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廠
摘? 要:體育是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也是貫穿學生整個學習生涯的重要科目,對中職生而言更是如此。鑒于中職生即將邁入社會的現狀,中職體育教學的開展要從培養學生適應能力著手,通過創設競爭環境、合作環境、比賽環境的形式,幫助學生提高其獲取健康知識能力、公平競爭能力、互相合作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和社會適應能力。
關鍵詞:中職學校? 體育教學? 適應社會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96?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4(a)-0122-02
Abstract: Phys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but also throughout the students throughout the study of the important subjects, especially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In view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is about to enter the social status quo,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training students' ability to adapt to start,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the form of cooperation environment,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to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 ability to get health knowledge, fair competition ability, cooperation ability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improving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and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ocial adaptability
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個人在所處的社會環境中針對社會發生的各種變化作出及時正確反應的能力,屬于一種基礎性的生存能力。中職生與初高中學生不同,學習過程直面社會,不但要具備專業知識能力,還要具備職業社會能力,因此無論針對中職生開展任何科目的教學,都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1? 中職生社會適應能力現狀
縱觀當前的中職生能力培養現狀,發現學生普遍存在社會適應能力不強的問題。從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中職生社會適應能力不強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因素:首先是自身因素,中職生社會適應能力較差的首要原因則為中職生自身的知識水平低,由于學生沒能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與技能,使其在進入社會后未能工作生活自如,遭遇碰壁的幾率較高。中職生不具備豐富的生活經驗與人生閱歷,接觸社會未能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價值觀與人生觀也未形成。中職生普遍存在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問題,家庭教育不徹底,意志較為薄弱,無法面對挫折戰勝挫折,在人際關系的交流上受到自負、心胸狹窄等影響而無法處理好人際關系。其次是社會因素,現今我國社會發展快速,瞬息萬變,尤其在職場上競爭壓力巨大,中職生剛剛邁入社會缺乏社會經驗,心理承受能力不強,直接影響社會的適應性,在生活及工作上出現各種問題。由此可見,提高中職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非常重要[1]。
2? 中職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策略
2.1 積極培養學生獲取健康知識的學習能力
健康體育的知識對學生終生體育意識的養成、體育學習主動性的提升以及自我身體情況的監測有重要作用,學生只有具備豐富的體育知識,才能科學開展體育運動,高效提高身體的健康程度,與此同時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在傳授給學生獲取健康知識的學習能力過程中,體育教師要積極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開展教學。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通常從2個方面著手,首先是以體育教材為主要的參考內容,結合體育心理學、生理學、體育基礎學等,將其用于指導體育教學,確保活動的豐富性與多樣性[2]。此外,教師需要有選擇性地組織學生進行具體項目的學習,并融入比賽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和體會到社會競爭的激烈感,在籃球教學組織籃球比賽、乒乓球教學組織乒乓球比賽等,重在指導學生在運動中逐漸掌握健身的方法,形成獲取健康知識的能力。比如籃球教學中,教師示范教授學生基本動作,并通過2節課的練習后,積極開展組對組的比賽讓學生感受如何在快攻的組織中保持身體平衡且不被搶斷等,這些都能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和比賽的適應能力。
2.2 積極培養學生互相合作的協助能力
縱觀現今的社會環境,各行各業的競爭都非常激烈,學生要在社會競爭中獲取成功,就要有獨立闖蕩的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中職體育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能力的方式較多,這與體育活動本身講求配合度、協作感以及團體合作的特點有著極高的契合度,因此開展提高學生相互合作能力的體育教學形式多樣。筆者通常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結合學生的體育水平、身體體質情況以及基礎能力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形成小團隊,為不同能力的學生設定相適應的完成目標,再以比賽的形式要求學生通過團隊力量完成目標,獲得勝利。比如田徑訓練中的100m接力,在選組中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分配能力不一的隊員,在練習過程中要求學生思考具體接棒順序的問題,如何用“田忌賽馬”的理念指導學生自行進行序號的設置,而面對有短跑短板的學生如何通過團隊中的其他優勢力量加以補救,這些都是在開展具體體育項目比賽前學生需要思考的環節,這樣的比賽活動設置,不但能讓學生真正參與到田徑賽跑的活動中,掌握交接棒技巧、沖刺體力分配技巧、跑步技巧,還能通過增加的設置排組等環節,讓學生感悟到合作的精神,為學生日后適應社會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