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紀霞
摘要:建立耕地保護補償機制是中央加強耕地保護的重大舉措,事關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國家糧食安全及社會穩定。所以,要加大對耕地補償保護機制的重視力度,根據現存問題完善耕地補償保護機制的內容,注重耕地保護,進而為我國整體發展實力的增強奠定基礎。
關鍵詞:耕地保護;補償激勵機制;措施
一、? 耕地保護補償機制的建立原則
(一) 公平原則
經濟水平較高的地區占用耕地的面積較大,經營者需要承擔更大的機會成本損失。對此,應適度加大補償力度,結合耕地的質量和生產力采取分類補償措施。農田的生產力要明顯大于一般耕地,因此獲得的補償要更多。糧食主產區主要的任務是生產糧食,所以也需結合產區概況適度加大補償力度。
(二)? 適度原則
充分考慮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概況、財政概況、耕地保護和土地收益等多種情況,制定更加全面的補償標準,增強標準的權威性。
(三)? 激勵原則
耕地保護補償機制的建立主要是為加深經營者自覺保護耕地的意識,而制定科學的補償標準尤為關鍵。政府應仔細認真地制定經營人能接受的補償標準,最大限度地發揮補償標準的價值。
二、 耕地保護補償激勵模式
(一) 普惠性補償
一般以轄區范圍內耕地面積和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為基數,按照畝均標準對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進行經濟補償。如廣東省自2012年起,省級財政預算設立基本農田保護經濟補償專項資金,每年對全省范圍內的永久基本農田按照30元/畝的標準進行補償,其中小珠三角地區每年15元/畝,同時要求各地級以上市、縣(市、區)配套投入相應補助資金,其中單城市配套補助資金高達每年2000元/畝,部分有條件的地區將補償范圍擴大到一般耕地面積。浙江省省級財政按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給予每年30元/畝補助資金,同時與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和違法用地情況相掛鉤。各地除省級政府下發的補助資金外,統籌安排不低于省級補助標準確定市級補償標準,其中杭州市耕地保護補償標準為每年600元/畝。
(二) 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獎勵
根據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結果,對耕地保護成效突出的市、縣(市、區)給予一定規模的建設用地指標獎勵。如江西省每年對3個設區市和10個縣(市、區)分別給予200畝和120畝的建設用地指標獎勵。江蘇省宿遷市對耕地保護成效突出的鄉鎮給予建設用地指標獎勵,分為每年20畝、30畝和40畝3個標準。
(三) 農田生態補償
將具有生態價值功能的永久基本農田納入生態補償范圍,按照一定標準對負責保護利用的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放補貼資金。如北京市朝陽區對年度未發生違規使用永久基本農田的地區辦事處(鄉政府)給予1500元/畝的生態補貼,對基本農田保護監管工作到位的地區辦事處(鄉政府)給予500元/畝的保護管理費。上海市對所轄各區進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平均補償標準約為220元/畝。
(四) 糧食生產補償
在耕地保護相關補償基礎上,重點突出種糧補貼,補貼資金一般直接發放給糧食種植者。如江西省每年對水稻種植的補貼約14.4億元。四川省將耕地保護補償政策與種植糧食作物相掛鉤,重點補償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的耕地,有效提高了耕地質量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三、 意見與建議
(一)? 加強頂層設計,強化政策引領
國家層面應借鑒地方經驗和做法,盡快出臺耕地保護補償激勵機制的具體政策,明確資金來源、補償對象、補償標準、補償范圍和資金使用方向等,使各地在開展耕地保護補償時有理可依、有據可循。同時耕地保護補償激勵要與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工作做好銜接,發揮政策聯動效應,形成合力共同發揮耕地保護效力。
(二) 建立穩定的資金投入保障機制,整合資金辦大事
穩定的資金來源是有效落實耕地保護補償激勵工作的前提。建議在國家層面設立中央耕地保護獎勵專項資金,對在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排名靠前的省份給予資金獎勵,給各地政府樹立良好的政策導向,發揮引領和杠桿作用。同時建立穩定的資金籌措機制,站在國家立場建立耕地保護制度,加強與財政部、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等相關部門溝通,探索耕地保護獎勵激勵資金與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和生態補償等相融合,整合與耕地保護有關的各類資金,集中力量辦大事,放大財政資金的使用效應。
(三)? 探索耕地保護差別化補償激勵機制
各地應因地制宜探索耕地保護差別化補償激勵機制。生態功能占主導的地區,應提高耕地保護的生態補償激勵力度,加大耕地生態保護;糧食主產區應加大對糧食生產的補償激勵,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突出貢獻的地區提供實惠;經濟發達地區可探索“普惠性補償”+“績效性激勵”,并進一步提高補償標準;經濟欠發達地區因財政較薄弱,應傾向于“績效性激勵”,讓真正保護耕地的單位和個人有利可圖。
(四) 貨幣補償、農業補貼、技術支持等方式高度融合
耕地保護多樣化主要的目的是從多視角來補償由于政府征地行為而引發的損失,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保護耕地。完善現有的補償標準具有長期性,因此采取靈活多樣的補償方式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西方國家和我國香港、澳門、臺灣等主要采用貨幣補償方式,但是這些地區也積極探索了其他的安置方式。
比如,我國臺灣地區嘗試采用發行土地債券或以耕地置換其他類型土地等多種方式;我國香港政府在給予農民賠償的同時,也會將農民的重新安置作為重要內容。靈活多樣的補償方式能十分有效地維護他人的合法權益。如單獨應用貨幣補償方式,則無法高度滿足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而且不能為農民提供全面的社會保障,無法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最終削弱經營者保護耕地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四、 結語
我國的耕地資源十分有限,但為了國家和城市的建設,耕地轉變為其他用途的現象日益普遍。故而,為了切實維護農戶的合法權益,提高農戶的生活質量,相關部門需積極建立更為科學和完善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以期帶動社會經濟持續進步。
參考文獻:
[1]陳沉.耕地保護補償機制的建立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5):157-158.
[2]陳宇,石寶江,陳書榮.我國亟待建立健全耕地保護補償機制[J].國土資源,2018(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