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盛才 彭琪安

“辦一所讓人幸福成長的學校”是教育者的夢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間的一所普通中學,東莞市第一中學以“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新人”為宗旨,努力探尋“幸福教育”的真諦;以“適性求是,成人幸福”為實踐路徑,開展基于幸福成長目標的“5H”校本教育改革;以知行精神為理性反思準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建構富有生命活力的幸福教育觀念體系。
一、幸福教育真諦:適幸福之“性”,求幸福之“是”
追求幸福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但什么是“幸福”?怎么辦一所“幸福”的學校?我們認為,“幸福”是人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的自我滿足、自主自由的“快樂成就感”,它包括三個要素,從心從德的自由、予求予取的快樂、利人利己的意義。幸福教育是以人為本、順從人性,幫助人成就自我并樂享人生的教育,它從“明辨是非”、知識學習、品德啟蒙開始;“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就是堅守幸福初心;存“是”去“非”,就是“適性求是,成人幸福”。這是一個人本化的幸福教育觀念,也是一個全域化的教育文化生態。
“適性”即順應教育對象的天性、環境資源的特性,應天時地脈,盡物性之宜,因材施教,適時開展適量的活動,并能適可而止、止于至善,以啟迪靈性、發展個性、完善人性,最終成就人的幸福。
“求是”之“是”指生命本來的樣子,是一切美好的、“對”的事情,是可以照亮任何角落的能量。從幸福教育的內生力視角看,“適性”“求是”是一個完整的知行邏輯鏈,并奠定“成人幸福”的實踐基礎。總之,“適性求是,成人幸福”以人為本,從觀念優化到課程建構,從學業精進到品德養成,從教育策略到績效評價,都致力于創造一種人文的幸福文化生態和實踐生態,讓每一個教育參與者的生命智慧和潛能得到最合適的發展,成就最優秀的自己,實現最幸福的人生。
二、幸福教育路徑:“5H幸福課程”的“適性”建構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特的,成長發展是多彩多樣的,學校教育應該為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機會。我們圍繞“辦一所讓人幸福成長的學校”理念,從學校辦學歷史文化出發,進行整體課程體系的綜合建構,進行課程整合與創新,建構“5H幸福課程”體系。
“5H”以“幸福(Happy)”為核心,分解為五大幸福教育指標:生命健美教育(Health)、博雅智慧教育(Head)、生活技能教育(Hand)、心靈道德教育(Heart)、社會協作教育(Help)。其中,“H”還包含著 “好(Hao)教育”五要素—好老師、好學生、好才藝、好課堂、好文化等,以及“慧(Hui)教育”五要素—慧知、慧能、慧心、慧才、慧德。
“幸福教育”的達成極其依賴個性發展,這也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關鍵。“5H幸福課程”從學校定位、師資實際和生源特點出發,遵循三大原則實行“適性”管理模式:(1)基于“人本”的教育文化:營造人與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教育生態,以成就有獨立人格的“大寫幸福人”;(2)基于“差異”的教學策略:既要有群體的普遍適應性,又要有個體的多元智能差異性,“多歧為貴,不取茍同”,慎思明辨,和而不同,讓學習者體驗智慧之樂、探究之趣、收獲之喜、人際之愛,跳出被動學習的“苦海”;(3)基于“自主”的管理:教師通過“適性施教”幫助學生“學達性天”,學生通過“適性學習”激發自我天賦、獲取自發進步的動力,從而獲得有尊嚴且快樂的成長,達到“性命合一”,完成人的“自我幸福實現”。經過多年理論和實踐探索,“5H幸福課程”基本建成適性化的基礎、拓展和創新課程模塊。(如表1)
“5H幸福課程”體系是基于高中生的成長、成人、成才教育,是全情體驗教育、全程體驗教育、全面體驗教育、全員體驗教育,讓學校煥發了現代活力。學校課程開發逐漸呈現三個“高度”特征,“三高”是教師熱情高、課程水平高、課堂效率高,“三度”是有深度、廣度、專業度。目前,學校已經開設70多種線上和線下“幸福”校本課程,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個性化課程不僅拓展了視野與知識,還激發了興趣,提高了學習幸福指數。每年寒暑假,學生進行網絡“搶課”,先搶先得,火爆程度空前。學生巨大的需求進一步激發教師的課程開發熱情和智慧,慕課課程范圍不斷拓展,質量不斷提高。一大批教師快速成長為課程開發能手、課程研究和實踐骨干,他們扎根課堂、班級、學生中,積極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完善研究設計,不斷進行經驗反思,教育教學風格越來越明晰。
我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學校教育的本質屬性是立德樹人,教育的初心是成人幸福,這是每一個東莞一中人念茲在茲的信念。“人”的教育最偉大、也最艱巨,幸福永遠在路上。
本文系廣東省基礎教育新一輪“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第二批項目結業論文。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