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合顯
摘??? 要: 吉首大學生態扶貧博士人才培養,堅持“需求導向、聯合指導、強化實踐、突出能力、重在應用”的理念,把國家急需的博士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有機統一,既注重人才的理論修養,更注重人才在扶貧工作中的實踐能力,以達到生態扶貧博士人才“重在應用”的本質要求。
關鍵詞: 吉首大學生態扶貧博士??? 人才培養??? 理論修養??? 實踐能力
隨著集中連片特困區扶貧攻堅的艱巨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對培養具有扶貧理論和實踐經驗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急迫[1]。但是,既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因學科、人才培養體制、機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很難滿足這一需求,造成扶貧人才需求與現行人才培養體系之間的矛盾。針對我國扶貧攻堅現狀,理論修養深、實踐能力強、扶貧針對性明確的應用型高層次人才比較缺乏,影響到民族貧困地區扶貧工作的開展。
2011年,作為武陵山片區內唯一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且在扶貧開發戰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綜合性大學,吉首大學為切實滿足國家對連片特困區實施生態扶貧戰略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需求,成功申報了唯一一個服務國家扶貧開發戰略需求的項目——“國家連片特困區(武陵山區)生態扶貧博士人才培養項目”,并于2013年首屆招生。
一、吉首大學生態扶貧博士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為了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是博士教育類型結構和學位結構的創新嘗試[2]。吉首大學生態扶貧博士人才培養項目有如下三個方面的必要性:其一是連片特困地區大多是大山區、荒漠區、高海拔區,生態環境脆弱、生態退變嚴重、生態災害最易發生,急需創新扶貧模式,實施生態扶貧。其二是傳統博士人才培養體系、機制的束縛與滯后,不能滿足當下生態扶貧的實際需求。此外,傳統扶貧模式不能適應新時代人與環境的和諧協調發展。其三是目前博士人才培養體系缺乏針對國家生態扶貧特殊需求的高層次人才培養機制。
在可行性方面,吉首大學生態扶貧博士人才培養具有如下四個方面的特點。其一是服務區域的典型性與示范性。吉首大學生態扶貧博士人才培養立足于武陵山連片特困區,瞄準生態致貧問題,示范作用于我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其二是人才培養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吉首大學生態扶貧博士人才培養適應國家扶貧攻堅高層次專業人才的戰略急需,人才培養具有滿足國家特殊需要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其三是符合國家扶貧戰略需求。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明確提出把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作為新階段扶貧攻堅主戰場,并決定率先啟動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工作,為全國其他連片特困地區提供示范。其四,吉首大學生態扶貧博士人才培養單位具備實施條件,具有較扎實的辦學基礎和較豐富的培養經驗,具備較雄厚的學科實力和較完備的培養平臺,生態扶貧博士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科學合理、切實可行。
二、吉首大學生態扶貧博士人才培養的創新與實踐
吉首大學生態扶貧博士人才培養面向集中連片特困區(特別是武陵山區),培養經過生態民族學系統學習,具有生態學、經濟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等跨學科理論素養和扶貧實踐經驗,能夠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高等學校等部門從事生態扶貧理論研究與創新、生態扶貧事業規劃與指導、生態扶貧工作實施與踐行的“創新、務實、管用”型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在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和實踐上,主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一是理論研討,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吉首大學生態扶貧博士人才培養立足于武陵山區生態扶貧人才的實際需求,系統把握武陵山區人、業、地、民族現狀,探究武陵山特困區生態致貧的原因與機理、扶貧理論和實踐創新,在具體的生態扶貧需求中,探索生態扶貧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實現武陵特困區的脫貧致富和可持續發展。
二是內外結合,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吉首大學通過對用人單位、畢業生、在校師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調查,依據學校辦學定位、學生成長成才需要和武陵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需求,按照“生態扶貧”的現實針對性與迫切性,確立了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具體人才目標。并針對這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目標要求,確立校內、校外導師結合,理論研究與實踐體驗相結合,使生態扶貧博士系統接受扶貧開發專業化訓練,具備多學科理論素養和從事生態扶貧具體工作的實踐能力,勝任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部門扶貧開發的理論研究、政策咨詢、規劃制定及扶貧開發實務等工作。
三是理念引領,重構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吉首大學以“實踐與創新”理念為引領,按照“需求導向、聯合指導、強化實踐、突出能力、重在應用”的要求,制定針對性強的課程體系,促進生態扶貧博士人才中的理論學習、研究與實踐的有機融合。主要措施主要包括:課程體系涵蓋理論知識、實踐訓練和研究創新三個模塊。課程知識模塊突出學位基礎課的學科交叉性和綜合性,學位選修課的寬廣性和針對性,跨學科課程的指向性和實用性;實踐訓練模塊采取課題導向的掛職鍛煉模式,根據學生個人申請和貧困村寨實際需要安排研究崗、管理崗和技術崗進行實踐,并配備實踐導師(導師組成員)進行指導;研究創新模塊要求學生具備總結生態扶貧實踐經驗及探索和創新生態扶貧理論與實踐的能力。
四是機制創新,強化“實踐與創新”體系的實踐保障。為形成“學、研、政、產、用”多方參與、相互協同的博士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博士人才的理論與實踐知識、素質和能力目標,吉首大學構建起生態扶貧博士人才培養的新機制。例如,建立項目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成立專家指導委員會,嚴格施行項目管理部門報告制度,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推行導師組聯合培養和學校、部門、行業協同培養制度,設立博士研究生管理辦公室,完善博士生培養與管理的制度建設。另外,建立人才培養資源配置體系。按照“上級部門指導、學校主導、部門推動和地方參與”的方式,構建人才培養資源配置體系,形成特需人才培養合力。建立人才培養質量保障與監控體系。嚴格導師遴選,不斷優化培養方案,強化教學、科研平臺建設力度,建設一批生態扶貧實踐基地,加大建設質量監控體系力度,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三、吉首大學生態扶貧博士人才培養取得的理論與實踐成果
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促進了學位授權審核制度的改革,也推動了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3]。根據武陵山片區生態扶貧人才的需求實際,吉首大學堅持“需求導向、聯合指導、強化實踐、突出能力、重在應用”,把國家急需的博士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有機統一起來,既注重夯實生態扶貧博士人才的理論修養,更注重人才在扶貧工作中的實踐能力培養,滿足生態扶貧博士人才“重在應用”的本質要求。
結合武陵山片區實際情況,吉首大學構建了多元復合的博士人才培養體系。在課程體系設置上,既要強調學術導向,又要強化實踐應用,把理論與實踐融入課程體系。在導師結構上,把導師隊伍建設納入培養模式中,對確保博士人才培養質量至關重要[4]。導師組由校內導師、部門專家和行業專家組成(“1+1+1”)模式;課程導師由1名基礎課導師、2名專業課導師組成(“1+2”)模式;培養過程按1年課程理論學習、1年社會實踐和1年學位論文研究設定(“1+1+1”)模式;課程模塊按2門公共必修課、4門專業必修課和3門方向選修課架構(“2+4+3”)模式。上述舉措形成了注重實效的實踐培養模式。另外,研究生需要在一年的扶貧實踐期間撰寫一份扶貧實踐報告,策劃一項生態產業方案,開展一場生態扶貧知識講座。既切實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凸現了“創新、務實、管用”的人才培養質量特色。在理論成果上,出版了“連片特困區藍皮書”和“生態扶貧研究”等系列專著和教材,提出了文化制衡理論,創新了生態扶貧理論與方法,構建了連片特困區“人、業、地”綜合減貧分析范式,形成了跨學科融合、多學科集成的生態扶貧研究及博士人才培養特色。
在扶貧實踐成效方面,近六年來吉首大學培養了一批生態扶貧博士。在創新生態扶貧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了實施生態扶貧實踐基地,成為指導生態扶貧工作的“智庫”。
教師取得了一系列有關生態扶貧的標志性成果,例如發布了《中國連片特困區發展報告》藍皮書。于2013年、2015年和2017年發布三部藍皮書,創新性地提出了連片特困區綜合貧困識別與治理的“人—業—地”(PIL)范式,探索了政府、企業、專家、村干部、村民多重扶貧政策評價路徑,出版了“生態扶貧研究叢書”。該叢書整合了生態民族學理論、貧困理論、資本理論及社會質量理論等,系統地闡述了“生態扶貧”的基本內涵、實質與對策,對精準扶貧戰略具有直接的指導價值,實現了貧困村“聯團村”的生態脫貧。吉首大學生態扶貧博士人才項目團隊針對“聯團村”失態致貧實際,以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為路徑,以生態環境轉化為生產力為機理,將生態要素轉變為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路子,實現整體脫貧。
博士生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成果。例如,受國務院扶貧辦委托,博士生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編寫出版了《干部駐村幫扶實務參考》扶貧培訓口袋書,得到了國務院扶貧辦和地方扶貧干部的高度評價。博士畢業生陳茜通過整理湘西苗族地區水稻種植的民間知識體系,挖掘其獨特的生態、經濟與文化價值,復原了“花垣子臘貢米復合種養系統”。于2017年獲批為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博士畢業生何治民針對“十八洞村”生態致貧實際,實地調查,完成生態扶貧調研報告和博士論文,推動十八洞村的生態脫貧。在讀博士生積極研究永順縣油茶復合種養、保靖縣黃金茶和貴州錦屏縣林糧間作等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智慧,助推其成功申報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通過產業效益實現區域生態脫貧。
四、結論與展望
吉首大學生態扶貧博士人才項目在理論創新和服務地方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在培養中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深度、實踐能力仍需進一步加強。另外,生態扶貧博士生的扶貧實踐仍需進一步深化,并獲得更廣泛的支持與重視,生態扶貧理論研究成果急需進一步推廣與應用。此外,滿足國家特殊需求的生態扶貧博士人才培養項目,仍需獲得國家、政府的進一步支持。
參考文獻:
[1]麻春霞.生態扶貧初見成效后的創新跟進研究[J].原生態民族學文化學刊,2019(6):20.
[2]趙霞,趙一妮.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質量保障機制探究——以糧食行業博士人才培養為例[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9(1):154.
[3]高婧.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的模式創新與優化研究——以南京財經大學為例[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9(2):75.
[4]蘇春景,韓延倫.創新博士人才項目培養質量保障機制[J].中國高等教育,2016(10):43.
基金項目:湖南省研究生優質課程2019年立項項目“生態扶貧與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