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紅光
摘??? 要: 傳統詩文類課程在內容上除了文學理論以外,還包含大量的中國古代經典詩文;“浙江省大學生中華經典誦讀競賽”現為省級甲等競賽,經典詩文朗誦是該比賽的重要內容,二者之間存在非常密切的關系。當前文學類詩詞課程尚缺乏有效的實訓實踐,當代大學生的朗誦能力令人擔憂,如果將該競賽中的部分內容與要求融入傳統古典詩問課程,就會極大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肢體展現能力、對經典作品的深入解讀能力,從而從整體上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 傳統詩文課程??? 學科競賽??? 融合模式
一、學科競賽融入課程的必要性
浙江省大學生中華經典誦讀競賽為省級甲等競賽,能夠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精神,在全省高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閱讀中華經典詩文,提高大學生的語言文學素養和漢語口語表達能力。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無論是詩詞課程還是誦讀競賽,都屬于傳統文化范疇。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影響和重要意義,他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提高以語言為核心的競爭力。“經典誦讀競賽”作為學科競賽,對選手的語言表達技巧與詩詞文本解讀能力都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如果將該競賽中的部分內容與要求融入傳統古典詩歌課程,就會極大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肢體展現能力、對經典作品的深入解讀能力,從整體上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這對學生走向未來的工作崗位與生活大有益處。
本項目主要研究如何能夠將學科競賽(“浙江省大學生中華經典誦讀大賽”)融入相應的學科課程。本課題所研究的傳統詩詞類課程主要是指“中國古典詩歌研究”“中國古典詩詞鑒賞”“唐詩宋詞研究”等以古代文學為核心的課程,這些課程的特征是在內容上除了文學理論以外,還包含大量的中國古代經典詩詞。“浙江省大學生中華經典誦讀競賽”是從2013年開始的,現為省級甲等科技競賽。經典詩詞朗誦是該比賽的重要內容。由此可見,二者之間存在非常密切的關系。當前文學類課程存在以下弊端:
首先,當前的文學類詩詞課程尚缺乏有效的實訓實踐層面。我校《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管理辦法》明確指出:“學校鼓勵各教學單位將競賽培訓課程化、系統化,鼓勵將培訓課程納入專業必修、選修和校通識類課程。”浙江省經典誦讀競賽今年已經是第七年,已經走入成熟階段,適合作為實訓內容融入相應的學科課程。
其次,當代大學生的朗誦能力令人擔憂。現行傳統詩詞課程基本上屬于理論型課程,雖然課上學生們也接觸了大量詩詞文本,但是由于西方理解式教育模式傳入我國以來,學生們以理解作品為主,大部分學生習慣于默讀,基本上喪失了朗誦的能力,這種狀況令人擔憂,改變這種狀況勢在必行。融合學科競賽與學科課程成為本項目的核心內容。
二、經典詩文類課程與誦讀競賽融合的途徑探究
傳統詩詞類課程以“中國古典詩文研究”為例,該課程為17周34課時,包含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四個單元的內容,傳統課程是按照歷史朝代的順序講授歷朝歷代的詩歌理論與作品選講的二維模式進行。本項目每個單元除了傳統理論之外,作品選講均改為從省賽題庫中挑選作品進行講述,然后增加對學生的朗誦指導實訓環節,對每位學生的朗誦發音技巧、表情、肢體、情感、舞臺形象均進行糾正與指導。具體改革內容如下:縮減傳統古典詩歌的理論內容;增加“中華經典誦讀競賽”所要求的朗誦技巧和方法的內容與課時數;將原有課程中的部分詩詞更換為“省誦讀競賽題庫”所規定的篇目;增加學生朗誦的實訓環節;改革原有的課程考核方案,增加朗誦實踐考核。
那么具體如何實施呢?
本項目計劃以漢語言文學專業大三學年的課程“中國古典詩文化研究”為初步試驗課程,“中國古典詩文研究”為院級選修課,在選課之前跟學生說清楚所選課程是包含詩歌朗誦實訓方面的內容的。搜集并研究歷年競賽題庫及優秀的獲獎視頻備用。對課程“中國古典詩文研究”進行重新打造,制定新的教學大綱、增補或改變原有的課件內容。研討課程實訓環節的實施過程。班級人數較多的課程分小組實訓,邀請往屆省賽獲獎選手幫助小組實訓。在“中國古典詩文研究”課程實施后,推廣到校級選修課“中國古典詩詞鑒賞”實施本方案。
本項目設計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1.本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采用由少到多的方法逐漸實施,先選取教學班人數較少的課程實施,再對人數較多的校選課實施。
2.實訓部分采取模仿法完成,即實訓由學生模仿優秀朗誦作品、輔以教師指導完成。由于作為課程而與省賽指導的差別還是很大,難度也相當大,由于學生數量本身較多,多數學生從未有任何朗誦實踐或舞臺演出經驗,因此本課程在每個單元的朗誦部分講授完畢后都留一個實訓作業,這個實訓作業指定具體的朗誦篇目,教師統一發給學生該朗誦篇目的優秀省賽朗誦獲獎視頻,由學生課下反復模仿、練習,然后教師在實訓課上再針對每個學生出現的具體情況進行指導。
3.部分學生在朗讀中有尖音,由此本項目在課程中設置大量的尖音練習,反復糾正、強化,使用多種手段進行練習,如使用繞口令:
尖音繞口令一:《比尖》:“尖塔尖,尖桿尖,桿尖尖似塔尖尖,塔尖尖似桿尖尖。有人說桿尖比塔尖尖,有人說塔尖比桿尖尖。不知到底是桿尖比塔尖尖,還是塔尖比桿尖尖。”
尖音繞口令二:《鴨和霞》:“天空飄著一片霞,水上游來一群鴨。霞是五彩霞,鴨是麻花鴨,麻花鴨游進五彩霞,五彩霞網住麻花鴨。分不清是鴨還是霞。”
4.部分學生前鼻音與后鼻音讀不清楚,本項目在課程上設置大量練習讓學生們反復練習糾正,如:
羊腸(揚長)、延長;綿延、綿陽(綿羊);洋房、嚴防;嚴厲(鹽粒)、陽歷;揚名、嚴明(言明);徜徉、腸炎(常言);傳揚、傳言;發言(發炎)、發揚;禁言(進言)、晉陽;留言、留洋;名揚、名言;炎夏、陽夏;相沿、襄陽;鹽分、羊糞;鹽水、羊水;海鹽、海洋;椒鹽、驕陽;蜿蜒、汪洋;汗顏、漢陽;紅顏、弘揚(宏揚);飛檐、飛揚;演化(衍化)、氧化;衍生、養生、掩護、養護;掩飾(演示)、仰視;眼光、仰光;眼花、養花;眼角、仰角;眼睛、養精;眼神、養神;白眼、白養;演講、眼瞼(楊戩);式樣、試驗;燕子、樣子;揚鞭、延邊;揚琴、言情;揚言、洋洋;放羊、放鹽;巖畫、洋化;掩面、仰面;眼目、仰慕;眼望、仰望;眼病、養病;眼傷、養傷;樣本、贗本;樣品、贗品。
三、引導學生認真學習經典詩文為參賽做長期積累
要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誦中國古代經典詩文。經典誦讀競賽無論是初賽還是決賽現場,朗誦古詩文都是選手第一次出場的表現,非常重要。提高學生對古詩文的朗誦能力和理解能力成為重中之重。以朗誦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為例,這是一篇非常經典的篇目,很多次競賽題庫中都選了這個篇目,最常見的是這個片段:“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對于這個片段,首先要讓學生們了解司馬遷的身世背景,身受宮刑之辱而欲完成一部偉大的著作,所以從情感上而言,是極為激憤的,那是用血和淚寫成的文字,司馬遷幾乎想一死了之,但是父志沒有完成,于是他用歷史上一系列身受大難而完成巨著的古代名人來激勵自己。這是何等動人心魄的情感。一些學生在朗誦這個篇目的時候居然面帶喜色,顯然是連情感基調都搞錯了,完全沒有理解作品,那么這種朗誦就算聲音再好聽也是失敗的。在情感基調的基礎上,讀準每個字的字音非常重要,學生們要有懷疑精神,每個字讀什么都要確定,某個字是三聲還是一聲,不能想當然,一定要好好查查字典,確定準確讀音。
在讀音準確的基礎上,讓學生們反復練習模仿某個朗誦名篇,并協調肢體與表情,使其達到一定的舞臺效果。并讓學生錄制視頻繳納作業。本課程形成了一批優秀的學生朗誦視頻合集,為以后的學生做了良好的示范。需要讓學生注意的是,朗誦篇目一定要脫稿背誦下來,而且要熟練背誦,否則會影響舞臺效果。
引導學生認真學習中國古代經典詩文,多揣摩一些名句的引申義和現實意義,為更好地進行演講稿的寫作打下基礎。無論是初賽還是決賽都有演講這一環節。決賽演講題庫一半的主題句都是古代詩文。“中國古典詩文研究”課程在詩文選擇上要與演講競賽題庫緊密聯系,將7年以來的題目做一個重新編排,選擇典型性的、重復率較高的詩文,包含歷年出現的主題句的篇章組織在一起給學生講授,這樣針對性較強,讓學生了解這些主題句的來龍去脈與含義及反映的哲理,這樣在理解的基礎上再撰寫演講稿就不會太吃力。決賽演講稿的數量較多,有30個主題句,每個演講稿有要求有案例支撐。中國古代詩文中故事眾多,很多故事都可以用作演講稿中的案例,所以,學生們對古代詩文的學習不能只是簡單學習與競賽相關的文句意思,最好進行全面、深入、細致的學習,多了解古代名人軼事。心里的故事多了,寫演講稿自然案例如泉涌,而不會冥思苦想太久。當然,古代的名人軼事僅僅是演講稿案例的一部分,一定要恰當,對現當代特別是眼下發生的有新聞性質的、大家都感興趣的案例要多加留意和積累,才能更好地完成案例這一環節。演講稿一定要有內容,有針對性,不可以寫成抒情散文,不要說了半天別人都不知道你到底想說什么問題。如2019年的決賽演講題庫中第16號主題句“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第23號主題句“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前者是陶淵明《雜詩》中的詩句,后者是王貞白《白鹿洞二首》中的詩句,如果學生們在課程上認真學習過這兩首詩歌,就會知道這兩個主題句都是要人珍惜時間,這樣兩個主題就可以使用一個案例,從而為寫演講稿省下一些力氣。
從2018年開始,決賽的回答問題不再是評委們隨機問問題,而是變成了古代文學文化常識問題回答。每個選手將面對十個題目,題型只有選擇、填空還有判斷,要求在5分鐘內作答。決賽這種形式的回答問題是沒有題庫的,范圍就是古代文學文化常識。更加要求準備參賽的選手不能臨時抱佛腳,對中國古代文學文化常識平時要有積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同學可能會占有一定的優勢,對于其他專業的選手來說這個積累是不容易的。這個范圍的時間段非常長,一般來講,應該是包含了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我國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文學文化常識。比如2018年有一道題目問綠肥紅瘦說的是什么花?只有熟悉李清照詞的選手才能從容地選出是“海棠花”這個答案。所以,這個回答問題的環節不是臨陣磨槍就能解決的,最好選手們從小就對這方面感興趣、多積累,多觀看中國詩詞大會之類的節目。
四、本成果的實施范圍與受益學生及其推廣
本項目首先實施于漢語言文學專業院選課“中國古典詩文研究”,其次實施于全校選修課“中國古典詩詞鑒賞”,總計每學年受益人數超過200人次。在此基礎上,本項目方案可以推廣到我校現當代文學及外國文學的詩歌課程,進而推廣到其他院校,擴大受益面。本課題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當傳統課程缺乏實踐層面的時候,學生會覺得不適用而喪失興趣;當本課題將省賽要求引入課程時,一些學生由于厭煩課下的大量訓練而產生懶惰甚至懼怕心理。本課題一方面加大對省賽獲獎的宣傳力度,我校省賽獲獎者可申請以此代替畢業設計,學生們對此十分羨慕而加大課下訓練的力度,另一方面將朗誦展示環節納入期末考核中,使學生覺得這是學習的必然環節之一。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古典詩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彭定求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2006.
本文為校教改課題“中華經典誦讀競賽融入傳統詩詞類課程的教學模式探究”(2018JG201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