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津冀協同發展一步步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必將會對京津冀三地的產業結構,勞動力配置進行調整。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下,農民工就業成為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面對當前的產業融合,轉型升級,京津冀農民工所面臨的挑戰也與日俱增,同時也因為這些年來,我國為打造新京津冀協同發展新格局所做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對京津冀人們生活帶來了可視的變化,在此背景下,京津冀的協同發展也給農民工帶來了不少機遇。本文旨在剖析京津冀農民工面對新環境、新趨勢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以及提供京津冀農民工未來生存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協同發展? 京津冀農民工? 就業
九十年代末,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就業,河北省有200萬以上的農民工進入北京地區,有150萬農民工進入天津地區,所以京津地區的主要基礎工作基本來自于河北農村剩余勞動力。而近幾年來,我國經濟增長也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轉移,經濟增速也明顯下降,無論是制造業還是建筑業,這種大規模吸收農民工的實體經濟的經濟形勢整體來看前景都不是太好,農民工的需求崗位降低,就業形勢嚴峻。
一、面臨的問題
(一)農民工信息不完善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各種失業與崗位空缺大量存在,造成了“民工荒”與“就業難”的現象,而且還是在排除“自愿性”與“摩擦性”導致的失業情況之后。造成這些結果究其主要原因還是歸根于農民工信息不完善,內容單一,他們獲取就業信息的渠道也不全,再加上政府發布就業信息的不及時等等。
(二)農民工自身素質偏低
農村教育相對落后,農民工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如果大量招收農民工必將導致以后管理困難、對其職業技能培訓面臨的挑戰等等問題,會造成農民工隊伍素質低下。在協同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需要大量有科研能力和身懷技術的人員,受教育程度低會成為他們難以跨越的一大門檻。
(三)制度不完善
建國以后,隨著城鄉貧富差距拉大,城鎮生活水平、醫療水平、文化水平等都高于農村。雖然我們現在在努力縮小城鄉差距,創建現代城市化社會和傳統農業社會協調發展的城鄉二元結構,但是在文化、醫療、住房等社會保障問題上農民工已經處于大大的劣勢。
(四)各類有技術有學識的人的競爭
京津冀協同發展使得人力資源的供給大幅度提升,進而使得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加大。每一年,不僅有大量的農民工在找工作,而且還有眾多剛畢業的大學生會占領大量新的崗位,也還有各種想謀求新職位的人員,諸如此類都將成為農民工就業道路上的一大障礙。
二、京津冀協同發展下對農民工的機遇與挑戰
京津冀地區協調發展的核心是三大區域的協調發展。多年來,中國通過產業升級、產業轉移、公共服務共享和市場整合等方式,促進了京津河地區的協調發展。在這一背景下,京津冀地區的協調發展也給農民工帶來了許多機遇和挑戰。
(一)政策制度更有利
經濟發展較快的發達地區,諸多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這就使外來企業及勞動力紛至沓來,于是造成了“虹吸效應”。京津冀區域發展就有著這樣的特點。西方國家工業化經驗和教訓說明,發達地區對落后地區的擴散效應比較慢,不可能依靠市場的自發調節作用來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必須需要政府的推動作用。而在此方面,政府一直在不斷努力。
(二)經濟合作更密切
以“大城市病”問題為基本出發點,解決非首都功能,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構建現代交通網絡體系,擴大環境容量的生態空間。促進了京津冀之間更密切的經濟貿易往來,這些貿易往來自然會加大對勞動力的需求。企業向河北的轉移,在河北的落戶也少不了基礎設施的建設,于是也給農民工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三)素質提高更迫切
現在農民工文化程度依舊普遍較低,他們接受新知識和各種信息的能力也普遍比不上高素質人才,這也與他們自身所受的教育較少有關。一方面是文化水平比較低的流動就業的農民工,一方面是企業由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過程中對高素質勞動者的迫切需求。所以京津冀的協同發展給農民工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給農民工帶來了不少的挑戰。
三、對策建議
第一,感覺自己能力突出的人也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嘗試在城市中進行創業,從受雇于人變成主動雇人。
第二,在整體的雇傭關系中農民工顯然處于弱勢地位。這時就要政府加強對用工單位的監管力度,運用各種合理的辦法,努力降低不良企業對農民工的打壓壓榨事件的發生。
第三,做到多角度、全面的提升農民工的能力,同時,企業需要完善對農民工的保障體系,提高農民工的基本保障,建立包括養老、醫療、工傷等內容在內的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讓他們有良好的心理狀態。
第四,建立貼近農民工自身特點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產業學校相結合農民工教育機制。采取各種措施推進農民工的教育培訓,設立專門的財政預算,通過優惠鼓勵農民工積極學習,提升自身素質。
最后,建設符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化就業信息網絡平臺,讓農民工有更多的尋找就業的途徑和得到就業的機會。建立就業信息發布與分享的機制,拓寬就業信息發布的途徑,使雇傭雙方都簡單明了的了解彼此特點和優勢,通過互聯網將相關信息及時的傳遞到農民工手中,實現崗位與求職者信息的及時獲取與無縫對接。構建一個覆蓋范圍相對廣泛、信息全面并且準確、服務高效而且及時的就業信息服務平臺,提高農民工的就業求職效率。
參考文獻:
[1]李凡,張宏衛,王湘玉.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河北省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能力指標體系構建分析[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9(04):123-125.
[2]紀秋發.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下北京外來青年農民工的疏散對策[J].北京青年研究,2017,26(04):74-82.
[3]李小彤. 京津冀統籌發展下的農民工就業[N]. 中國勞動保障報,2012-04-14(003).
作者簡介:趙墨涵(1998-),男,漢族,河北獻縣人,學校:河北金融學院,2016級,學院:經濟貿易學院,專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