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數字化專業教學資源庫是“人工智能”時代,高等職業教學信息化建設重要舉措,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手段,通過分析專業建設、資源庫建設、校企合作基礎,確立綿陽職業技術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建設目標,明確建設內容,提出了共享性數字化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思路和建設規劃。
【關鍵詞】共享性? 數字化? 人力資源管理? 資源庫
一、建設基礎
(一)現有基礎
1.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建設基礎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成立于2009年,2018年被學校認定為我校八個特色專業之一。經過近十年發展,本專業逐步形成了“3562”辦學特色。“學校、企業、政府”三方聯動,”品行、身心、知識、技能、創新”五維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基于六大崗位需求的“小模塊理實一體化”的課程體系,企業HR和人力資源服務的兩大就業出口,著力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有文化、懂技術、創新型”的高端技術技能型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現已建成“人員規劃與招募實訓室”、“人員素質測評實訓室”、“ERP人力資源管理模擬實訓室”、“速錄實訓室”、“辦公自動化實訓室”和“學術研討室”等7個實訓室,面積達300余平米,固定資產達110多萬元。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為人力資源服務科學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
2.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當前資源庫建設基礎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已申報國家教學資源庫備選庫參見單位。目前完成《人員素質與測評》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完成《人際溝通》、《社交禮儀》、《公共關系學》3門精品視頻開放課程。主編《人員培訓與開發》核心課程1門,參編專業教材2門。目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在線學習平臺運行正常,學生及企業用戶使用活躍,取得了良好的評價效果。
3.人力資源團隊保障基礎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學團隊經過多年外引內培,凝聚成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骨干梯隊,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建設提供人力保障。人力資源庫建設團隊校內專家共有13位,碩士以上學歷占80%以上,高級職稱占75%以上,團隊成員參加各種形式的信息化建設和資源庫建設培訓10余次,為項目建設提供堅持人力保障。團隊成員在各級信息化教學大賽、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等項目中獲得國家一等獎以上2項,省級三等獎以上6項,校級11項,指導學生獲得全國大學生人力資源管理技能競賽特等獎1項,國家三等獎以上7項,省級三等獎以上13項。
(二)校企合作基礎
1.專家學者支持
為把握項目建設方向,提高項目建設水平,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還同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西華大學管理學院建立了良好的技術合作,通過合作,有效提升本團隊技術水平,形成“共同體”,不同領域專家學者的指導參與為資源庫建設指明了方向。
2.領導大力支持
人力資源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得到學校領導和系部領導的大力支持,本專業之前已經完成了人力資源管理特色專業建設,項目在人力、物力和經費上得到了領導的高度重視。
3.教指委和行業支持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與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教學指導委員會、人力資源管理開發研究會取得了良好合作,教指委和行業協會多次就人力資源管理行業發展前景進行了分析與指導、就人力資源從業人員能力需求等進行了深入研討,教指委和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還對本教學資源庫后期推廣應用提出了寶貴建議。
4.共建企業支持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目前校外合作企業53家,深度合作企業7家。其中綿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以及智聯招聘四川省分公司做為本次項目共建單位,將會為我們提供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建設、提供大量企業案例、行業企業標準等素材,并且鼓勵企業員工使用本平臺教學資源。
二、建設目標
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等文件和人社部《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行動計劃》為指導,將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成為人力資源管理行業核心技術為主線、能夠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資源豐富優質、持續更新有效,為行業企業從業人員、社會崗前培訓、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等其他院校、專業教師、學生、社會訪客等學習者提供專業教學資源庫,并依托院級資源庫建設項目完成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國家資源庫建設子項目。
1.建成質量優異的課程資源中心
根據本行業職業特點,系統化設計課程體系,建設專業核心課程6門和基礎課程1門和拓展課程1門,共計8門,顆粒化資源數量約2500余條。其中本次線上線下資源建設將打破傳統教材,以行業企業需求為指導、融合高職教學教學規律的應用型教學資源。
2.建成混合式教學平臺
本資源庫平臺主要設置“專業園地”、“課程中心”、“素材中心”、“培訓中心”、“行業資訊”、“特色資源”、“技能證書培訓”、“創新創業中心”等內容服務四類用戶,使學習者無時間、空間限制進行“教、學、練”。
3.建成機制靈活的共建共享聯盟
組建教學資源庫共建共享聯盟,參建專業、企業和政府等子聯盟,建立共建共享制度,制定具體實施細則,鼓勵教師學生和企業社會人員使用本資源,保證資源使用率。
4.凝練一批標志性特色教學成果
形成具有一定引領示范作用的信息化教學成果、具有行業職業特色的培訓資源成果、具有適應高職學生教學需求的應用型教學成果。
三、建設內容
資源庫設置專業園地、課程中心、素材中心、培訓中心、行業資訊、特色資源、拓展資源模塊,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相關從業者提供信息咨詢服務。
1.專業園地
通過人力資源專業建設調研、人力資源管理師職業資格標準分析,形成系統的人才培養方案及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為用戶提供專業建設整體解決方案及操作方法。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專業介紹、人才需求調研報告、人才培養標準、專業設置標準等。
2.課程中心
(1)課程體系構建。課程體系構建過程如圖所示:
(2)標準化課程建設。按人才培養方案及相關課程標準,建設8門標準課程,主要包括:課程標準、授課計劃、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教學錄像、任務工單、學習指南、習題、在線監測、企業案例等內容。
(3)素材中心。按照課程建設思路和要求,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庫需要建設6類教學資源,即教學文本、教學課件、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
(4)培訓中心。主要包括人力資源管理職業標準、技能大賽培訓、人力資源自考培訓、企業員工培訓等方面資源。
(5)行業資訊。主要包括人力資源管理行業動態、政策法規、行業標準、前言理論、企業風采、學校風采等方面資源。
(6)特色資源。主要通過校企合作單位進行企業案例收集和技術解決方案等方面資源。
(7)創新創業中心。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庫拓展資源,主要幫助四類學習者掌握的信息資源量,為產業鏈服務,主要包括學生的職業能力拓展和創新創業知識以及企業管理知識拓展。
四、建設思路
融入教改成果,落實“互聯網+職業教育”。將匯聚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建設成果及優質教學資源轉化為顆?;Y源,整合在互聯網平臺,實現面向學生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應用;推動教師信息化教學改革,實現無時空限制的互動平臺。
服務四類用戶,滿足個性和終身學習需求。以服務人力資源管理行業企業從業人員、社會崗前培訓、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等其他院校、專業教師、學生、社會訪客等學習者為中心,滿足四類用戶并在四類學習者及其職場角色轉化過程中的個性需求等多樣化需求。
開發特色資源,塑造工匠精神和職業文化。傳承傳統人力資源管理行業歷史文化、面向未來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發展理念,開發專業特色資源。弘揚人力資源行業員工敢于創新、樂于服務的職業文化,傳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創新運行機制,推動常態更新和聯盟運營。組建共建共享聯盟,建立共享機制。建立推廣應用辦法,制度管理,協議約束,引入混合式教學獎勵措施,改課程學期考核為微單元認證、課程模塊認證、能力單元認證的課程積點制考核;建立專業核心課程統考、統測和動態評估制度、技能鑒定統考制度。
規范項目管理,確保建設質量和進度。采用質量認證體系管理,編制建設、推廣、應用、更新程序文件,制作質量手冊,保障資源建設的進度和質量。
五、建設規劃
遵循“一體化設計、結構化、顆?;Y源”建設原則,人力資源專業教學資源庫規劃搭建如下圖所示結構,將包括建設覆蓋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知識點、技能點的各類素材,通過能夠實現只能檢索、交互式學習、資源再生的信息化資源庫平臺,建設學習中心,服務院校師生、企業員工及社會學習者的組課教學、個性化學習、專項培訓、新技術推廣等。
平臺結構模塊規劃。設計資源庫由三部分組成:資源管理系統、學習管理平臺、學習平臺,資源管理平臺對學習者學習進行管理,包括組課、教學設計、學院學員簽到、教學互動等;學習平臺用于學習者根據自身需要選用相應資源、拓展資源等7大模塊組成,項目立項后,根據7大模塊作為子項目,將子項目落實到項目團隊成員。
建設路線規劃。資源庫建設路線如下圖所示:
組織管理規劃。資源庫建設團隊將制定教學資源庫檢核技術規范和各積件驗收標準,并提供相關素材制模板,建設成套專業資源建設與使用指導文件,為專業建設、課程體系構建及課程開發、課程資源開發、培訓資源開發、素材采集與分類開發提供依據。
應用推廣規劃。以共建共享共推廣為原則,組建建設團隊,配合學校教務處制定積分幾類和學分置換等辦法鼓勵師生、企業員工積極使用本平臺資源,另外對資源進行運行和更新維護,適時更新最新知識和行業資訊。
規范項目管理。在資源庫建設和推廣應用過程中,建立項目管理團隊,實行分工負責制,將任務分工落實到項目團隊成員,并對建設監督和質量進行全程監督與控制,定期進行內部審核和研討。
總之,在教育部關于職業教學信息化發展政策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指導意見指導下,綿陽職業技術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順應人工智能發展潮流,努力將專業資源庫建設成為數字化共享型優質資源,助力課堂教學和人才培養方式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基金項目: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基于初創型企業管理能力需求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資源協同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G2018-1039)。
作者簡介:田德剛(1987-),男,漢族,山東濱州人,碩士,綿陽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科學系,講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