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榮詩
【摘 要】 素質教育下的歷史教學模式要注重趣味性,通過將歷史故事融入初中歷史教學設計,科學、恰當的運用故事鏈,從走近歷史到走進歷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思維品質,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進一步提高,構建高效課堂。
【關鍵詞】 歷史教學 ?趣味課堂 ?教學模式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科學、恰當的運用故事鏈,能夠提高教學趣味性,有助于授課內容、方法的拓展與優化,不僅能讓歷史課堂充滿智慧,也能更好的突破課文的重難點,順利完成各階段的教育培養目標,構建高效有趣的課堂,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創造條件。因此,在初中歷史課用問題鏈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課題教學實驗研究中,教師充分展現歷史故事的魅力,形成故事鏈,有助于學生保持學習興趣,提升思維品質,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進一步提高。
一、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素質教育下的歷史教學,教師應該真正具有“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至上”的意識, 對于歷史和歷史課的喜好,許多學生會形成這樣的一些認識,我喜歡歷史,但我不喜歡歷史課。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自然會對它們感到陌生,因此在歷史授課中,要發現課堂上學生可能存在的興趣點,學生體會不到歷史對他的吸引力,總是感覺距離他們很遙遠,這樣的距離感沖淡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適當的引用歷史故事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聯系現實形成故事鏈,持續保持有效的興趣。比如在分析西周滅亡原因時,讓學生來講一個“狼來了”的故事提起興趣,再鏈接引導到我們的課堂上,“我們歷史上也有一個狼來了的故事”,那就是昏君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最終導致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由此幫助學生理解統治者的昏庸殘暴統治,往往是一個王朝滅亡的主要因素。這樣恰當的引入生動有趣的故事并形成故事鏈,既有助于學生課堂注意力的快速集中,又能使其透徹理解所學知識,可以將原本枯燥、乏味的歷史知識以更生動、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形成高效有趣的課堂,讓學生獲得透徹理解,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綜合素養的進一步提升。
二、從走近歷史到走進歷史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歷史與現實是不能分開的,今天的現實,就是明天的歷史。浩渺的歷史和歷史的概念,只有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經歷發生共振,才能讓他們產生“切膚”的感受和“神入”的表象。因此,在教學中選擇故事要形成故事鏈教學法,有生活性、代表性、時效性。
一是“活”,貼近生活,妙說歷史故事。除了書籍、互聯網外,從街頭巷尾的話題以及人們茶余飯后的閑談中尋找歷史故事的妙說,并將其靈活引用到歷史教學活動中,以此來優化、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如我們所在的城市每年5月14日都能聽到防空警報聲,學校也利用這警報聲進行疏散演練,為什么我們市里要在這一天拉響警報呢?有的學生可能知道,但有的學生不知道,這樣他們會產生思考,問為什么,教師就此鏈接到原因:這一天是我市的解放日,進而教師聯系到南京市卻是在12月13日鳴響防空警報,南京市為什么要在12月13日鳴防空警報呢,由此切入講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故事,把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帶進歷史課堂,當這些生活中的細節背后所蘊涵的歷史背景呈現時,學生會感到震撼,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自主探究這些生活細節背后更多的歷史。
二是“精”,歷史素材浩如煙海,一定要注重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及對學生心靈的震撼,讓學生從中獲得理性的認識。如講到“鄭和下西洋”,明王朝在經濟獲得良好的發展之后,發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貿易已經是十分迫切的事。中國的絲織品、瓷器受到西洋諸國的歡迎,而中國自己不能自行生產的香料等物,也有較大的需求。再鏈接到共建“一帶一路”的話題,中國將一以貫之地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既是中國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的需要,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品質進一步提升。
三是“新”,為了拉近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興趣,要緊貼社會熱點追述歷史。例如我去過四川成都,親眼目睹了都江堰這個國家五A級的風景區,這是戰國后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等精心設計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地震震不垮,洪水沖不垮,日本飛機炸不垮,因為“無壩引水”都江堰就成為舉世無雙的生態型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所以在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用自己的旅游故事講授都江堰的特征,不僅拉近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更能給學生注入我們國家城市的新變化,讓同學們談體會、談感受,歷史課變得“新”了。
三、將歷史故事融入教學設計
盧梭曾經說過:“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這揭示了一個教學的真諦:好的教學要以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環節,在課堂導入、教學過程、結束小結等階段完成故事鏈。
課堂優化的故事導入。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通過恰當引用歷史故事來優化新課導入環節,以此快速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并充分滿足學生不同階段的認知發展需求,吸引更多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各項教學活動,使其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從而從整體上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與效率。有時即使是簡潔的故事,也能快速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從不同角度來激活學生的歷史思維,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得到不同的啟發。
課堂教學的故事穿插。通常情況下,初中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停留在感官層面,很難透徹理解與熟練掌握其中較為復雜的專業名詞,這也是很多學生歷史學習效果與效率難以顯著提升的主要原因。對此,教師若能在課堂教學中恰當融入歷史故事,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故事中的相關歷史知識,那么學生不僅能對所學知識產生感性認識,而且能透徹理解歷史知識,進而取得更理想的學習效果。例如,教師在講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內容時,先為學生講解“焚書坑儒”的故事(課本“相關史事”內容),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加強對儒家發展歷史的了解,之后詳細講解后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原因,這樣既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又有助于學生透徹理解所學知識,從而促進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顯著提升。
課堂總結的故事拓展。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通過恰當引用歷史故事來合理補充歷史知識,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加強對歷史事件的了解,進行補充拓展式鏈接小結。例如,教師在講解“明清時代中國商業經濟”相關知識點時,在課堂講解結束時為學生適當拓展一些晉商、徽商的故事,使學生能夠透徹理解:商業的繁榮與政策支持、政治穩定、交通發達等一系列因素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教師可以將新穎有趣的歷史故事作為本節課的壓軸,這樣既可以完美地結束本節課的講解,又能為下節課的開展做好鋪墊,從而引導更多學生真正愛上歷史知識學習,為其今后的學習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綜上所述,在初中教學過程中引入歷史故事鏈能夠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掌握相應的歷史知識,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同時,教師應對歷史故事的科學、有效引用鏈接給予足夠重視,以更新穎、多樣化的形式為學生呈現更豐富的歷史知識,彰顯歷史故事的魅力,構建高效有趣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