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摘??要: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要認真聽取教師的教學意見,相信教師的指導,不能盲目自大,以免形成錯誤的學習心態。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可以加強學生學習的效果,幫助學生找到方向,促進學生領悟語文知識的內涵。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方法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細心聆聽,細心感悟,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語文知識的存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豐富學生的審美情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
一、傾聽生活的音頻——發展學生語言組織能力
生活,給學生的課堂生活添加了艷麗的色彩,讓學生能夠在生活現象中懂得知識的意義。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增加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帶領學生傾聽生活的音頻,使學生能夠有感而發,刺激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讓學生熟練掌握語言表達的方法。
在學習《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時,筆者在教學中為學生播放了《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詩詞朗誦,讓學生在朗誦聲中品味詩詞的韻律。學生聆聽朗誦后,知道了這是愛國詩人辛棄疾貶官閑居江西農村的作品,描繪了恬靜安寧的江南農村盛夏夜晚的場景。筆者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自己對詩詞的理解。學生結合自己的詩詞學習經驗和對農村生活的理解,對詩詞的上、下闋進行了分析,認為上闋描寫了夜晚月色下的美景,下闋描寫了避雨的場景,仿佛鋪開了一幅悠然自在的畫卷,表達了作者對豐收的喜悅之情。學生在分享的過程中,鍛煉了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逐漸理清了自己的表達思路,變得熟練起來。這樣,筆者通過在教學中帶領學生傾聽生活的音頻,發展了學生語言組織能力。
二、傾聽情境的音頻——發展學生審美情趣意識
情境,就像是雨后出現的彩虹一樣,讓人們對雨后的天空多了一份期待,多了一份興趣。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好情境,帶領學生傾聽情境的音頻,讓學生在情境提供的畫面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意識,促使學生學會閱讀的時候豐富聯想,發展學生的審美情趣意識。
在學習《北京的春節》時,筆者在教學中利用電子白板為學生播放了春節的視頻,讓學生在視頻中感受春節的氛圍和風俗。學生觀看春節視頻后,對春節的慶祝活動有了多層次的認識,看到了人們對春節的喜愛。接著,筆者又為學生準備了不同民族過春節的習慣的幻燈片課件,使學生在課件中,熟悉民俗的特點。學生瀏覽幻燈片課件后,對北京的春節有了深刻的印象,產生了閱讀課文的興趣。接著,筆者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分析課文的語言,體驗春節的熱鬧所在。學生在閱讀中,熟悉了老舍的語言風格,了解了詳略得當這一寫作方法的有效應用,體驗到了傳統年文化的獨特魅力。這樣,筆者通過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傾聽情境的音頻,發展了學生審美情趣意識。
三、傾聽問題的音頻——發展學生思維解析習慣
問題,就像是小學生手中的積木一樣,需要學生去思考搭建的結構,經歷搭建的過程。小學語文教師鼓勵學生思考問題,可以深化學生對閱讀問題的分析,使學生重視問題在閱讀中的作用,帶領學生傾聽問題的音頻,發展學生思維解析的習慣。
在學習《祖父的園子》時,筆者在教學中為學生設置了問題:文章描述了作者在祖父的園子里生活的哪幾件事?作者在園子里的心情是怎樣的?學生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了閱讀,了解了文章的內容,知道了文章描寫了作者童年時代在祖父園子里愉快玩耍的場景,展示了作者自由自在的生活狀態和無憂無慮的心情,感受到了作者對祖父的園子的喜愛。這樣,筆者通過帶領學生傾聽問題的音頻,發展了學生思維解析習慣。
四、傾聽實踐的音頻——發展學生文化修養內涵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傾聽實踐的音頻,讓學生在實踐中找到語文學習的蛛絲馬跡,給學生帶去學習的希望,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動力,使學生了解不同地域的人的文化差異性,能夠正視和尊重他人,提高學生的認識,發展學生文化修養內涵。
在學習《威尼斯的小艇》時,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點,讓學生感受異域的風情,培養學生的文化包容心,在教學中將學生分成了若干小組,讓學生合作搜集與威尼斯有關的資料,使學生能夠將資料整理妥當,制作威尼斯旅游宣傳手冊。學生分組后,與小組成員一起合作,利用互聯網和圖書館資料,搜集了威尼斯這個地方的信息,知道了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小艇是人們重要的出行工具。學生還借鑒了文章中的語言,使其成為宣傳手冊的一部分,豐富了手冊的內容。這樣,筆者通過帶領學生傾聽實踐的音頻,發展了學生文化修養內涵。
總之,本文通過帶領學生傾聽生活的音頻、傾聽情境的音頻、傾聽問題的音頻、傾聽實踐的音頻,發展了學生語言組織能力,發展了學生審美情趣意識,發展了學生思維解析習慣,發展了學生文化修養內涵。
參考文獻:
[1]黃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分析[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8年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年會論文匯編.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8:222-224.
[2]蔣永鵬.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對策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18(2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