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張紅 許朋展
摘? 要:本文主要探究武術教學課程思政的價值,武術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促進武術教學課程思政更好實施提出相對應的建議。將武術教學與課程思政融會貫通,將立德樹人注入課堂教學中,使課堂知識的傳授能與能力的培養、價值的引領有機結合,為將來國家人才培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鍵詞:武術教學? 武術價值? 武術文化? 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85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4(a)-0217-02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nking in martial arts teaching cour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wushu course an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better implementation of wushu teaching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We will integrate martial arts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and integrate moral education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so that the teaching of classroom knowledge can be combined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ability and the guidance of value, so as to contribute to the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talent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Martial arts teaching; Martial arts value; Martial arts culture;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教師作為學生的領航人,首要任務是教書育人,所以要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從高等教育“育人”本質要求出發,從國家意識形態戰略高度出發。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其他課程不具備的思政價值,可以提升民族自信,堅定文化自信。本文主要從武術教學的思政元素及價值來進行分析,武術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促進武術教學課程思政更好實施提出相對應的建議。武術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符號,本身具有思政的要素,武術與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1? 思政與課程思政的內涵
“思政”從字面意思看就是思想政治,漢語詞語解釋為思行善政。“思政”是一種國家意識形態,從“育人”本質要求出發,從國家意識形態戰略高度出發,以人民為中心,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課程思政”是將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將立德樹人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使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2? 武術課程思政元素及其價值分析
2.1 武術是一種搏擊術
“止戈”為武,武術是以武力控制武力,是為了制止侵襲,停止戰斗,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這是武術區別于其他任何體育項目的關鍵所在。從原始社會,人們為了生存獵取食物與猛禽野獸進行搏斗,逐漸練就了擊打、閃躲等格斗技能[1]。到各個朝代紛爭不斷,各種武器相繼出現,更好地促進武術的發展。武術主要運用到軍事格斗,招募、訓練士兵;維護統治者自身利益;欣賞玩味;謀生和自保等,人們將武術和器械進行融合,更好地保衛自己的家園和領地[2]。再到新中國成立以前,武術為抵御外辱,抵抗日寇、保家衛國做出重要的貢獻。霍元甲、戚繼光等都是中華武術的典型代表。所以說離開武術的技擊談論武術,就失去了武術的真正意義。
2.2 武術是一種文化
習總書記說:“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個民族的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3]。”中國傳統武術文化深刻詮釋出中國文化中儒家的“仁、義、禮”,是中國祖先智慧的結晶,是中國人區別于其他國家人的最本質區別。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人而無德,行之不遠”。“武德”即武術道德,要尚武崇德,修身養性。要求習武者不僅要有高尚的品德與宏大的胸懷和氣魄,還要體現在武技的運用上。武術是以身體說話的,雖說內含著殘酷與暴力,但武術仁德卻要求點到為止,以制取對方為主。這正是體現“仁”的觀點。武術中“以武會友”,更是講究點到為止,以“禮”來規范行為。例如武術的抱拳禮。
精神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武術精神作為武術文化的精髓,具有它的內在價值,其表現如下。第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愛國精神。第二,不屈不撓,奮勇拼搏的民族精神。第三,尚武崇德的仁義精神。從明朝的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到清末著名武術家,創辦精武體育會的霍元甲,再到著名的武術家葉問、李小龍、孫祿堂、李經梧等,他們都力求自身進步,發奮圖強,為抵御外侮,保家衛國做出重要貢獻。
2.3 武術是一種藝術
武術是以技擊為主,通過套路、搏斗等運動形式表現出來。武術在冷兵器時代,往往成為人們打勝仗后,慶祝、炫耀或示威的一種形式。隨著人類文明和社會的進步,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體委對武術高度重視,逐漸由冷兵器時代的技擊功能轉變到適應更多人需求的強身健體功能,武術表演出現在各種影視、節目中,滿足人們觀賞的美感和精神的追求,使人們在欣賞的情趣中身心得以歡娛,情操得以陶冶,心靈得以凈化。
2.4 武術是一種哲學
中國武術蘊含著深刻而豐富的哲學思想,中國的哲學淵源對中國武術必然造就了武術的哲學價值。豐富的哲學思想將武術分為不同的派別,一類是注重內外兼修的內家拳,另一類是注重外修為主,內修為輔的外家拳。
武術運動(尤其是太極拳)不僅能強壯身體,調節身體機能的平衡,還能使內臟得到充分的按摩,達到強外又健內的效果。“太極”可以理解為宇宙萬物普遍運動發展變化的法則,她本身包含著對立統一的哲學規律。而且武術中講究“天人合一”,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動靜結合,虛實變化,形神兼備,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是中國傳統哲學中關于天人關系的重要觀點和根本思想。
3? 武術教學在學校開展中存在的問題
(1)由于受西方文化的洗禮,武術被套路化,表演化,逐漸弱化了武術的技擊功能,多數武術教師也趨于表演,套路化,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知之甚少,思想意識淡薄。
(2)教師對武術包含的隱性思政內容了解較少,沒有深入挖掘和整合武術的思政理念。
(3)武術教師教學方法陳舊,教師對教學內容投入不夠,課上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4? 武術教學與課程思政相融合的幾點建議
4.1 從教育者角度,不僅要加強教師的專業素養,更要加強教師的德育意識與能力
教師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提升自己的思想精神境界,加強黨性修養,深刻理解武術所具備的德性修養。武術的思政理念及隱含的思政價值,注重自身德行的修養,在解疑釋惑、凝聚共識中不斷給學生以思想啟迪和文化滋養,培育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4.2 從教育內容來看,教師應深入挖掘和整合武術的思政理念
教師應轉變教學老方法,運用新方法,改革創新武術教學的課程思政[4]。首先,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創新。例如,休息時可以講述武術的傳奇人物,如戚繼光、霍元甲、李小龍等武林豪杰的英雄事跡,為學生樹立典型教材。另外在太極拳課程中講述太極拳的歷程及不同流派的創立過程,將太極拳的技擊運用到課堂,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課堂更具活力,老師更具魅力。其次,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的改進。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講解技擊動作要領時,可讓學生到前面進行示范,同學之間互相學習,同時要告訴學生技擊動作的意義,具有的危險性,并注意動作的保護。另外,可以通過組織一些武術表演,在校與校之間進行交流學習,也可通過各種武術比賽,將武術的力與美,格斗與表演融為一體,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4.3 從學生的角度,錘煉堅強的意志品質,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到,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教師要通過武術的思政教學來錘煉學生堅強的意志和品格,練就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敢于面對各種困難和挫折,提高適應社會能力,從容面對各種挑戰。
5? 結語
中華武術作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承載著中國文化的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文化魅力。武術具備的思政內容不僅可以起到振奮民族精神,喚醒民族意識,維系民族情感,還可增強民族凝聚力。作為一名武術教師要想把課堂上好,不僅要在上課之前認真備課,豐富課堂內容,還要深刻挖掘武術的隱性價值,將武術中的武德、愛國情懷、民族精神等的思政理念與課堂結合,更好地發揮教師育人的本領。將武術這門“藝術”通過身體表達出來,發揚不怕苦、不怕累、艱苦奮斗的精神,堅定文化自信,更好地弘揚和傳播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 張瑞林,王飛,邵桂華,等.武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2.
[2] 張振華.論武術的技擊本質與多元價值[J].當代體育科技,2018,8(27):196-197.
[3] 人民網.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18).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 c64094-29613660.html.
[4] 薛欣,高永強.新時代“課程思政”理念下學校武術教育的回歸與定位[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9(5):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