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邵洪
摘要: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關鍵時期。但是,在以往數學教學中,仍然存在應試教學的現象,重知識灌輸輕課堂互動,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伴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讓學引思”教學理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得到了一定的應用,對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起到積極的作用。為此,本文主要分析“讓學引思”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以尋找到有效的數學教學方式。
關鍵詞:小學數學;讓學引思;教學方式;研究
與傳統的應試教學理念不同,“讓學引思”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推動學生思維的運轉。那么教師將“讓學引思”教學理念滲透進小學數學教學之中,能夠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真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從而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讓學引思”教學理念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
一、 “讓學引思”的含義
對“讓學引思”含義的理解,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第一,從“讓學”二字可以了解到課堂學習的主動權應該由學生自己來掌控。那么教師應該將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使得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從而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課堂學習的樂趣。第二,從“引思”二字可以理解為引導學生思維的發展,讓學生學會從多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問題,并從探究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而促進自身思維的全面發展。可見,“讓學引思”與傳統的應試教學理念不同,它是一種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有獨立思考機會的教學理念。
二、 基于“讓學引思”的小學數學教學方式
(一)創設數學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研究的興趣
小學數學課堂是學生探究數學知識、提升數學學習能力的主要陣地,那么教師將數學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之前,必須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使其產生自主探究的欲望,這樣學生才能主動參與到課堂的學習,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導者。因此,教師應該基于“讓學引思”教學理念,利用問題情境教學方式,營造出良好的問題教學情境,使得學生產生帶入感,這樣學生更易投入到數學課堂氛圍之中,從而對數學知識產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在問題情境創設中,教師需要理解和掌握課程教學的目標,并依據課程教學目標設計有關的課程探究問題。然后,利用問題引導學生走進具體的教學情境,以推動學生進行問題的自主探究。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中的“軸對稱再認識”課程內容為例,在課程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利用問題情境導入新知,以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但是,在此之前教師還要搜集一些軸對稱的圖形圖片,以做為課程參考資料,幫助學生直觀地認知軸對稱圖形及其特點。然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搜集到的圖形素材,并針對圖形提出相關的課程問題,以創設出問題教學情境。比方說,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平行四邊形等圖形內容,并詢問學生這些平面圖形具有哪些特點?這些平面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在問題引導之下,讓學生結合新課知識展開具體的分析和探究,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設計合作學習環節,讓學生掌控學習的主動權
在“讓學引思”教學理念中,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并為學生提供更多元化的自主學習渠道,從而讓學生真正掌控學習的主動權。其中,合作學習能夠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有利于學生掌控學習的主動權。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合作學習方式,設計合作學習環節,讓學生針對相關的課程問題展開合作與互動,最終從合作學習中解決問題。但是,在組織合作學習時,教師仍然需要注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數學知識基礎水平,以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合理分配學習小組,然后再以組的形式展開課程問題的探究,這樣才能實現有效地合作學習。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平移”有關知識為例,在探究水平方向平移后的圖形畫法,教師可以設計合作學習環節,將學生分配為若干個學習小組,并讓學生以組的形式進行平移畫法的探究。在開始合作學習之前,教師先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盡可能保持在3-4名小學生。同時,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基礎知識水平,進行分組分層學習。比如,將學生能力強的歸入一個層次,并對該層次學生進行分組,再引導學生進行平移畫法的相關探究。同時,對于該層次的小組學生,教師要適當地提升探究的難度,以滿足該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具體如下:先出示教材中的方格圖,除了要求學生把方格中的小紅旗向左平移4格,還要再向下平移4格,最后讓學生在方格圖中畫出小紅旗平移后的位置。此時,小組學生可以互相探討圖形平移的位置,也可以先各自畫出圖形平移的位置再進行小組的討論。無論學生選擇怎樣的合作方式,教師都應該放手讓學生自主安排學習,從而真正的將學習主動權交由學生。
(三)組織有趣的比賽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小學生貪玩且好動,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這一特點,組織有趣的比賽活動,能夠有效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欲望,也能夠讓學生真正融入數學課堂環境之中。此外,在“讓學引思”教學理念下,除了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由學生之外,還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其中,有趣的比賽活動可以讓學生的大腦興奮起來,有助于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為了有效地組織課堂比賽活動,教師先要根據課程教學的內容,明確好課程教學的目標。然后,針對目標設計帶有比賽性質的游戲活動,讓學生以組的形式參與比賽,使得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從而活躍數學課堂氣氛。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小數除法”教學內容為例,為了加深學生對小數除法計算法則的理解,可以組織相關的小數除法計算比賽,以調動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并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其中,教師可以結合一些具體的情景來引導學生展開計算。比如,下面這道例題:“小明同學經常吃面條,他去超市買面條時,發現有一種面條為500克,價格為3.5元。同時,他還發現另一種面條為1000克,價格為6.5元,請同學計算一下哪種面條比較劃算呢?”這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組的形式展開比賽,看哪個小組可以率先計算出結果。在比賽過程中,有些學生會認為價格便宜的面條最劃算,也有些學生會想到利用小數除法知識來解答問題,如將3.5÷500=0.007(元/克),6.5÷1000=0.0065(元/克)。從結果可以看出,利用小數除法來進行問題的解答是正確的,而回答錯誤的學生可以及時地糾正自己的學習思維,進而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可見,在比賽合作中,學生之間既是競爭對手又是合作伙伴,有利于促進學生之間的學習。
(四)增設課堂互動環節,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不可避免會遇到各種類型的問題,而教師可以作為一名引導者,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有利于推動學生思維的運轉,這與“讓學引思”教學理念相契合。因此,教師應該抽出數學課堂部分的時間,增設課堂互動環節,與學生展開問題的交流與互動,從而指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此外,對于一些失去學習信心的學生,教師應該給予學生更多語言上的鼓勵和引導,幫助學生分析自身的問題,并提供一些解決的意見,使得學生重燃學習的信心。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組合圖形的面積”教學內容為例,很多學生都會感覺到這部分知識非常難,有些學生甚至產生放棄的心理。特別是對組合圖形進行“分割”和“添補”時,仍然有很多學生找不到方向,從而無法將組合圖形轉化為自己認知的圖形,進而無法計算出組合圖形的面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細致、耐心地指導學生,先帶領學生進行一些組合圖形的“分割”和“添補”練習,讓學生熟悉和掌握一些案例。同時,也可以利用具體的實物,讓學生直觀地進行“分割”和“添補”操作,以加深學生的圖形認知和分析能力。然后,結合相關的應用題型,讓學生嘗試“分割”和“添補”圖形,再對學生使用的方法進行評價,以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五)組織課后反思環節,引導學生反思自身的不足
對于小學生而言,反思是學生了解自身不足、提升自身學習能力的關鍵途徑。所以,學生不能只是簡單地學習知識,還應該反思學習的過程,并從中學會挖掘自身存在的學習缺點,才能不斷更新自己學習的想法,完善自身的學習思維,這也符合了“讓學引思”教學理念的要求。
接著以“組合圖形的面積”知識為例,首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人能力進行分層課后作業設計,將課后復習作業劃分為不同難度等級的內容。比如,在一道組合圖形面積計算題目中,教師可以設置兩個不同難度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偏于基礎,只要求學生進行圖形面積的計算;而第二個問題可以適當增加難度,如設置一些分析、比較類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自由的選擇,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問題的思考和反思。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學習。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互相交換作業,讓學生充當一回教師的角色,對其他同學的作業進行批改。這時學生可以對其他同學出現的問題進行評價,并及時地指出同學的問題,表達自己的學習意見等,這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的反思學習。
三、 結語
綜上所述,數學是小學教學階段的重點科目,教師應該及時更新自身教學思維,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其中,“讓學引思”就是一種創新的教學理念,它能夠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使其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因此,教師可以將“讓學引思”滲透進小學數學教學之中,從而為學生創設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馬萍.小學數學建構“讓學引思”生本課堂策略探討[J].學園,2017,35(31):87.
[2]張雁.讓學引思,打造精彩小學數學課堂[J].新課程(上),2019,22(6):694.
[3]呂娟.“讓學引思”展現數學課堂魅力[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13(8):59.
[4]嚴中存.“讓學引思”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嘗試[J].快樂閱讀,2016,12(2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