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摘要:隨著新時代的發展,社會對綜合素質人才的要求逐漸提高,音樂學科的教育也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音樂教育是學校美育的重要內容,音樂教學主要通過滲透美育元素等方式,達到育人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運用音樂學科教學內容深入挖掘該學科所具有的“育人功能”,促使學生個體實現全面發展,值得同行商榷。
關鍵詞:小學音樂;育人功能;實踐思考
教育的內在價值和真正目的是追求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追求個體的不斷自我完善。而在當下,教育的價值在多元思想的沖擊下出現了道德失范和價值迷失等問題,教育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回歸到人的本真存在,就是要努力使學習者用其內心的力量和天賦以及其理性天然的直覺能力去把握和追求真、善、美。小學音樂教育是學校美育教育的重要內容,音樂課堂是塑造學生美好心靈的主要渠道,更是對學生培根鑄魂的良好途徑。音樂教師應該在開展音樂教學實踐過程中,更好地發掘音樂學科“育人功能”的美育價值元素,通過對音樂文史知識的理解和正確歌唱情緒的引導,使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內化,提升學生個體的綜合素養,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最終達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效果。
一、挖掘音樂文史知識,滲透家國情懷教育
小學階段的學生,家國意識還比較薄弱,尤其體現在愛國情感方面。在實施音樂教學時,教師要結合傳授基礎音樂“雙基”教學,既要關注學生音樂素養的形成情況,更要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進行熏陶培養。通過音樂課堂傳授愛國、愛鄉主題歌曲,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以達到情感滲透和凈化學生心靈的目的。通過這種方式,強化學生家國意識與情感,達到育人效果。
例如,教師在教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為了引發學生產生愛國情感、提升學生的愛國意識,先將國歌創作的歷史背景與作者創作經過通過相關題材的抗戰資料音響介紹給學生,再為學生講解國歌的場景運用與歷史意義等。在教學中,透過曲調和節奏的變化對比,學生能夠感受到國歌的濃重歷史背景,使學生內心感觸極大。在歌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中,使用的四分休止符具有特殊歷史事件意蘊的作用;在“到了”之后,作者又運用了八分休止符,營造出一種緊迫感,也給人們敲響了再不“起來”就要亡國滅種的警鐘。正是由于國歌所具有的這些音樂節奏要素,才將中華民族為捍衛國家與民族的尊嚴而不屈不饒、堅強斗爭的偉大形象呈現得淋漓盡致。學生在體驗之后,深感中華民族苦難深重的歷史,祖國的強大與個人肩上責任的密切關系,愛國主義情感與奮發圖強意識得到滲透。由此可看見,教師通過對音樂文史知識教育價值的挖掘與滲透教學,有效地發揮了音樂的“育人功能”,促進了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和塑造。
二、運用正確歌唱情緒,引導心理健康教育
當前,教育要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音樂學科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內容,要求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掌握音樂知識與技巧,而且要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方面發揮“育人功能”。根據心理學家的觀點,音的高低、長短、強弱等要素能夠影響人的情感與生理。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發育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教師可以運用音樂素材,充分發揮音樂要素的影響力與感染力,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引導糾偏,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例如,在學習《歌唱祖國》-曲時,教師應根據該首歌曲的內容,結合學生的身心特征等,為其提供自我展示、歌唱表達的機會,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信心。教師可以通過前后兩個樂段的力度與速度變化等,處理優美抒情與堅定有力的演唱情緒對比,使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相應的音樂知識,理解不同歌唱情緒處理與心理調節暗示作用。又如,在學習歌曲《原諒我》時,教師可以在課堂展示環節,鼓勵學生大膽扮演“認錯”角色,用歌唱形式表現做錯事情后的認錯心理,傾訴自己認錯的真誠實意。
對于很多小學生而言,從小任性、不講理可以說是司空見慣,不僅心理上比較排斥別人的管束,更難以理解道歉的行為對于人際關系的溝通平緩情緒作用。通過歌曲表演,重點突出及時認錯、知錯改錯的可貴品質,對糾偏學生任性心理產生積極影響,引導學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發展。
三、內化音樂核心素養,加深審美體驗教育
在實施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將音樂審美體驗貫穿教學全過程,并在無形之中對學生的美好情操與健全人格進行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音樂雙基教學和音樂藝術的審美特點,關注學生的音樂情感體驗,促使學生從整體把握音樂的藝術形象與情感內涵,充分發揮音樂審美體驗的“育人功能”。
比如,教師在開展《牧歌》合唱欣賞的教學時,首先講解歌曲在音調與速度等方面的表現特點,充分挖掘其所具有的審美元素。通過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節奏的寬廣舒緩、旋律的優美抒情,使其聯想到“風吹草低見牛羊”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美景,由此強化音樂審美教育效果。其次,在分析合唱的混聲聲部呈現時,教師應啟發學生體驗旋律與聲部的交錯,引發學生的想象力,同時運用提問的方式,進一步引導學生抒發歌曲的審美感悟。教師設問“這首歌曲的優美緩慢的旋律、和交錯的聲部,讓你們感受到怎樣的風景呢?”有學生回答,“我仿佛看到了藍天白云,看到了馬兒在草原上奔跑,鳥兒在草原上飛翔”“我還聽到牧民在愉快地歌唱、蒼涼的呼麥、馬頭琴悠揚的傾訴……”學生通過欣賞合唱藝術,加深了對蒙古族音樂文化的理解與音樂審美體驗。良好的音樂核心素養,不僅感知了音樂內涵,更喚起了學生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開展小學音樂學科教學中,教師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密切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特點,結合音樂雙基教學,融合音樂文史知識、內化音樂核心素養,采取相應的音樂教學策略,充分挖掘音樂的育人價值,利用音樂課堂育人主陣地,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個人美好心靈的塑造,使音樂學科在學校美育教育中發揮獨特的培根鑄魂作用。
參考文獻:
[1]孫得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育人體驗[J].新課程(上),2019(7).
[2]王海麗.小學音樂育人價值的彰顯及發掘[J].教書育人,2018(22).
[3]彭玲玲.挖掘音樂育人功能,搞好小學音樂教學[J].試題與研究,2018 (12).
(責編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