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峰 鐘可欣
【摘要】在互聯網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背景下,傳統教育手段必然要向著信息化教育手段進行創新改變。教學應當順應時代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理應改進,讓網絡教學輔助學生學習。本文從描述OTO教學模式概念出發,分析了OTO教學模式的重要性,設計出OTO教學模式實施方案,以期在信息化環境下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效率,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自主學習? 互聯網? OTO
引言:OTO(Online To Offline,從線上到線下)教學模式:即學習者在線上進行課前學習,在線下課堂進行知識整理和鞏固。OTO教學模式更強調基于主動和挑戰的學習,以及基于線上線下的互動合作學習。對于傳統的教學教師只是知識的傳授人,學生也只是被動的接受人,而OTO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指導”者,學生是“主動”的研究者。教師不是一個簡單的知識傳輸,是學生學習的設計師,是助手,是支持者。
一、OTO教學模式的重要性
第一,傳統教育與在線教育的不足。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盡管師生之間可以面對面進行交流,但學生主動交流的積極性并不高,學生通常在被動狀態下以消極的態度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由于缺乏學習的興趣,學習效果并不突出。在線教學的出現有效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教師借助于網絡教學平臺可以為學生布置作業、設置小組討論活動等,還可以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參與在線活動過程中可以提升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弊端是在線學習由于師生無法實現面對面交流,沒有學習氛圍,教師很難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無法立即為學生做出解答。
第二,OTO教學模式的特色。OTO教學模式的出現,實現了線上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優勢互補,有效彌補了單一教學模式的不足,可以最大程度地改善教學質量。例如,計算機專業課程特別注重實踐,以OTO教學模式形式進行教學,學生在學習時,提高了學習計算機專業課程的熱情,思考和解決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培養學生在OTO實踐學習中獲得知識的能力。經常的、豐富的交流互動形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傳統的、單調的學習環境容易使學生思維受到限制。在滿足課程需求的情況下,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培養,尋求對問題的解決方法,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養。
二、OTO 教學資源建設
教學實踐本質是教學資源生成與呈現,所以,教學資源是構建 OTO互動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OTO 教學資源分為靜態資源、動態資源和交互資源三種類型。
組織特色課程在網絡上共享,教師將在線課程向社會開放,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在OTO教學模式中,教學資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學校為學生提供適合教學的教學資源,實現資源的價值。在網上海量的資源中挑選、甄別出優質的學習資源,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將其學習資源融合到傳統教學之中,彌補了傳統教學資源不足的缺陷。教師和學生線上學習、交流,線下訓練、討論互動。師生雙方通過交流,進行溝通,彼此得到啟發,彼此得到補充,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師生可以進行情感上的交流,相互分享經驗、知識等。學生在教學當中遇到的問題可以線下或線下通過教師的解答得到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老師也應提供為學生解答的方便渠道。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計算機專業課程的教師的教學主要是在線下進行,教師可以憑借教學經驗,能夠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不同特點以及不同的接受能力,為學生講授計算機知識、答疑解惑, 同時,在線下培養學生的技能。學生可以通過線上,完成對知識的認知、理解、應用與提高,完成教師的布置的作業、任務、項目,從而形成師生互動。OTO教學模式不僅達到師生互動也能達到生生互動,學生在教學的情況下,通過線上與其他人的交流、互動來拓展眼界、獲得新的思路。
三、OTO 教學模式構建方案
第一,課前在線自主學習,首先,教師制作科學合理的教學資源。建議教師結合特定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特征,對相應的教學內容和知識點進行分解,選擇和制作網上學習課程。其次,OTO教學模式的設計不宜過于復雜,應在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的同時,更多地注重使用效率,課程預設資源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為教師線下教學服務,提供必需的、相關的資源。資源應盡量簡短聚焦,方便學生隨時隨地使用移動設備進行學習,避免學習一個知識點花費學生過長的課后時間,導致其喪失興趣,產生厭學情緒。
第二,課堂知識內化。一是教師補充講解,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學生課前線上學習的掌握情況進行補充講授,使線上與線下兩種教學方式有效融合,提升教學效果。線上學習如果沒有教師的線下指導,學生的學習沒有一條系統的脈絡作為指導,會造成思路不清、無所適從。因此,教師的線下課堂講授輔之以OTO教學可以實現由點及面、由抽象到具體和由理論到實踐的拓展。二是課堂研究任務。任課教師要根據單元教學目標,在課堂上設計具有挑戰性的研究任務,研究任務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學生的課堂研究任務的最終成果將進行展示或匯報,成果匯報由小組代表進行集中展示。課堂研究任務的評價由教師和各小組共同完成,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就課堂知識不斷進行交流,幫助學生完成課堂課程的知識內化。
第三,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改革考核方式,實現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法的多元化,力求體現教學的實際結果。首先,采用教師評學、學生互評、學生自評,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其中要特別重視學生針對自身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其次,評價內容多元化體現在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學習能力、學習效果的評價。
四、結語
如何利用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解決傳統教學模式所存在的問題是一個難題。傳統教育的優點不可否認,但與傳統的課程相比,OTO 教學更加強調線上教學與線下課堂教學相結合,使兩種教學模式相互補充、相互滲透,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邱敏.翻轉課堂教學中提升大學生教學能力的有效策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9
[2]張迎.基于校園學習平臺的OTO教學模式研究過程與分析[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9,21(02):60-65.
[3]徐瑾.基于混合式學習的OTO互動模式構建與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13):82-83+93.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2019年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項目編號:201913296
007),項目題目《“互聯網+”時代OTO自主學習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