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度閱讀強調從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改進傳統的閱讀教學,充分發揮文本閱讀的價值。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避免深度閱讀教學中“形式化”“虛無化”“靜止化”的問題,并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來優化教學目標,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建立多方評價的機制,切實把深度閱讀教學落到實處,提升語文閱讀教學實效。
關鍵詞:語文教學;新課標;深度閱讀;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0-0074-02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要求教師要重視深度閱讀教學的開展,從教學過程來看,深度閱讀教學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通過閱讀課文整合作者個人觀點;第二,學生聯系文本內容回溯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在該情境中理解文本具體內容;第三,學生運用文本內容,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思考該文本的時代價值。作為語文教師,需要準確把握語文深度閱讀的三個層次,以便制定教學策略,本文就新課標背景下的語文深度閱讀教學進行探討。
一、語文深度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深度閱讀不應簡單地從字面去理解,當前,很多語文閱讀教學存在“偽深度”,即一種非真正意義上的“深度閱讀”。為此,教師在深度閱讀理念指導下,要避免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出現以下問題。
1.閱讀教學存在“虛無化”現象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教師在文本閱讀教學中只關注到了文本中的生字詞和寫作技巧,但對文本更深層次的情感意義理解和文本對時代發展的作用卻解析得不夠深刻,導致在教學內容上出現了“虛無化”的現象。
2.閱讀教學存在“形式化”現象
日常教學實踐表明,許多教師雖然意識到深度閱讀的重要性,也認為進行文本閱讀時應將該作者不同文本作品進行對比閱讀,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了解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以及文本創作意圖,但在實際教學中,能夠將以上要求付諸實踐的教師少之又少。部分教師雖然為學生提供了該作者同時期相似文本,但并沒有給學生明確的閱讀指導和指引,深度閱讀教學方式過于形式化,無法體現出實質意義。
3.閱讀教學存在“靜止化”現象
“靜止化”教學方式是指教師并沒有將文本與時代背景相聯系,只是就文本內容開展教學,挖掘文本中的表現手法,但很少關注到文本所彰顯的時代意義。出現這樣的情況仍然是“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認為很少有考試會涉及時代背景的考查,因而在時代背景和時代意義方面的閱讀理解會一帶而過。由于缺乏對文本內容的縱向思考,學生的閱讀仍然不夠深入。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語文深度教學途徑思考
1.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優化閱讀教學目標
深度閱讀教學培養目標在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綜合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從學生的全方位發展著手來制定教學目標。具體來說,文本閱讀的教學目標分為三個領域,涉及對學生知識、領會、分析等多方面的評價指標。首先是“知識與技能”目標教學,與之對應的是學生對文本中生字詞的理解記憶,文章片段的閱讀背誦以及運用文本寫作技巧完成習作的技能。其次是“過程與方法”目標教學,側重于對學生閱讀思維能力與閱讀方法的培養,通過設計問題來構建文本與生活兩者之間的聯系。最后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側重于借用文本閱讀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對祖國的熱愛等。從以上三個方面制定深度閱讀的教學目標,能夠使課堂教學更加立體化、多元化,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在課文《烏鴉喝水》的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學生活潑好動、熱愛思考的性格特點,為這篇故事的閱讀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1)通過學生預習和教師講解,掌握文本中陌生字詞“烏鴉、辦法、放進、許多、旁邊、到處、升高”等詞語的讀寫;(2)通過小組合作和小組討論的方式幫助烏鴉解決喝水難題;(3)結合文本閱讀的收獲,請學生思考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難題應當如何應對。可以看出,第三個教學目標的設定側重于引導學生完成知識點的遷移,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理念,也是將文本置于時代背景下的再思考。
2.注重教學整體價值,突出閱讀能力培養
文本深度閱讀價值不僅僅包括向學生傳授語文專業知識,還包括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與較強的閱讀能力,而許多教師只看到了文本閱讀在“知識與技能”層面的價值,對于“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兩個層面的能力卻有所忽略,導致課堂教學“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比較嚴重。對于低年級學段學生來說,教師應以語文基礎知識教學為課堂教學重點,但隨著學生年級段的提高,許多基礎性的語文知識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課下時間自主完成學習,這部分學生所缺的是自主閱讀和思考的能力,這也正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正確引導,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與能力。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途徑有很多,常見的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比如通過圍繞課文主線設計一個個問題,讓學生通過合作方式解決問題,逐步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意識與能力。例如,在《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教學中,教師在本節課程中將學生能力培養目標分為思維目標與技能目標,思維目標是學會用“預測”的方式閱讀陌生文本,技能目標是用批注的方式閱讀文本。在開始閱讀之前,教師以示例方式向學生演示如何在文本中添加批注,并且告訴學生添加批注的意義何在。而后帶領學生先閱讀第一自然段,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預測一下老屋的樣子,體驗一下“預測”閱讀法在實踐中的運用。接下來則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閱讀各個段落,并且各個小組確定猜測的結果。同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掌握了“批注”在文本閱讀中的運用,有些學生則在接下來的閱讀中會自覺地使用批注來引導文本的閱讀,理清閱讀思路。這樣就能夠強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凸顯深度閱讀的整體教學價值。
3.建立良好評價機制,引入多方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是指按照既定的教學目標,運用科學的評價方式與體系,對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成效進行評價,以此作為改進教學的重要參照。建立良好的評價機制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語文學習為落腳點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具體可以從“學習自我感”“學習意義感”“學習效能感”三個方面設定標準,從“知識掌握度、知識理解度、知識感悟度”三個角度評價教學成果。具體來說,“學習自我感”是指學生在教師課堂引導下通過個人經驗和知識積累閱讀文章,并以此來加深對自我的認知與了解。“學習意義感”是指學生通過文本深度閱讀學習來掌握學習方式,培養學習習慣,這些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要有助于學生長遠發展。“學習效能感”是指學生不僅從文本閱讀中汲取豐富的語言知識,還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而且每位學生的情感體驗都不相同。例如,在完成《聽聽,秋的聲音》的教學后,教師可為學生布置小作業:“請大家再次閱讀課文,欣賞作者描寫的秋天景色。如果你熱愛繪畫,可以畫出秋天的景物;如果你熱愛寫作,可以創作贊美秋天的詩歌。”通過課后小作業的布置,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文本的認知程度,以及掌握學生是否透過文本閱讀培養了對秋天的熱愛之情,從而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綜合性評價。
綜上所述,深度閱讀教學改變了以往流于形式的閱讀教學方法,強調閱讀教學的廣泛性、深度性,側重于對學生閱讀能力與情感態度的培養。語文教師要積極制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法和建立評價機制,使得語文深度閱讀教學更加精細化、立體化。
參考文獻:
[1]余玲艷,代建軍.深度閱讀教學視閾下語文教師的關鍵能力:內涵與結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29).
[2]陳小粦.核心素養指向下的學習共同體深度閱讀課堂構建——以小學高段語文教學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11).
[3]盧曉惠,李丹.小學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8(17).
[4]王倩雯.小學高段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的問題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程麗珊(1976-),女,福建莆田人,高級教師,從事語文教學與研究。
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Deep Reading
Based o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Cheng Lishan
(Xinducuobing Primary School, Licheng District, Putian City, Fujian Province, Putian 351100, China)
Abstract: In-depth reading emphasizes the improvement of traditional reading teaching from two aspects of depth and breadth, 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value of text reading.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first avoid the problems of "formalization", "Nihilism" and "stillness" in the deep reading teaching, adhere to the student-centered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establish a multi evaluation mechanism,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deep reading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in-depth reading; core lit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