語能力培養的重要性[J].天津教育,2019,(10).
[2]毛東方.培養小學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策略研究[J].校園英語,2019,(07).
(作者簡介:曹建芳,本科,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畢業,英語教師,二級,單位:威海市第二實驗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英語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