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
摘 要:目前我國獨生子率較多,是兒童青少年典型特征之一,從小被父母及親人悉心呵護、寵愛,一帆風順,就像溫室中的花朵,難以承受風水雨打。作為我國傳統體育項目,武術具有內外合一、形神兼備、觀賞性、保健性等特征,備受廣大群眾所喜愛,也是青少年強身健體的有效方法,對中小學生身體及心理發揮著良好的影響。鑒于此,本研究著重分析了傳統武術教育對中小學生身體、心理兩方面的影響,使得更多的學生及教師意識到傳統武術教育的價值。
關鍵詞:中小學;傳統武術教育;身體;心理
隨著教育改革進程的加快,中小學生面臨著多重壓力,感到十分迷惑,相繼產生了各種疾病及心理問題[1]。在這種“亞健康”狀態下,學習之余很好有學生參與到體育鍛煉或有利于壓力緩解的活動中,如此精神壓力無處緩解,身心疾病越來越嚴重。因此,中小學應積極開展傳統武術教育,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并對其心理進行積極干預,促使中小學生健康成長。
一、傳統武術教育對中小學生身體的影響
(一)提高中小學生肺活量
所謂肺活量,即在不限時間條件下,在每次最大吸氣后最大呼出氣的體量,通過肺活量,能夠將人的呼吸最大通氣能力體現出來,只有掌握這一指標,我們才能更好的了解人體生長發育水平,并對其呼吸機能作出科學評價,隨著肺活量的提升,人的肺功能也更好。在武術訓練過程中,在呼吸系統上有著極高的要求,在測定初級長拳以后,相關數據可以清楚看到,在訓練結束時呼吸頻率將提高到 31L/min—41L/min,肺通氣量達為26L- 29L,氧債百分率非常高,這至少要花6min- 9min才能徹底消除氧債。學生通過數分鐘的長拳新課,運動在這個過程不停下,練習節奏較快,強度也非常大。在這種方式鍛煉后,能夠讓心臟肌肉更加發達,收縮力度加大,心臟將壓出更多的血液,心儲備力也會隨之提高,讓呼吸肌越來越發達,收縮力度更足,學生不僅增加了呼吸最大通氣量,他們的心肺功能也將實現顯著提升。
(二)幫助中小學生增加身高
對武術訓練而言,主要以解剖結構規定為基礎,讓學生所有身體都全面運動,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學生的肌肉群必須充分實現收縮與拉伸,肌力在定點上作用后,將為其骨骼上附著點形成牽拉的力量。在武術聯系的過程中,將為下肢骨帶來壓力,上肢長骨也會面臨牽拉力,并以機械的方式未骨骼產生強烈刺激,為學生身高增長創造了良好條件。
(三)培養中小學生速度
學生參與體育鍛煉,需要注重對速度的培養,主要包括反應速度、位移速度和動作速度。在武術練習期間,為動作位移方面則提出了嚴格的速度規定,“快”是這項運動的關鍵,而在“慢”的方面需要在速度上作出藝術性處理。為了讓學生牢固掌握武術基本動作,需要做到速度夠、力量足,對每個拳法與腿法而言,解決了速度的問題,武術獨特運動風格才能呈現出來,速度上的表現力,可以將武術強烈、鮮明節奏感與運動特征反映出來。在武術練習中做到了快速和有力,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腿部肌肉力量,髖關節也變得更加柔韌,此外學生大腦皮層運動中樞神經也顯得更為靈活,中樞間具備更強的協調能力。在長期武術訓練后,將促使學生反應速度、動作速度以及位移方速度都實現提升。
(四)鍛煉中小學生身體柔韌性
人體運動與不同運動方法結束后,其肌肉群與身體關節伸展能力可以將柔韌反映出來[2]。對武術訓練而言,無論是腿法還是拳法,均需要做到將動作舒展,增加關節活動范圍,尤其是在腿部、肩、髖方面,在柔韌性方面要求極為嚴格。以不同的腿法與跳躍等訓練為例,必須保證腿與肩的柔韌性要達到相關要求,在動作上將做到更加規范與準確。在武術訓練過程中,首先學生需要進行韌帶拉伸訓練的準備,這是避免學生受傷的有效途徑,便于學生之后更好學習與掌握武術動作,在初級長拳和武術操等訓練的時候,正踢腿、理合腿、外擺腿等各種腿法、推、挑穿等掌法和盤,頂等肘法,學生在運動之中,他們的股后側肌群與肩部肌群的伸肌將實現一定的拉伸作用。
二、傳統武術教育對中小學生心理的影響
(一)確保學生充分認識自我
傳統武術注重天人合一,簡單來說就是要人與自然環境保持協調,要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自我身心內外等方面保持和諧與統一[3]。在練習武術的過程中,要做到學武練武善武,在尊崇、先禮后兵、以和為貴等思想影響,也不會隨意用武。中小學生綜合素質的高低,與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密切相關,要把注重吸收與借鑒傳統武術中的武術精神,包括天人合一、自強不息等,這樣有利于加深對自我的認識,在做到團結協作后,確保自身才華得到進一步發揮,為整個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這種將自我價值體現出來。
(二)培養學生競爭能力
當前社會各界競爭壓力非常大,在教育事業改革過程中,需要將培養中小學生競爭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對傳統武術運動來說包含豐富的武術精神,如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等,在培養中小學生競爭精神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兩點:第一,武術運動比賽要以獲得勝利為目標,在競賽日益深入的過程中,學生的競爭意識將變得越來越強;第二,在武術運動中需要將對方擊倒,學生會面臨來自多方的阻礙和挑戰,能夠鍛煉學生迎難而上、越戰越勇的精神。
(三)塑造學生健全人格
在武術訓練過程中,能夠為學生個性與人格的全面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在中華民族與自然界不斷斗爭中逐步產生了武術,這是我國重要而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左傳宜公十二年》[4]中詳細而又具體的闡述了武術的“德”,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即禁暴、眼兵、保大、定公、安民、和眾和豐財。長期以來習武授徒具備“武以德立,德為技先”“尚武崇德”等要求,習武者必須做到“仁、義.禮.信、恭、儉、讓”等,這里也反映了我國傳統倫理觀和道德觀。當然武術也具備民族個性、民族心理以及民族情感,尤其是擁有豐富的武術精神,這些先輩們為我們留下的道德精髓。中小學生在武術訓練的過程中,他們將保持良好人際關系,這樣心情始終處于愉悅狀態,精神也更加飽滿,始終充滿了活力,面對各種事物也有激情。參與武術運動中,學生將實現“手、眼、身法和步”等變換,今后既是身處于復雜環境內,學生心理適應力與承受力都將實現提升,讓中小學生具備各種良好品質,身體綜合素質必將實現顯著提升。學生在武術運動中會全身心參與進去,在情感、智力等方面的投入也會增加,這樣中小學生在完成日常學習任務后,他們的體能、智能和情感等都將實現提升。這樣中小學生將了解自身個性上的優缺點,做到揚長避短,積極學習他人的優秀品質,通過這種自我認知、發現與改造后,他們個人個性將得到優化,自信心也必然顯著增強。
結語:“生命在于運動”,在這個體育觀念影響下,人們逐步意識要保持身心健康意義,通過全身心融入體育運動中,將實現強身健體的目標。武術在我國傳統運動項目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能夠幫助人們提升健身養性效果,當前已經備受人們關注與歡迎,是人們健身鍛煉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要主動開展針對中小學生的武術課程,讓他們在傳統武術的長期練習中,實現體育運動鍛煉的目的,幫助中小學生更加充分的了解武術,也能積極參與其中,并在心肺、骨骼、肌肉等素質上實現提升。這樣中小學生體能才會顯著增強,心理素質不斷提高,也能始終保持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王濤.武術進校園對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及推廣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8(19):161—162.
[2]黃辛美,黃帝全,楊亞濤.武術教育對“留守兒童”身心成長的影響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8,38(03):53—57.
[3]姚燦波. 武術健身操對廣州市越秀區中學生身心健康影響的實證研究[D].廣州體育學院,2017.
[4]方方,李保同.論武術教育對小學生素質教育的促進作用[J].亞太教育,2016(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