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景林 翟建華 高杰

【摘 要】鼓勵教師合作是我國教師發展的基本政策指向,也是世界范圍內教師發展的基本趨勢。由于一切研修與培訓的歸宿是“校本”,學校亦成為教師開展合作行動研究最為適切的場域。無論是“人為合作”還是“自然合作”,其行動研究均建立在教師對學校價值追求與共性問題探究的基礎上,而教師不斷學習、拓寬視野、增長學識為合作行動研究的開展提供了保障,多元模式合作行動研究的探索為教師專業成長賦能。
【關鍵詞】教師 合作行動研究 共同目標 專業成長
合作文化在北京市第四中學(以下簡稱“北京四中”)由來已久,首任校長王道元先生之訓誡“所貢獻于群眾者不嗇,斯群眾之報施我者必豐”不僅鐫刻在校園的訓誡石上,也銘刻在一代又一代四中人的心里,更體現在教師教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中。可以說,北京四中的教師合作行動研究,根源于百年積淀,生發自創新探索。
一、“合作行動研究”的內涵與特征
在《辭海》中,所謂合作,是社會互動的一種方式,指個人或群體之間為達到某一確定目標,彼此通過協調作用而形成的聯合行動。參與者必須具有共同的目標、相近的認識、協調的活動、一定的信用才能使合作達到預期效果。在《中國教師新百科·小學教育卷》中,教育中的行動研究是教師密切聯系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行動),綜合運用各種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動教育教學工作改進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種研究活動。筆者認為,北京四中的教師合作行動研究就是團隊成員以解決教育教學專業實踐中的問題為共同目標,在研究中個體協調一致,分享信息,將研究成果直接運用于教育教學實踐,獲得教育教學質量和自身專業能力提升而進行的研究活動。其顯著的特點就是,研究者團隊合作下的一種“行動”與“研究”的雙重活動。
北京四中的教師合作行動研究有以下兩個特征:第一,行政命令合作與教師自然合作相結合。在學校文化引領下,教師的職業生活自然而然地生成了一種相互開放、信賴、支援性的同事關系。在這種文化下,教師對于教育教學上的問題,不是閉門造車,而是相互援助、討論、共同面對。教師有共同的目標、利益,追求在教育價值上的一致性,對細節上的不一致保持寬容。行政規定的教研活動等在學校雖然占比較大,但在落實層面,組織者關注共同目標的建立,選取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真問題開展研究,這樣的研究符合成人學以致用的學習特點,不僅淡化了行政壓力,而且提升了教師參與的自愿性。第二,以“行動”為中心。教師的工作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習與研究所得必須轉化為教育教學行為方能奏效。因此,對“行動”的研究至關重要。首先,“為行動而研究”。 行動研究是一種旨在提高行動質量,以改進實際工作為“首要目標”的研究,是為了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通過不間斷的螺旋往復過程來追求教育教學實踐的完善。其次,“對行動的研究”。行動研究“以問題為中心”,要解決的問題一定是教師在實踐中遇到的真問題,而對行動的研究始于問題的發現與界定。再次,“在行動中的研究”。合作行動研究離不開教師工作的實際環境,教師既是研究成果的產出者,也是應用者。這種雙重身份成就了教師在行動研究中的學習,他們對自己或他人教育教學行為進行觀察與反思,通過與團隊成員的對話和交流,不斷加深對自我及自我實踐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礎上提高自己。
教師的合作行動研究不僅是教師改善教育教學實踐的方式,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手段。教師個體與群體在合作行動研究過程中的相互滋養,對破解教育教學中的問題、進行高水平教育教學反思等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以價值追求引領“合作行動研究”
北京四中的教育理念是 “以人育人、共同發展”,即以行為影響行為,以品德培養品德,以能力提高能力,以理想樹立理想,以情操陶冶情操,以境界提升境界,以人格塑造人格。學生培養目標是“培養杰出的中國人”。
實現“培養杰出中國人”這一目標,離不開“以人育人,共同發展”辦學理念的引領。“以人育人”中的“人”含義廣泛,既代表所有的干部、教師、學生,也代表學生家長。其中的兩個“人”字也非特指,在不同的教育場域或教育教學活動中,誰都有可能成為其中的任意一個“人”,這也正是北京四中師生相互尊重,和諧相處,不唯上、不唯書、不唯洋、不唯眾精神的體現。
對于承擔著“培養杰出中國人”這一社會職責的教師來說,首先自己要成為這樣的人。在四中的校園中靜靜矗立著體育教師韓茂富、化學教師劉景坤和數學教師張子鍔三位老先生的銅像。“熱愛學生、熱愛學科、熱愛教學”“上好每堂課,教會每個學生”是他們留給后人的樸素語言。雖然斯人已去,但他們的風范長存。銅像默默地向世人昭示著北京四中的精神,那就是四中人所持有的對工作、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態度,是四中人遵循的原則和終生追求的境界。
時間永是流逝,精神依舊長存,無論是一百多年前王道元先生的訓誡,還是一代又一代四中人樸實的話語,都已成為北京四中的一種文化自覺,亦成為引領教師合作方向的風帆,更是將教師群體凝聚在一起的內在動力。傳統帶給四中人的力量是無窮的,同樣,四中人也正在創造新的傳統。共同的價值追求為教師真正參與到合作行動研究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以終身學習點亮“合作行動研究”
在“合作行動研究”中,教師有共同的價值追求,這是前提,教師個體還應具備良好的專業條件,且具獨特性,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群體合作給教師專業發展帶來的推動力。教師間的思想碰撞、融合,才能真正激發教師合作的興趣,提升合作行動研究的水平。因此,教師需具備專業發展的強烈訴求,在不斷的學習中積累知識、拓寬視野、增長學識。北京四中就有著一大批這樣的教師,他們被四中的師生尊稱為“明星教師”“學科大咖”“學術領袖”。
“明星教師”“學科大咖”“學術領袖”的學習與成長,源于學校文化的傳承。韓茂富老師為四中體育工作奉獻了43個年頭,他不僅為學校班際籃球比賽裁判的公平公正拜師求藝刻苦學習,還以高超的執裁水平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籃球國家級裁判稱號。不僅如此,為了在教學中給學生做好榜樣,他還利用業余時間勤學苦練體操、籃球、游泳、田徑等,讓自己練就了樣樣精通的“十八般武藝”,成為體育教學的全才。老一輩教師刻苦學習的精神鼓舞著一代代四中教師,有的教師已成為大家心目中讀書人的樣子。他們談論和推薦書籍,不是一種矯情和刻意,而是同事交往中的常態。一位歷史組的年輕教師如是說:“對我影響最深刻的已經不是具體的教學建議和方法了,而是趙老師(歷史特級教師趙利劍)所說的三個字‘多讀書。去年一年我做的讀書筆記就有15萬字,連我自己都沒有想到。”老教師的諄諄教誨及他們的率先垂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年輕教師。榜樣的力量是強大的,一代代四中教師的行為世范,使得終身學習這種文化薪火相傳。
“明星教師”“學科大咖”“學術領袖”的學習與成長,還源于他們對學習的認識—“入了這一行,讀書當為本業”。在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時,有的教師解讀《故鄉》,能在小說文本與魯迅生平之間,在小說中的故鄉與魯迅生命中的故鄉之間,縱橫馳騁;在關鍵問題的解讀上,能進行多篇歸類式研讀;在引領學生閱讀時,有的教師大量引入社會時事,讓學生認識到,這個時代我們何以需要魯迅。游刃有余的課堂離不開教師對《魯迅全集》的通讀。有的教師講《紅樓夢》,把自己放在共讀者的身份上,將自己閱讀時發現的問題轉化為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解讀和賞析,帶領學生真正親近文本,讓學生感到《紅樓夢》的情節大有深意,細細品讀別有洞天。正是教師把《紅樓夢》翻閱得“支離破碎、脫頁飄飛”,才成就了學生對名著的熱愛。
學識的不斷增長,使教師對學術愈加尊重,對探討的渴求愈加強烈。在辦公室、在樓道、在操場上教師間的“爭論”時有發生,甚至有人覺得這已經成為教師們生活方式。豐厚的學識讓教師有自己的見解,和諧的文化氛圍讓教師敢于表明自己的觀點。在不斷的辯論中,碰撞產生的智慧,使大家獲得共同的成長,所保留的看法又為新一輪的學習奠定基礎。
君子和而不同。有底氣的“爭執”源于教師擁有不斷積累的學識和對教育價值的共同追求。教師間的合作是建立在尊重教師創造性、獨特性基礎上的。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成就教師個體的卓越。因此,教師的終身學習,是合作行動研究的必備條件。有了它,才能真正點亮合作行動研究。
四、以多元模式探索“合作行動研究”
在有共同價值追求的優秀教師群體中,教師篤信“一個人可以走得更快,但是一群人會走得更遠”。這符合我國教師發展的基本政策指向即鼓勵教師合作,也符合當前國際上教師專業發展的轉向,即教師發展途徑從政府培訓轉向校本培訓、從個體反思轉向合作反思、從務虛轉向務實,教師發展方式從孤立式轉向合作式,教師發展目標從個體發展轉向群體發展。
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合作不僅成為教師隊伍培養的主要路徑,也成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北京四中教師合作的模式是多元化的。有學校組織教師必須參加的“教研組”“備課組”“年級組”“學科組”活動、師徒制和班主任例會等;有學校組織,教師自愿參加的“專題活動”等;有教師發起、學校支持的“綜合實踐項目”“課題研究”等;還有教師自行發起組織,學校不予干涉的“學習社群”等。如果按照教師合作的發生方式可歸納為四種教師合作模式,即行政推進型合作模式、專題研究型合作模式、項目開發型合作模式和學習社群型合作模式(見圖1)。四種合作模式互為補充,構成學校教師專業成長的多元、立體合作模式。
四種教師合作模式是一個從他組織到自組織的過程,是一個學校行政管理力度由強轉弱,直至消退,教師自主性參與力度逐漸提升的過程,是一個“被要求合作”到“主動要求合作”的過程,是團隊成員從一個學科或專業向跨專業、跨領域拓展的過程,是一個研究內容逐漸拓寬的過程。無論是他組織還是自組織,在學校都有其自身的價值。
行政推進型合作模式在學校中最為常見,在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它的優勢在于通過學校行政管理將全體教師組合成不同的專業合作團隊,確保每位教師都是團隊中的成員,但其劣勢在于教師是“被合作”,缺乏合作動力。因此,弱化行政壓力提升教師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在此模式中顯得尤為重要。四中的合作團隊以共同目標與利益的達成切入,選擇教師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合作行動研究,使教師變被動為主動,實現了這一模式的效益最大化。語文教研組選擇報告文學這一難點開展合作行動研究,不僅重視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而且重視學生精神世界的豐盈—做杰出的中國人,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通過開展 “我身邊的陌生人任務群”活動,在教書育人上實現四中人的價值追求,歷經十余載的研究與實踐,培養了學生,也成就了教師。2019年,研究成果得到新課標專家組的肯定:案例的思想設計有前瞻性,與修訂后的新課標理念和思想完全契合,是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開創性、示范性案例。化學教研組選擇高考試題這一熱點問題開展合作行動研究,通過對高考命題的分析,把握高考改革的方向,形成共識。課堂教學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高三教學不是簡單機械地重復學過的知識和大量做題,要走進實驗室,在真情景中做真的探究。
同時,另外三種合作模式與之相生相伴。不同學科的教師進行跨學科合作行動研究的探索,以“自組織”的形式,開設系列選修課或集體學習。如在高中部開設的“用文物講好教育故事”的國博課程項目;在初高中三個校區開設的致力于學生思維培養的“哈佛創新課(青少版)選修課”項目;有致力于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教師培訓課程以及三校區部分班主任教師參加的積極心理學培訓等。此外,各種自發組織的學習社群、課題組、研究小組也比比皆是,合作行動已經內化為老師們的一種習慣。
可以說,北京四中的教師合作行動研究是“文化引領下的教師自覺合作”。教師對共同價值的追求形成了教師合作的文化,而多元研究主體的參與提升了行動研究質量,研究者之間相互學習、交流、支持與合作,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在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各種問題的同時,增強了教師的自信,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上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2] 朱小蔓.中國教師新百科(小學教育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
[3] 鄧濤. 教師專業合作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校本研究專項課題“北京四中不同發展階段教師專業發展標準的研究實踐”(課題編號:CFBA19113)的研究成果。感謝王紅、于鴻雁、韓露、柳世明、孟海燕、肖振龍六位老師為本文提供案例,西南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范涌峰提供學術指導。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四中學)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