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瑩瑩
摘要:處于資源稀缺與環境污染的時代背景下,可持續發展理念和循環經濟模式被提出和應用。人類社會快速前進,經濟持續發展,必須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創新經濟發展模式,降低對自然資源的消耗與破壞,人類才能實現良好的發展前景。而循環經濟作為解決稀缺資源的重要手段,其獲得發展的經濟學基礎就是稀缺要素的轉移,因此,循環經濟成為了解決資源稀缺發展經濟的重要模式。
關鍵詞:循環經濟;產生;發展;經濟學基礎
循環經濟不單單指經濟范疇,它屬于一個復雜且系統的工程,涉及范圍較廣,循環經濟的發展必須借助于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創新,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節約資源的先進技術體系,才能實現良好效果。資源稀缺性作為循環經濟研究的重要根源,循環經濟屬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經濟,能夠有效解決人類日益增長的需求和資源稀缺的問題。循環經濟是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重大改革,是在環境資源稀缺的背景下,為了實現經濟效率和社會效益目標,而開發和應用的一種經濟發展新模式。
一、循環經濟的涵義
循環經濟屬于一種再生系統,通過減緩、封閉及縮小物質和能量循環的過程,確保資源的投入、廢棄及排放實現減量化的目標。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資料的不斷豐富,浪費現象越來越嚴重。浪費不但污染環境,還使資源逐漸減少,嚴重制約著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面對世界資源枯竭,能源短缺,環境惡化的嚴峻現實,走循環經濟道路是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最早探究循環經濟的是美國,他們通過長期的實踐發展,人類在推動經濟發展,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損害。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接著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提出了循環經濟,主要強調最有效利用資源與保護環境,通過最小成本實現最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環境效益的一種新型經濟發展形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發展循環經濟已經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目標。目前,國外經濟理論界把循環經濟劃分成微觀、中觀及宏觀三個層面。微觀層面主要注重在企業內部推廣與實施清潔生產與資源循環利用,堅持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與高利用的生產模式;中觀層面主要指的是在各類企業之間推廣與實行的循環經濟,其關鍵點是處于同一區域內的企業之間通過廢棄物與各種資源的交換,這種模式是企業群體之間發展循環經濟的最典型代表。例如煉油廠的廢棄物可以給發電廠當燃料使用,其他公司可以和煉油廠共同使用冷卻水,發電廠的余熱能夠給養魚場及城市居民主宰提供熱能等。每個企業的廢品都是另外一個企業的有效燃料或者生產原料。宏觀層面。宏觀層面主要是指在社會層面開展循環經濟,主要目標是培養綠色消費市場與發展資源回收產業。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使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以及經濟效益實現最大化。
二、循環經濟產生與發展的經濟學基礎
1. 稀缺要素轉移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自然資源稀缺性成為了人類發展中的最為重要的問題。人的需求是無限的,但是任何自然資源都可能是稀缺的,人類不斷提高生活質量,過度需求,致使資源浪費。首先,自然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存在的基礎,一切經濟學理論基礎都是基于資源的稀缺性,而稀缺要素轉移則是循環經濟產生與發展的經濟學基礎。就經濟學自身而言其本質就是研究怎樣使用稀缺資源制造出最有價值的商品,從而分配給社會。由此可見,由于資源稀缺性的存在,社會必須要科學合理地使用資源,優化稀缺資源配置,使用經濟物品過程當中需要不斷做出選擇,例如使用有限的資源生產何種商品、怎樣生產和如何使用這些較為稀缺的消費品滿足人類的不同需求。因此,研究循環經濟產生的經濟學基礎動機與原因的過程當中必須要充分考慮資源稀缺性。其次,新古典經濟學把生產要素劃分為自然資源、資本及勞動三個基本范疇。而自然資源作為人類進行生產活動所必須要的物質條件與自然基礎,自然資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水利、礦產、生物、海洋等天然存在的自然物。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與工業化不斷推進,建設用地規模不斷增加,大量耕地被占用現象越來越嚴重,土地資源的稀缺性日益加重。工業化時代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科學技術發展迅速,機器代替了大部分人力勞動,生產率得到全面提升,各個行業的生產能力與生產規模實現了快速發展局面,獲得了較大利潤,從而使資本成為工業時代比較稀缺的生產要素,工業化進程使得地球的有限資源變得越來越稀缺。目前,世界人口已經突破70億,勞動力已經相對過剩,支撐人類經濟系統的生態系統的承載力愈加薄弱,自然資源的稀缺和沖突已經成為了目前全球性的問題。處于這種形勢下,單純依靠提升勞動生產效率實現經濟增長的模式已經不適應當前時代發展的需求,必須要從本質上提升自然資源的生產效率,采用提升能源與原材料的生產效率,盡可能的降低環境污染,真正的解決資源危機,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由于資源的稀缺性,使得循環經濟理念得到高度重視,人們更加堅信,采取提升自然資源生產效率為核心目標的循環經濟模式能夠有效解決資源稀缺性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
2. 實現經濟效率最大化目標
經濟效率主要是指在一定經濟成本的基礎上實現的經濟效益。實現最大化經濟效率是循環經濟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實現經濟效率的主要方式可以分為兩種:首先,積極開發與應用節能、節水、促使資源節約、重復利用以及廢棄物資源化處理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其次,積極開發和使用預防污染的少廢工藝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等各種環境友好型技術,盡可能的消除與降低環境污染。循環經濟追求的效率目標能夠緩解人類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自然資源稀缺之間的矛盾,因此,成為了當前全球重視的經濟理論,實現了快速發展的局面。
三、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意義
1. 循環經濟是實現環保目標的重要手段
循環經濟的重要原則是堅持“減量化、資源化及無害化”,主要特征高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其重要的內涵就是盡可能的減少污染物排放,由此可見,循環經濟自身就屬于重要的環境保護途徑。循環經濟與環境保護屬于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關系。大力發展循環靜靜。能夠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效果,而落實環境保護工作就是循環經濟的具體實踐。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最新的環保理念,首先提出降低根源的污染生產量,各個行業在使用資源階段盡可能少的排放各種廢棄物,其次,及時回收利用無法消減的污染物與使用過的廢棄物,假如這兩種情況都無法實現的時候,才可以進行最終的廢物無害處理化措施。因此,循環經濟的發展和應用,能夠真正推動全社會的環境保護工作,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2. 循環經濟能夠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發展循環經濟加快了產業廢物綜合利用的發展,深化了產業循環鏈接,建立完善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開辟出一片更為寬廣的生產領域,提升了資源產出效率,優化了產業結構,為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打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當前國外發展循環經濟、清潔生產以及提升資源利用率,實現了有效成果,特別是資源再生產業取得了良好的物質利潤。再生資源回收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能夠有效解決就業問題,因此,通過發展循環經濟,給社會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滿足了人口日益增長的需求,
3. 循環經濟是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強調“自然、經濟及社會”整體協調發展。首先要把握好人和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關系,國與國之間和平相處,人與人之間和平共處的和諧關系。循環經濟強調的和諧發展正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目標,使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才從本質上改變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與緊缺的資源問題,這是人類社會生產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循環經濟通過創建人口、資源以及經濟社會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體系,能夠改善國家資源緊缺的狀況,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使國家各項事業都能實現良好的發展狀態,從而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
綜上所述,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無法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更不利益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因此,深入研究循環經濟產生和發展的經濟學基礎,建立科學合理良性循環經濟發展體系,才能夠幫助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促進我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岑雪洋.產業援疆背景下新疆循環經濟發展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8.
[2]李菡.循環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基于山東省循環經濟發展現狀[D].山東財經大學,2017.
(作者單位:河南農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