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軍
摘 ?要:體育學科作為我國義務教育的一門基礎學科,對學生加強身體素質和提高體育競技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新時代背景下推崇的素質教育更是將學生的綜合素養放在了首位,不止關注學生的文化素養,其身體發育、體育競技能力也是重要的教育內容。但是,初中體育教學依舊是圍繞著教師設定的教學模式在進行教課,學生只能根據教師的教學模式進行范圍內的活動,這大大地限制了初中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本文將探析在體育教學模式中應用主體參與模式的教學策略與方針。
關鍵詞:初中體育 ?教學模式 ?主體參與
中圖分類號:G633.96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3(c)-0140-02
隨著改革教育不斷前進的步伐,傳統的教學手段已然不能滿足當代初中生的需求,因此,教師就需要不斷創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法,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制定合理、科學的教學計劃,使學生有興趣地參與到體育課堂中。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教師應注意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發揮體育競技的能力,促進其體育能力的全面提升,全面貫徹落實新的教育革新理念,將主體參與性還給學生,觀察學生在主體參與模式下的能力顯現,從而提高體育課堂的教學效果。
1 ?初中體育教學現狀
1.1 缺乏學生作為主體參與的模式
在傳統教育的影響下,教師總是作為課堂的主體對學生進行授課,然而如今在課堂中教師的參與模式應將課堂的主導權交還給學生,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這就需要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設計出符合學生為主導地位的教學方案,積極引導學生發揮自我個性優勢。如體育教學中常見的田徑接力賽,學生就可以采用自由分組,自由練習的方式,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從旁輔助學生指導練習,適當維護秩序,這樣將大大地提高學生自主參與練習的積極性,實現將參與主體演變為學生,減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感,增加課堂互動。再比如教授跳高這類較難的體育競技類項目,尤其對于身高較矮的學生來說,是一項高難度的挑戰,教師就可以從旁指導學生技巧,進行練習,鼓勵學生克服困難的心態,在多次練習中取得實踐技巧,當有突破時,學生就可以體會到自己所實現的價值,這樣其他學生也會以此為榜樣,進行練習和學習,從而提高體育教學的課堂質量[1]。
1.2 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
運用主體參與模式必然會對傳統教育模式作出改變。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大部分體育教師都是以教材大綱中所要求學習的體育項目進行教學和考試,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上灌輸概念再演示動作給學生,讓學生模仿訓練,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教育出來的結果必然只會出現“復制機器”。學生會缺乏對競技類知識的了解,以及無法了解體育精神。如在教學跳遠的過程中,教師只會將助跑動作等演示的非常規范清楚,但忽略了讓學生自主討論演練助跑模式的方式或者跳遠的技巧性動作,依舊是將教科書一樣的動作展示出來,而缺乏創新演練,也沒有交流互動,使得體育課程變得千篇一律,無法將體育活動變得生動有趣,自然也就無法使得初中生能夠認真對待體育這門課程,而只是將其視為玩鬧的活動。
1.3 教師的“把控”過度
大部分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全程參與及對學生的過度把控已經使得教學環境變得非常緊張,一些不自信的學生經常懼怕進行體育測試,對體育項目喪失信心。因此,教師也應當注意教學氛圍對學生的影響,切勿過分的把控學生進行體育項目練習,要求動作的整齊規范度。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發揮學生的個人性格特色,由學生自己組織籃球賽等形式多變的體育活動,營造輕松良好的課堂氛圍,并且還可以讓學生有課堂主體地位的參與感,使得籃球技能不斷提高。
2 ?主體參與的教學策略
2.1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新課改要求下,初中體育教師應遵從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理念,將創新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對體育知識的探究和學習體育的興趣。在設計教學方案的同時,將側重點放在學生的主體參與性上,從學生角度出發,圍繞學生的自身特點進行潛在能力的挖掘,而不是一味將理論知識傳輸給學生后再進行動作的展示,最后再讓學生模仿學習,這樣的學習效果必然不理想。因此,需要利用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完成教學目標,提升學生在體育課程中的積極性,使其可以自發加入體育課程,獲得體育競技的能力。如,在教學立定跳遠的時候,可以通過游戲“跑的快”,讓學生充分熱身,然后再將重點動作要領演示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安排分組練習,并進行動作演練,用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快樂體育的意義[2]。
2.2 以人為本,優化體育教學方案
主體參與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將學生作為課堂主要角色,因此,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中,學生應作為課堂主體,老師作為課堂主要指導,公平公正地輔助每一位學生完成體育項目的練習與測試。針對不同學生的身體素質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同時不斷創新優化教學手段,利用多樣化的輔助工具幫助初中生完成體育項目的學習。如利用多媒體影音技術播放各屆奧運會精彩賽事,呈現高水平的體育競技精神,拓展學生眼界,激發初中生學習體育的動力與興趣,提高自身身體素質,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
2.3 將教學氛圍設計的輕松愉悅
課堂氣氛輕松愉悅是可以消除初中生緊張的心理狀態。由于一些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以往的教學環境總是過于緊張,使得部分學生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真實水平,因此教師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應將課堂氣氛輕松愉快化,在邊教學的過程中適時增加趣味游戲,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消除學生緊張的心理因素,只有教學環境的和諧穩定,才能發揮教學的最終意義,使得師生都達到學習的最佳狀態。因此,體育教學也不單只包括關于體育技能的學習,也應當注意培養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以及體育修養,使其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成長發育,落實新課改的教學要求,實現創新體育的教學理念。
2.4 完善合理的教學評價
傳統的教學模式總是強調教師的教學質量,而容易忽視學生對于教師的教學方法有什么樣的評價,有學生的評價才能使得教師更好地優化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也可以將教學方法設計得更貼合學生,這樣的教學質量才會提高。體育教師在教授體育技巧與課程知識后,在學生的實際操練中難免會產生多種問題,這時候體育教師未必會解決的過來,這就需要課后教學評價的介入。將課堂主體參與的優勢發揮,利用合理的評價機制實現對體育教學的反饋,不斷總結并改進課程的教學方案,做到學習的共同進步,體育教師可以根據反饋上來的結果進行評估,考慮大部分評價中的實際問題,對教學問題或者學生的適應度適當作出調整,并建議學生還可以互相評價,以此增進彼此間的交流與學習的心得體會,利用這樣的反饋體系體現學生主體參與的主導性以及完成體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3]。
3 ?結語
總而言之,改善體育的傳統教學模式與革新教學理念是新課程改革教育的必要行進措施,而學生作為主體參與模式的教學方法可以獲得高效的教學質量。以人為本也是現代教育的基本要領,教師應主動養成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教學習慣,積極引導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在體育教學中的發揮,加強主體參與模式的應用是能夠促進初中生有興趣的學習體育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學中樂、樂中學”的目的,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養成初中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良好的體育意識,增強集體榮譽感,確保高質量地完成體育教學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 姚紅利.初中體育教學主體參與模式的應用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6(S2):57.
[2] 徐雪濤.試析“主體參與”模式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6(14):210-211.
[3] 楊克琴.探析初中體育教學中主體參與模式的應用實踐[J].學周刊,2014(36):77.
[4] 劉剛.對初中體育教學主體參與模式的分析研究[J].成才之路,2012(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