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學習路徑圖由約瑟夫·D·諾瓦科和D·鮑勃·格文在“概念圖繪制技術”教學策略中提出,指用概念圖的形式,以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為目標而設計的綜合學習方案。學習路徑圖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至少有三個功能:目標功能、支架功能、評價功能。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習路徑圖應該是怎樣的呢?如何運用學習路徑圖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呢?本文將詳細闡述。
關鍵詞:學習;路徑;目標;聯系
一、 精選學習路徑圖的內容,讓學習有目標、有支架、有聯系
企業培訓和網絡課程學習的學習路徑圖,一般包含內容章節目錄、學習課時,并鏈接學習目標或任務、在線教學視頻、練習、交流與反饋、測評等。
小學數學的學習路徑圖,既要有目標價值、支架作用,又要表示知識間的聯系,應該包含幾個方面的內容呢?
1. 根據章節目錄,具體化為學習目標。如人教版五下教材第一單元目錄為:1小數乘法—1.1小數乘整數—1.2小數乘小數—1.3積的近似值—1.4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如果把這些章節標題看作內容的話,則可以在下一級內容(意義、法則、算理、取近似值、靈活計算等)上具體化為學習目標。
2. 標出方法,提供支架。如上例,小數乘法單元要用到的思維方法主要是遷移、轉化等。
3. 理清知識間的關系,如小數乘法單元學習路徑圖,可用概念圖表示如下:
二、 繪制三個層級的學習路徑圖,讓學習在有意義的背景中展開
根據備一節課、備單元、備整冊教材的思路,我們可以繪制三個層級的學習路徑圖。
1. 從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等四個方面,對整冊教材內容進行分析、整合,理清知識間的關系,形成學習路徑總圖。
2. 標出學習單元的主要概念和其他核心知識,勾勒結構,繪制單元學習路徑圖。
3. 標示一節課的知識結構,繪制課時學習路徑圖。
在此基礎上,用不同框線標示最底層的課時學習路徑圖,用不同色塊標示單元學習路徑圖,整合成整個學期的學習路徑總圖,繪制在大張的紙上,貼在教室里,和孩子們“天天見面”。
這樣,教師在引導學生數學學習時,可以在學習路徑圖中找到所學知識點,根據其中的結構關系,創設情境,引入學習;可以在概念學習時,根據學習路徑圖,找到相關聯的概念,建立聯系;也可以在復習階段,找到所復習的知識點,根據其中的結構關系,組織比較、辨析,深化認識,形成有利于分化、鞏固、遷移的活的知識。不管何種學習,都能將知識鑲嵌在學習路徑圖這一寬廣的背景中,成為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節點,縱橫交錯,貫通一氣。
三、 嘗試學習路徑圖的繪制,讓學習更深入、有創新
(一)從基本關系入手,讓學生逐步掌握概念圖的基本繪制方法
概念之間的基本關系有六種:同一關系、包含關系、交叉關系、全異關系、矛盾關系、反對關系。其中,常用的四種關系可以用以下習慣的方式分別圖示:
在學習路徑圖中,則常表示為以下形式,方便組合成學習路徑總圖:
學習這些基本關系的概念圖繪制方法,就有了繪制學習路徑圖的基礎。這些基本關系概念圖,不必進行概念基本關系的抽象說教,而應以實際例子的形式,讓學生意會即可。可以在某段時間里貼在教室顯眼位置,或者讓學生畫在數學書的扉頁上,“和學生天天見面”,以便在繪制學習路徑圖時,有個參照,有所啟發。
(二)讓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嘗試繪制學習路徑圖
針對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應以任務驅動方式,促進數學預習的深入。而繪制學習路徑圖,則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任務,能驅動學生在深入預習的基礎上,嘗試發現知識間的聯系,自主建構知識。
可先讓學生用“質疑法”預習。在數學閱讀的基礎上,提出兩個問題,并通過閱讀檢索方法,或者查閱資料、請教別人等方式,嘗試解決問題。
其次讓學生用“練習法”預習。嘗試完成課后“做一做”和配套練習的基礎題。練習時,學生可能根據例題,用模仿方法完成練習;也可能是通過再次閱讀,明確方法,用習得的方法完成練習。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清知識間的關系,通過瀏覽“基本關系概念圖”例子,嘗試繪制學習路徑圖,交流、展示預習成果。
(三)讓學生用學習路徑圖表示思考的結果,促進交流的深入
在探索學習活動時,往往會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先組織小組討論。為使小組討論更有成效,可以用完善學習路徑圖的方式作為任務,讓學生拿出預習時各自繪制的學習路徑圖,進行交流、比較、優化、完善,重新繪制出代表小組學習、討論成果的學習路徑圖,在班級里展示、交流。以學習路徑圖為抓手的討論,能讓話題圍繞概念、法則、規律等核心知識,圍繞知識間的關系展開,促進討論的深入,保證討論的有效性。
班級展示、交流的過程中,也應圍繞“學習路徑圖”,通過比較、優化、完善,繪制出體現班級學習成果的“學習路徑圖”,標上繪制的主要貢獻者姓名,張貼在學習欄里,讓繪制者體驗成功,讓大家有學習、參考的另一有效資源。
(四)讓學生在復習的時候嘗試繪制學習路徑圖
讓學生在復習的時候嘗試繪制學習路徑圖,要體現“由扶到放”過程,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應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宜采用“潛科學教學法”。運用潛科學教學法的作用是“示范”,老師把自己在繪制學習路徑圖時的原始思考過程,“原原本本”地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出來,不但展示正確的抽象、概括,靈感迸發的過程,更要展示其中所走的彎路,以及怎樣發現彎路,怎樣及時調整思路,直至完成路徑圖的繪制過程,讓看不見、摸不著的內隱思維活動成為可視可聽的樣子暴露在學生面前,為學生提供模仿學習的具體參照。上課時,教師先羅列單元或學期的學習內容,再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地分析:“哦,這里的兩個概念是屬于矛盾關系的,包含在前一個概念之下,先畫一個大括號……”邊想、邊講、邊畫,畫錯了就擦,擦了再畫,畫不下去的時候,就改變思路,重畫,重講,不斷調整,直至成功繪制出學習路徑圖。學習始于模仿,潛科學教學法的實施過程就是學生繪制學習路徑圖的模仿過程、起始階段。
第二階段應是“半扶半放”,宜采用“內容不完全教學法”。教師在復習時,利用“概念圖繪制方法”對單元或全冊內容進行結構化處理,展示在學生面前,但不把整個學習路徑圖和盤托出,而是將路徑圖的某個分支留白,讓學生自己思考這部分路徑圖的表示方法。通過展示、交流、修正,形成完整的學習路徑圖。最后,讓學生比對、反思,體驗概念圖的繪制方法。這種方法有點像“填空”式教學,適合過渡階段的學習指導。
第三階段是“放”,宜采用“嘗試教學法”。教師先不講,先讓學生大膽繪制學習路徑圖,再組織展示和交流、比較和反思,以不斷完善路徑圖。這種方法給學生繪制學習路徑圖以很大的創造空間,有利于生成眾多適合學生認知特點的資源。雖是“放”了,但并非不管。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學生在借鑒別人優秀成果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點撥,慢慢地就能提高繪制概念圖的能力。
(五)在反饋、評價時讓學生嘗試繪制學習路徑圖
讓學生提交個人繪制的學習路徑圖,可以獲得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信息,可以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根據由扶到放的原則,可視情況調整難度。一種是只布置繪制任務,沒有任何提示的;一種是有提示的。
提示的方式有三類:第一類是將單元(學期)內容羅列出來,讓學生根據內容間的關系,繪制學習路徑圖。有點像給孩子一堆積木,讓孩子根據積木,擺出一棟房子來。第二類和第一類是互逆的,給學生一個繪制好路徑的概念圖,但每個節點的方框里是空白的,讓學生在路徑圖中標出每個節點方框中的內容。好比是給孩子一張房子圖,讓孩子找積木,把房子搭出來。第三類是給學生一個“半成品”的路徑圖,讓學生接著完成。這是“內容不完全教學法”在評價階段的運用。
這三類提示方法,可以有多種組合方式。比如,可以羅列一半的內容,繪制好一半的路徑,在某個分支上是“成品”,讓大部分學生都能在這些支架的幫助下,成功繪制出學習路徑圖。
(六)讓學生在課外閱讀時嘗試繪制學習路徑圖
語文目的的課外閱讀,往往讓學生摘抄好詞好句,寫寫感想心得。數學目的的課外閱讀,則仍應以繪制學習路徑圖為主要任務。
在用質疑法進行課外閱讀的時候,可以從檢索、理解、運用、評價與鑒賞、質疑與創新等五個維度出發,繪制半成品的學習路徑圖,讓學生按圖索驥,填空式地完成路徑圖的繪制。
故事閱讀,可以故事情節為主干,串聯相關人物,完成路徑圖的繪制。數學歷史閱讀,可以用中外兩條線的對比,完成路徑圖的繪制。科學家傳記閱讀,則以人物為中心,聯系其成長過程中的關鍵人物和主要事件,完成路徑圖繪制。
課外閱讀時讓學生繪制學習路徑圖,要適可而止,分類要求,鼓勵為主,以防磨滅學生的閱讀興趣。如,一些學生只需完成部分路徑圖的繪制,路徑圖的繪制可以加入卡通等元素,學生可以盡情發揮,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等等。
學習路徑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還是一個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還需大量的教學實踐與探索,以更好地發揮學習路徑圖的作用,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數學學習。
參考文獻:
[1]何宇敏.思維導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1).
[2]樊斌.思維導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9).
[3]張艷.例談思維導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4(12):294-295.
[4]諸紅霞.思維導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求知導刊,2015(22):71-72.
作者簡介:
張錦發,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高陂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