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高校 學生黨員 黨支部 建設途徑
作者簡介:吳杰,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黨務秘書,助教,主要從事黨員發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班團一體化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D26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316
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決議》中把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放在突出位置,這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指明了必須準確把握的關鍵和根本,也足以體現黨的領導制度的重要性。可以說是對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新的黨的建設總布局的繼承和發展。
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離不開黨員的發展和作用,只有通過合理的制度發展好黨員同志,才能進一步完善黨的領導體系。2014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細則》,明確提出嚴格按照“控制總量、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發揮作用”的十六字方針發展黨員。三年后的今天,這一方針已初見成效,整體上來說現階段黨員數量控制明顯,黨員結構更加合理,黨員質量明顯提升。但這一方針卻對黨的某些基層組織,特別是高校學生基礎支部造成了很大困擾。本人以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近7年新生入學的黨員數量為例,做個一個系統性的研究,驚訝的發現:大一時期的黨員人數逐年遞減,甚至從2016級本科生開始,連年出現人數為0 的這一現象,而且這種現象以后歷年將無法打破。
眾所周知,高校黨支部是基層黨支部的重要組成部分,學院黨支部是高校黨支部的重要組成部分。學院黨支部的能否良好構建和發展,直接關系到高校黨建工作能否順利開展。學院黨支部的構建有多種形式,其中以年級為單位的黨支部類型十分常見。
2014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細則》“十六字”方針的提出,使得全國高校中各個學院,特別是學院低年級黨員(含預備)人數逐年下降減少極為稀少,甚至出現0的現象。這一現狀影響了基層支部,特別是年級黨支部的發展,使得學院低年級輔導員無法按照學院黨委的要求去組建黨支部(正式黨員數量大于3人才能組建黨支部),進而影響了后續的黨員發展工作。
以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學生黨支部為例,該學院在學院黨委的領導下,不斷加強學生黨支部建設,學生黨支部數量從2004-2016年之間由最初的4個支部增加到現在的16個,其中本科生黨支部3個,研究生黨支部9個。這16個支部全部屬于以年級為單位建立的支部類型。2014年中央辦公廳發展黨員“十六字”方針的提出,使本科生黨員,特別是大一新生的黨員數量迅速下降,最終直接性影響了年級黨支部的建立,間接性導致支部活動受到了比較明顯限制和影響。(如表1所示)

表1: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13-2019級本科各年級大一時人員結構表
表1對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13級-2019級本科生大一時人員數量進行了統計,特別對各個年級大一時的黨員(含預備黨員)數量進行了重點統計。通過剖析這六年中黨員人數的變化,從而為本文的研究提供數據支撐。
從表1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13-2019級本科各年級大一時人員結構表所示的大一入學時黨員人數,可得知以下幾點:(1) 2013級-2019級在大一入學時的黨員人數分別為12人、4人、1人、0人、0人、0人和0人,說明整個學院大一黨員人數呈現整體減少趨勢;(2)2013-2019級在大一入學時的黨員人數減少比率分別是66%、75%、100%、100%、100%和100%,進一步表明高中入黨人數逐年下降,甚至連續三年出現了沒有黨員的趨勢;(3)2013- 2019級在大一入學時的黨員人數減少和黨員比率降低這一現象與 2014年中央實施的《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細則》有很大的關系,特別是《細則》中的“控制總量”方針直接控制了高中生的入黨人數,進而導致大一入學時黨員人數的下降,甚至連續四年為0人。
(一)新生入學時黨員人數直接影響了年級黨支部的成立時間
以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本科生為例,2013級和2014級本科生大一入學時黨員人數分別為12人、4人,大一入學當年就滿足成立支部的條件,進而直接成立了本年級黨支部,黨支部委員直接在其本級黨員中選取,也不影響黨支部活動的開展。2015級、2016級、2017級、2018級和2019級本科生大一入學時黨員人數分別為1人、0人、0人、0人和0人,由于這四個年級在大一時不具備黨支部成立的硬性指標(正式黨員3人以上),所以它們不能及時成立基層黨支部。
(二)年級黨支部的成立時間又直接影響了年級黨員的發展
以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本科生為例, 2013級和2014級本科生在大一當年就成立了本年級的黨支部,在本年級黨支部的帶領下, 2016年發展預備黨員人數分別為23人、15人; 2015級、2016級本科生未能在大一時成立黨支部,而且2016年發展預備黨員人數分別為3人和0人。 2017級、2018級、2019級跟2015級、2016級情況一樣未能在大一剛開學時就成立支部,在大一這一年發展黨員的數量也是0人。黨支部成立數量和發展黨員數量都呈現下降趨勢,這些數據的下降表明年級黨支部在引導本支部黨員發展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成立與否直接影響本支部黨員發展數量,而黨員數量又是衡量是否能成立黨支部的必要條件。
(三)年級黨員的發展數量直接影響了黨支部活動的展開
黨員數量的限制發展,造成年級黨員的稀缺性,又導致本級黨支部無法建立,進而影響黨支部活動的展開,從而影響了入黨積極分子和重點培養對象進程,最終又反過來加劇年級黨員的稀缺性,從而引發新一輪的問題,圖1可一目了然的看出黨員稀缺性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圖1:黨員稀缺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循環圖
為了不影響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發展進程,促進黨學團建工作的順利進行,需要借鑒聯合性黨支部的發展模式,從而促進本科生基層黨組織的發展,具體的解決方案如下:
(一)無黨員基礎的年級,需要跨年級掛靠支部,促進黨性修養
在黨員人數較少或為零的低年級本科生中,由于其不具備成立黨支部的條件,需要調整結構,讓其跨年級掛靠在鄰近黨支部。如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15級學生在大一時,只有1名預備黨員,不具備成立黨支部條件,只能讓其掛靠在2014級黨支部,通過2014級黨支部進行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培養其向黨組織靠攏的積極性。
(二)有黨員基礎的年級,跨年級借用黨員,建設聯合支部
在經過一年的黨支部掛靠發展之后,低年級學生中有了一定的黨員基礎,可考慮跨年級借用黨員,建設聯合型黨支部。如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15級本科生經過一年的黨支部掛靠,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黨性修養,并且擁有了1名正式黨員,再加上入黨積極分子和重點培養對象人數的增加,客觀上要求成立黨支部的意愿增強。但由于正式黨員的數量不足三人,這時候可依靠輔導員通過黨支部渠道,跨年級去2014級借黨員來成立2015級聯合黨支部。
(三)合理利用黨支部,做好學生黨員發展,開展好支部活動
聯合黨支部的建立,有兩個明顯的作用:一是可做好本支部內積極分子、預備黨員的培養工作,為本支部黨員人數的發展提供保障。二是可引導支部成員合理有序的開展好支部活動,促進本支部發展。如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16級本科生經過一年的支部掛靠,發展了67名入黨積極分子,開展了4次集中學習和5次民主生活會,大大加強了支部凝聚力。
解決了黨支部的成立問題之后,還需要對黨支部進行相應性的建設,才能促進黨支部的發展。在基層黨支部建設過程中,應突顯黨支部的“學習性、服務性和創新性”(如圖2所示)。

圖2:高校基層黨支部建設途徑
(一)根據本科生黨員需要,利用“線上+線下”模式,加強學生黨支部的”學習性“建設
1.“線下模式”主要拓展“三會一課”的形式,增強支部的學習能力。通過定期開展黨史黨規競賽、定期學習習總書記講話內容,合格黨員自省檢查等活動,強化支部黨員的理論功底,為黨員自我革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增強“兩學一做”實效性。
2.“線上模式”要利用新媒體和移動終端的全面性、實效性等特征,通過支部微信公眾號、支部微信群、新媒介直播等方式,定期宣傳黨的方針,實時推送黨建內容,引導全體黨員的理論學習,豐富支部的“學習性”建設。
(二)根據區域的發展需要,制定“長期+短期”項目,強化學生黨支部的”服務性“建設
1.“短期”項目主要指立足本支部現實,通過黨支部活動的組織,來提升支部成員的服務性。這種支部活動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非定期的。定期的支部活動如雷鋒月勞動,通過服務形式、內容和對象的明確,來強化支部成員對服務性認知的理解。非定期的支部活動,通過支部成員的自覺發動,利用志愿者的形式完成某些服務,如環校跑等。
2.“長期”項目主要指立足區域現實,通過黨支部與區域內社會組織對接,拓展黨支部的服務性功能。這種服務可以是公益性服務,也可以是科研型服務。公益性服務即通過支部黨員定期義工活動,來致力于區域內公益性發展,這種活動可增強黨支部的凝聚力,發揮黨支部密切聯系群主的作用。科研型服務就是利用大學生黨員的知識體系,通過區域內問題研究,為地區社會的進步提供方法,這種服務既能讓學生黨員成為研究型人才,又能為區域的科學化發展提供支撐。
(三)根據時代發展特征,利用大數據和新媒體等工具,促進黨支部創新性發展
1.利用網絡直播平臺,為黨支部的建設提供了創新性發展。借助網絡平臺,直播支部活動,即能延伸支部活動的形式,又能讓黨支部得到更多的關注,為后續活動的開展提供新的動力。特別是在外出實踐活動,如每次支部三下鄉時,可利用網絡平臺,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
2.借助大數據和互聯網,擴大支部活動的整體效果。黨支部在策劃活動時,可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實現活動效率的提升。利用大數據對支部活動的可行性進行分析,避免危機性問題出現,大大提高支部活動的成功率。支部募捐型活動,可借助網絡平臺如輕松籌、追夢籌等進行,通過發起網絡募捐,一方面可以達到最大的宣傳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整合更多的社會資源進行幫助。
參考文獻:
[1]杜建雄,韓慧娟.創建高校服務型黨組織的實踐探索[J].經濟管理者,2011(18):330- 331.
[2]蔣曼.高校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研究[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5(1):102- 104.
[3]李寧蔚.高校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研究[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5(1):47-49.
[4]柴媛媛.著力推進高校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有效途徑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2):197-198.
[5]王國寧.以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的同發力提升新時代高校黨支部建設時效性的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8(24):180-181.
[6]王勤.高校服務型黨支部建設的現狀與思考[J].文存閱刊,2018(16):173-174.
[7]司文選,蒲文娟.全媒體視域下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探究[J].新西部,2018(22):81-84.
[8]馮振敏.論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質量提升的優化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1):50.
[9]吳敏.提升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質量的實踐路徑[J].長春大學學報,2018,28(2):71-75.
[10]趙莉,田鴻儒.高校基層黨支部優化設置與建設探索[J].長春大學學報,2017,27(12):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