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
摘??要:疫情的發展讓每一位學生都開始在家進行自我隔離,學生也不能如期地到校復課,而隨著“停課不停學”思想的提出,高中體育教師也開始積極地提倡學生在家庭中開展體能訓練,以便在提高學生體能中發展學生的免疫力。對此,筆者提出引導學生定時簽到、搭建學生自主監督平臺,以及建立完善家校聯合模式等策略,淺談如何在疫情背景下對學生的訓練進行監督。
關鍵詞:疫情;高中體育;課程訓練;監督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在我國的蔓延,高中生不能如期地到校進行復課,但是隨著“停課不停學”思想的提出,使得教師也開始探索新穎的教育方式,督促學生在家庭生活中也能夠完成學習任務。但是,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弱,當學生在家開展學習活動時,往往會出現學習效果不佳的情況,因此,適時的監督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在目前疫情的背景下開展高中體育課程的訓練,教師也可以通過定時簽到、利用即時通訊技術以及創建家校聯合等方式,讓學生按時地完成訓練任務。
一、引導學生定時簽到,促使學生接受教師監督
現代建構理念指出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但是,這并不是代表著教師缺乏了自身應有的價值,而是讓教師更好地發揮指導者和引導者的作用,輔助學生完成學習活動[1]。所以,在學生隔離在家的情況下,教師也應當利用網絡軟件,對學生進行遠程監督,讓學生在教師的督促下,能夠按部就班地完成練習活動。在教師對學生進行監督時,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創建一些簡單的游戲活動,增添學生在家庭生活中進行鍛煉的樂趣。
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項目要求完成指定動作的練習,并拍攝短視頻,在每周的周日通過釘釘發給體育教師,并在視頻上以“姓名+訓練項目”進行命名。隨后,教師對學生上傳的視頻進行分析,了解學生在家庭中進行練習的情況,以便起到監督學生的作用。此外,在讓學生進行視頻的制作時,教師也應當為學生介紹以下注意事項:第一,視頻的拍攝地點必須在家中;第二,視頻中的訓練必須由學生全程參與完成,確保學生落實練習活動;第三,視頻的拍攝角度應當設定好,以便體育老師看清楚動作完成是否符合標準等。同時,在學生進行家庭訓練時,教師也應當讓學生做好安全防護措施,避免學生因為意外受到傷害。
顯而易見,教師引導學生在釘釘上進行簽到,讓學生在釘釘中上傳視頻,能夠有效地督促學生展開家庭體育鍛煉,讓學生在家庭生活中也能夠提高自身的體能。
二、利用即時通訊技術,搭建學生自主監督平臺
相對于被動的學習狀態,自由、主動的學習狀態對學生而言更具吸引力,而信息技術的發展逐步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界限,當人們不能面對面進行交流時,可以使用微信、QQ等軟件進行聯系,實現正常的信息溝通和信息的交換。所以,在目前疫情背景下創建體育訓練的監督模式,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創建合作交流的虛擬空間,搭建學生自主監督的平臺,讓學生在線上實現與同伴之間的互相監督。
例如,教師可以根據以往的教育經驗,以及自身對學生的了解,利用微信為學生創建互相監督的平臺。首先,教師先結合教學的經驗,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安排,使得每個虛擬小組中既有交流能力較強的學生,也有自控能力較強的學生。其次,教師再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輔助每個小組選出小組長,監督各個學生的鍛煉情況。之后,教師對學生進行放權,讓小組長發揮監督的責任,對小組內的學生起到監督的作用,以便學生能夠在相對自由的環境中自發地報備自己的鍛煉情況。
不難看出,教師為學生創建自由交流的空間和平臺,能夠讓學生在疫情期間也可以自發地進行體育鍛煉,從而逐步形成鍛煉的習慣。
三、有效聯系學生家長,建立完善家校聯合模式
對學生進行教育指導和監督,從來不是教師單方面的責任,家長也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在疫情之下開展體育鍛煉的工作,為了更好地督促學生開展練習,教師也可以引導家長對學生的練習情況進行監督,以便在打造完善的家校聯合模式下,讓學生獲得全方位的監督管理形態,逐步提高練習的效果[2]。但是,教師也應當認識到家長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有的家長能夠在監督學生練習之余對學生進行動作技巧的指導,但是有的家長只會盲目地監督學生是否經過了練習。所以,教師也應當與家長進行遠程聯系,向家長傳達練習的項目和基本動作技巧,讓家長更好地在家庭生活中對學生的練習情況進行監督。
例如,教師可以先制作一個微課小視頻,展示標準的鍛煉技巧,并將這一微課視頻發送給家長,讓家長通過對微課的觀看,逐步了解學生需要完成的鍛煉任務。此外,當學生在家中不能夠有效地完成鍛煉任務時,家長也應當及時地向教師反饋這一情況,以便與教師商量解決的措施,促進學生有效地完成鍛煉。
總而言之,新型冠狀病毒在我國的蔓延,讓全社會都措手不及,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我們也應當在當前嚴峻的形式下,探索出新穎的監督方式,讓學生在家庭防護的狀態下也能夠堅持訓練,從而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參考文獻:
[1]祝瑩.高中體育教師在教學中的改革與創新[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31(06):122-124.
[2]蔣靈敏.如何實施高中體育有效性教學[J].當代體育科技,2017,7(30):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