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 彭玥
摘 要:自唐代以來的書院文化是我國古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到宋朝時則因其兼容并蓄的風格和愛國主義情懷等特質蓬勃發展。文章通過考量宋代書院文化形成的原因及特點,進一步分析其對我國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啟示,助益于我國當代高校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高校教育;書院文化;宋代;原因;特點;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1-0021-02
自唐代逐漸興起的書院是我國古代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其有許多限制,比如規定書院藏書不得外借等。到了宋代,書院突破了諸多限制逐漸發展起來,增加了可以探討和互訪的功能,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縱觀當時的歷史背景,理學的發展促進了宋代書院文化的繁榮發展。筆者認為,在當代高校“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重提書院文化,不僅能繼承和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亦有助于高等院校改革教育模式,更好地推動“雙一流”建設。
一、宋代書院文化形成的原因
不同于唐代書院,宋代書院的誕生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由于唐末的戰事紛亂,破壞了當時正常的社會生產和生活秩序,民不聊生。宋朝建立后,結束了分裂割據的局面。為了安撫遭受連年戰亂的百姓,當時的統治者提出榮文教而抑武事的政策。在這一政策的指導下,宋朝特別重視發展教育,通過取消唐代公薦制度等方式突破教育的特權性,鼓勵人們通過讀書從仕。同時,一批有識之士創立了書院,崇尚自主辦學、講學和訪學,這是宋代書院得以發展的關鍵。宋代統治者逐漸認識到書院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對其投入和支持,使得各地的書院數量激增。到南宋時期,書院文化得到空前的發展。與此同時,宋代印刷術讓宋代書院文化的發展如虎添翼,為后來三次重要的興學運動奠定了基礎。從“慶歷興學”“熙寧興學”至“崇寧興學”,興學運動基本對當時的北宋社會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掃盲。這些都促進了書院文化的發展,對當時的社會走向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宋代書院文化的特點
宋代書院文化最顯著的特點首先是崇尚自由,師生可以自由地交流。朱熹曾在諸多書院講學,如白鹿洞書院和岳麓書院。這種自由不僅體現為溝通方式的自由,而且對待不同的想法,師生都可以自由地交流。尤其是南宋的書院文化,鼓勵不同學術理念之間的交流甚至爭論,認為這樣可以激發產生新的學術焦點。在這樣的環境中,各種學術觀點避免了閉門造車,又獲得了全新內容的補充,不斷成長走向成熟。到南宋時期,宋代的理學發展至巔峰。
其次,是包容并蓄的開放性。為鼓勵不同思想之間的交流,宋代書院文化鼓勵開放門戶,允許持不同觀點的學者到書院講學,以便師生學習不同觀點。朱熹曾邀請陸九淵等人到白鹿洞書院開壇講學,盡管他們唇槍舌劍各證觀點,但并不存在相互辱罵或相互詆毀的現象。這種開明的學術交流方式打破了當時不同理念之間的學術壁壘,提升了師生互相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學術的發展。
再次,是其所倡導的兼容性。與之前自上而下的師生關系不同的是,宋代書院允許學生與老師有不同的見解。同時,學院還鼓勵學生閱讀、總結和理解其他學派的精華,使之融入理學之中。正是這種兼容性,促進了理學的迅速發展。為了使自身的觀點與學派得到重視和發展,書院采用吸收其他學派觀點等方式來不斷完善自身的理論體系。
另外,宋代書院文化還提倡質疑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它倡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一味迷信權威,以免迷失自我與方向,要具有批判精神,不斷自省與反思。朱熹言傳身教,他并沒有一味地效仿古人,而是在仔細研讀《大學》和《論語》等經典文本后親自集注,將自身的體悟融于其中,便于讀者比對和理解。
三、宋代書院文化對我國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啟示
首先,宋代書院文化重視師生之間的溝通,突破了社會不同階層的界限,達到了兼容并蓄的效果。宋代書院文化不排斥不同的觀點,因其實行“門戶開放”政策,促進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研究和討論。當代高校教育應努力為學生創造這樣的學習與交流的機會,給予學生足夠的閱讀和思考空間,積極舉辦學術會議,鼓勵學生參與,盡可能地創造讓本校學生與他校學生互動交流的機會,這對促進師生的發展都是很有幫助的。同時,教師要通過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學會自發學習,尤其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善于啟發學生,讓學生學會與同學分享學習體驗,善于接受多維知識并學會獨立思考問題。
其次,宋代書院文化學風開明。書院文化不拘泥于上古的圣賢之書,提倡質疑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培養了一批經世致用的人才。當代高校教育同樣需要鼓勵學生具備質疑精神,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時結合自身的思考,培養敢于質疑圣賢的創新精神。這樣,才能讓學生領悟學習的真諦,才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教師的教學需注重實用性,與宋代書院文化所推崇的實用性一樣,讓學生不斷從實踐中獲得真知。要讓學生學會將知識與現實社會、生活相整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此舉不僅有助于學生逐漸掌握重難點知識,而且有利于鍛煉學生的考察能力,讓學生將書面的知識轉化為實用的技能。
另外,宋代書院文化最重要的啟示之一是用“風骨”彰顯了當時宋代文人的愛國主義情懷,以胡銓為例可以略見一斑。胡銓(1102年-1180年),字邦衡,號澹庵,吉州廬陵薌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值夏鎮)人,主要作品收于《澹庵文集》。胡銓剛正不阿,飽腹詩書,一生秉承正直的品格、彰顯他的拳拳愛國之心,是廬陵“五忠一節”之一。1138年,秦檜主和,胡銓堅決反對,乞斬秦檜、參政孫近和使臣王倫,“義不與檜等共戴天……不然,臣有赴東海而死爾,寧能處小朝廷求活邪”聲振朝野。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傳承中形成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大學生只有秉承愛國主義情懷,才能更好地把握未來。歷史早已證明,我國的年輕人是具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是懷有深厚愛國主義情懷的,他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的先鋒,與國家的未來發展緊密相關。雖然宋代書院已成為歷史,但其尊重學生主體、提倡兼容并蓄的學習方式、強調愛國主義情懷等特質對我國當代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我國高校教育應在現有基礎上,吸取宋代書院文化的優點,努力培養符合國家發展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胡銓.澹庵文集六卷[A].文淵閣四庫全書[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劉道玉.中國怎樣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J].高等教育研究,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