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余
摘要:班級管理是一項繁雜瑣碎的工作,如何搞好班級管理更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筆者認為要想搞好班級管理,班主任要在不斷提升自身素養的基礎上,結合校情、班情,細化管理過程,積極創新,堅持抓實管理的主要環節。
關鍵詞:班級管理 ?自身素養 ?品德教育 ?班級制度 ?一日常規
一、不斷提升自身素養
在班級日常管理中,班主任自身的素養很重要,它總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教育著每一位學生,是一種強大的、隱形的、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運用得好,就會“不令而行,不為而成”,否則就會“事倍功半,雖令不從”。班主任自身的素養包含很多方面,但我認為最主要的素養應該是教師的業務能力和高尚品德。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業務能力和高尚品德可以說是班主任素養中的核心素養。要想當好班主任,必須要有過硬的業務能力和高尚的思想品德,這也是班主任的立身之本。
班主任的第一身份是教師。要想當好班主任,首先要當好教師,要有過硬的業務能力。這一點很重要,是班主任吸引學生,在學生中樹立威信的第一要素。筆者認為一名教師只有站穩講臺,教好學生,在學校才會有自信,才會被同事和學生認可,班主任更是如此。
班主任與學生接觸最多,對學生的影響最大,筆者覺得有什么樣的班主任,就會有什么樣的學生。從學生身上往往會看到班主任的影子。班主任要有高尚的師德,要以德培德,以心傳心,要以自己的高尚人格去塑造學生的優秀品質。班主任要時刻不忘為人師表,要時刻不忘以身作則,要時時、處處、事事給學生樹立榜樣,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打造影響力,樹立威信。
二、時刻重視品德教育
學生即使不成才也要成人,要成才也要先成人,學生的品德教育非常重要。筆者認為要重點開好班會、學生會和家長會;要讓學生明白班級的道德準則、行為規范,明確個人的努力方向、奮斗目標;要讓家長明白家教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集體精神,讓學生覺得作為班級的一員是值得自豪的、炫耀的。
1.班會
班會是一個班級進行品德教育的主陣地、主戰場,班主任不僅不能敷衍了事,反而每次都要精心準備,特別是剛接班時的前幾次班會。
第一次班會,最好不要講校紀、班規,可以先給學生講明班級的德育方向、道德底線。可以具體地跟學生講“百善孝為先”,“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可憐天下父母心”,“母親才是生日的主角”。可以跟學生講老師們如何無私奉獻,如何辛勞,如何舍小家為大家。可以跟學生講同學們在一起學習的緣分,同學友情的真摯,學習、生活的目的和意義。可以跟學生講做人要遵守的最基本的社會公德,做學生要遵守的最基本的文明禮儀等。總之,第一節班會課就是要為班級的德育定調子,定底線,為學生們優秀品質的形成定方向,定目標。
第二次班會,可以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重點可講些勵志故事,看些勵志短片,也可以與學生一起在網上“游覽”名牌大學等,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腳踏實地,志存高遠,早立志,早確定目標。
第三次班會,可以分析現狀,制定班規班約。可以先分析年級特征,再分析班級現狀,最后師生根據現狀達成共識,共同思考應對辦法,共同制定相關制度。
當然,每次班會都很重要,都要精心準備,結合班級現狀確定主題,注意班會的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班會后可以要求學生寫感想,寫收獲,以進一步擴大班會的成效,取得最佳效果。
2.學生會
班會是群體性會議,是對班級全體學生的要求。要想進一步管理好班級,還可以分類召開學生專題會,讓那些具有共同特征的學生在一起討論,產生共鳴,達成共識。比如可以召開住校生會、走讀生會、優秀生會、潛能生會等,開會時要高度強調每類學生的重要性,強調他們都是班級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辯證地分析他們的優缺點,一起查找問題,共同商討解決辦法。同時提出具體要求,要求每類學生在班級管理中都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學習他人的長處,在班級樹立正面形象,傳遞正能量,共同維護好班級的班風。
3.家長會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清楚,但是部分家長過于依賴學校,這樣就給班級管理、教育孩子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家長會不僅僅是班級情況、學生成績和在校表現的匯報會,更是家長培訓會,家校之間的溝通交流會。班主任要開好家長會,充分利用家長會培訓家長,和家長形成教育合力。要指導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在心理和情感上多理解、多關愛孩子,如何配合學校搞好孩子的教育管理,明確自己的監管義務和教育責任。
除了學校安排開家長會外,班主任也可以經學校同意,根據本班實際情況適時自行召開家長會。另外,也可以根據學生情況分類召開小型家長會,甚至是學生和家長在一起開會。比如:開住校生家長會、走讀生家長會、優秀生家長會、問題生家長會等,主要目的是針對問題,商討解決辦法,讓學生和家長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學校和班主任的努力和用心。
4.培養集體精神
集體精神,是一個集體的靈魂,是一個班級所有學生共同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班級是個集體,在這個集體中學生的個體行為需要控制,班級的群體行為需要協調。但要達到有效的控制和全面的協調,就需要培養集體精神。集體精神一旦形成,就可以約束并規范個體行為,就可以在群體行為中發揮凝聚和激勵作用、熏陶和感染作用。
培養集體精神,班主任要以身作則,要行為示范,做學生的楷模,要努力成為學生的精神偶像,甚至要成為班級的精神領袖。班主任要物化集體精神,可以考慮確定班旗、班徽、班歌、班訓等具體內容,讓學生有認同感、歸屬感。班主任還要重視每次集體活動,要充分利用每次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精神。尤其要重視第一次集體活動,第一次集體活動不重視,沒組織好,人心就會渙散,班級就會缺乏凝聚力,學生就會沒有積極性,以后要想再組織,再重視,就比較困難了。
三、建立健全班級制度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班級的管理離不開健全的制度。班級制度的制定與實施要以學生發展為本,要人性化、科學化。制度的內容和實施的辦法要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要立足近期發展的實際和長遠發展的需要。制度內容不宜虛,措施不宜空,要有可實踐性、可操作性,更要注意公平、公正、公開。
通常制度可以有班級公約、班級量化管理制度、班級獎勵制度、班級評優制度、班干值日制度、班級衛生制度等。
四、堅持抓實一日常規
班級管理的大部分工作最終還是在一日常規中落實,因此抓實一日常規尤為重要,而且要堅持到底。抓一日常規時要選好人,要培訓好學生管理團隊,并要定期地、及時地總結、反思和調整,要確保抓出實效。具體每天可以重點抓實以下方面:紀律的維護、日志的記錄、環境的保潔、作業的收交、學法的指導、課余時間的安排、“兩操”的組織、各類活動的組織以及住校生的管理等。
雖然班主任的工作平凡而又煩瑣,班級的管理也是千頭萬緒,各班的管理方法更是千差萬別,但是班主任對學生的教育指導是必要的,對學生的關心愛護是相同的,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是一致的。班主任只要在工作中將愛與責任牢記心中,不斷總結,積極反思,多創新管理模式,多細化管理過程,相信各自的班級管理工作一定會卓有成效,異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