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
摘 要: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隨著人們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烈,關于春節相關文化內容的研究和傳承成為至關重要的工作。文章通過對春節的由來和演變歷程的研究,深入探討了其背后蘊含的文化價值,和對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意義,并結合實際對春節習俗、文化的傳承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春節;傳統節日;傳承
一年一度的春節,是中國民間四大節日之首。中國民間四大節日即:春節、清明、端午和中秋。春節也是中國人最隆重、時間跨度最長的傳統節日,從正月初一到十五,都是過節的日子。中國的春節,是華夏大地這塊神奇土地上民族大融合的產物,其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態,它還是人們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集中展示。中國的春節,已被國務院正式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
春節這一叫法,開始于近代民國。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后,采用公歷計時,將一月一日定為公歷歲首,從1914年起,把農歷正月初一作為春節,且一直沿用至今[1]。在此之前,不同朝代,農歷歲首有不同名稱。先秦時代,古人把農歷正月初一稱為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兩漢時期,被稱作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期,稱之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等。到了唐宋元明時期,則稱之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到了清代,一直稱其為元旦或者元日。
中國人的春節又叫過年。過年這一新歲歲首,叫除夕。除夕這段時間里,人們要守歲吃團年飯、燃放爆竹,貼春聯。這些習俗,是和一個流傳中國大地的古老傳說有關。傳說,年是古代一種兇猛怪獸,頭上長有硬角,頭像獅子,身子像老虎,腿短且粗,整體形像類似傳說中的另一種怪獸麒麟。傳說,年獸長期生活在湖海或深山,每到年末的午夜,年獸就會進入人的領地,向人類聚居的村莊發起攻擊。凡是被年獸攻占的村莊,都會遭到年獸的殘酷屠殺。為了防止有人詐死或者僥幸逃脫,年獸假裝離開村莊后會重新折返回去屠殺幸存者。但有一次,年獸闖入一個村莊,偶然間遇到了一個穿著紅色衣服、燃燒竹竿取暖的白胡須老者[2]。竹竿燃燒時發出的噼噼啪啪的爆炸聲和取暖老者身上紅衣放射的閃耀紅光,驚得年獸轉身驚慌奔逃,不復再來。這一消息迅速傳揚開去。于是,人們識得了年獸習性,原來那怪獸懼怕紅色和竹子燃爆的噼啪聲。打這以后,每逢除夕來臨,年獸出沒之時,家家關門閉戶,掛紅繩穿紅衣,燃放爆竹驅趕年獸。年獸還未進村莊就被驚跑了,人們敲鑼打鼓慶賀勝利,并互通恭喜,后來就演變成了過年。
中國人的習俗中,春節一般是從祭灶開始的,祭灶,是一個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3]。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祭灶的日期是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灶神要上天庭匯報這一家一年來的所作所為,讓玉帝掌握來年降臨禍福的尺度。所以這一天各家都要上供品歡送灶神上天。送走灶神后,即到了臘月二十四日。這一天,掃塵,即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了。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來臨之際的掃塵,就賦予了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要把一切窮運、霉運與晦氣等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祈求[4]。所以,每逢春節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合庭院,撣拂房屋中的灰塵污垢和各種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到了臘月二十五日,人們開始接玉皇。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這個時候家家戶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時間到了農歷十二月最后一天,這一天稱歲除,晚上叫除夕。除,即掃除、去除的意思。夕,指傍晚。除夕是辭舊迎新、合家團聚、祭祀祖先的日子。自古就有祭祖、守歲、團年飯、貼年紅、掛燈籠等習俗,一直流傳至今。除夕的稱謂,從古到今也經歷了一定的歷史變遷。夕字在甲骨文中與月很象,是月的近意字?!墩f文》中說:“夕,莫(暮)也。從月半見。”《周禮》中說:“夕擊拆而比之”。可見夕字在先秦以前,其意義已與現在相同,并無民間傳說《七郎射夕》所說夕跟年一樣,是一種怪獸。但除字的變化就很大了。除字的本意是宮殿前的臺階?!稜栄拧分姓f:“十二月為涂?!蓖空?,古本作荼,荼亦舒也。言陽雖微,氣漸舒義。舒與荼,古字通用。失駿生《說文通訓定聲中說:“荼,假借為舒。”舒月即十二月的別稱,取其冬去春來,氣候漸漸舒暖之意。所以除夕本為舒夕,意為十二月的最后一個夜晚,是當時較為固定的歷法(太初歷)出現之后產生的一個指稱。除字本無去掉、清除之意[5]。到了南北朝時代,除字方有去的意思。至此,除夕一詞的意思一直沿用至今。除夕之夜還有一個重大習俗,那就是守歲。大家都知道,在現代,年即是歲。而在古代,年和歲是有區別的?!墩f文》中說:“歲,木星也,從步戌聲,以五星為五步?!逼湟馐怯猩敲麣q,然后始有年歲之歲。郭沫若在《甲央文研究》一書中對歲字考察后,結論為:一、歲戌古為一字;二、古人尊視歲星,以歲為之符征,以表示其威嚴可怖,故以歲星名歲。姑且不論年歲孰先孰后,歲字實與農事有關。這是因為星象天文為農業興起后之事,而年歲與農作有關顯而易見。守歲這一除夕習俗,人們又稱熬年、熬夜等。傳說,守歲起源于古代驅邪的需要。古時守歲有兩重含義:其一是,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其二是,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始,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在除夕的晚上,居所燈火通明,不論男女老少,都會聚在一起守歲?,F存文獻守歲記載最早見于西晉周處《風土記》。書中說: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唐朝孟浩然曾寫下《歲除夜有懷》,詩曰:守歲家家應未臥,相思那得夢魂來。除夕夜的夜半時分一過,家家戶戶都有立即燃放爆竹的習俗。最有名的詩句數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元日》,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戶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在火藥發明以前,爆竹真的是燃燒竹子,讓其噼啪有聲,目的是驅除山鬼和瘟神。到了王安石時代,爆竹已是運用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制成。爆竹聲聲,除了驅鬼除疫,更有強烈的喜慶色彩,最終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征。中國的春節里,貼春聯也是不可以省略的重要習俗之一。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愿望,也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春聯起源于桃符。桃符是周代懸掛在大門兩邊的長方形桃木板,據說可以驅邪避災。據《宋史》記載,后蜀主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章遜于是提筆寫下了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的名句。據說,這是中國出現的有文可考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元日》詩書可佐證。宋代,在桃木板上寫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6]。在這一時期,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谷豐登美好心愿的春聯。
從以上年俗的演變可以看出,年獸的傳說雖系虛構,但有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中國人的過年習俗始于遠古,其源頭混雜著慶豐收、祈禱神靈,祭祀祖先,驅鬼除疫,相互祈福等內容。隨著中國農耕社會的逐漸穩固,尤其是漢代以后大一統帝國的形成,五行、黃老等學說風行,再加上佛教的傳入,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與早先過年的原始素材漸行漸遠,驅獸避邪逐漸讓位于吉祥喜慶。雖然現在的中國已進入工業化時代,但過年這一習俗,仍然保留在人們的生活中,甚至已是我們民族靈魂的一部分,將與我們民族的血脈一同流淌,世代傳承。
參考文獻
[1]《公關世界》編輯部.傳承千年春節文化書寫文化繁榮新篇章[J].公關世界,2019(2):13.
[2]潘圣睿傳承春節習俗[J].時尚北京,2020(1):68-69.
[3]夏雷,田井瑞.以東北地區為例淺析年俗的傳承與變化[J].鴨綠江,2019(18):82.
[4]于靖園.春節的傳承與保護[J].小康·財智,2018(2):50-52.
[5]王桂蘭,烏仁塔娜.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內蒙古城鄉居民過春節方式調查為例[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9(12):8-10.
[6]王越.春節從文化傳承到文化輸出[J].中國新時代,2018(2):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