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林林 畢翼飛 李俊鈺 高均昭 馬劍敏*
([1]許昌學院城鄉規劃與園林學院 河南·許昌 461000;[2]河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河南·新鄉 430072)
“師徒制”是我國延續了幾千年的技能傳承方式,隨著時代的變遷,新的培養模式、培養手段層出不窮,但是傳統的“師徒制”并沒有過時,仍然是有效的人才培養方式。在應用型高等院校的建設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如何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在不斷增加的實踐教學過程中采取何種組織模式,是地方普通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變過程中必須著手解決的首要問題。[1]在現代高等教育中,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調整將“師徒制”從“傳統”形式,改造成適合現代高等教育以學校為教育主體的“現代”學徒制,是本文探索的主要內容。
園林植物組織培養是風景園林專業的一門專業拓展課程,屬選修課程,課時54學時,由理論課(18學時)和實驗課(36學時)組成。通過本課程的教育,使學生了解植物組織培養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掌握實驗室基本操作規程、器皿的洗滌與準備、無菌操作、培養基制備、植物無性系的快速繁殖、試管苗商業化生產、單倍體培養等植物組織培養的重要技術,為以后從事園林植物生物工程應用與研究打下基礎。鑒于風景園林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景觀設計、本課程僅建議對園林植物和生態學感興趣的學生選修,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具有學生規模較小的特點。故在本門課程的開展過程中,可以實施以實踐操作帶動理論學習的策略。
在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中,首先需要確定“師”的因素。基于學校轉型發展的實踐,以及許昌學院“雙百工程”的順利實施,許昌學院城鄉規劃與園林學院,尤其是風景園林專業的雙師型教師比例大幅提高,其中,本門課程的2名任課教師先后到地方知名企業進行掛職鍛煉,并取得了“雙師型教師”稱號,另外2名教師在也有豐富的組織培養經驗。同時,還有來自企業一線的技術員,對學生的操作進行指導。
為了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帶動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實現學生從學校到企業的無縫對接;園林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打破了以往從基礎知識到基礎技能的知識傳授方式,對課程的知識體系進行重構,在課程知識體系重構的基礎上對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的學時進行調整,從而為“實踐—理論—實踐”的教學方式打下基礎。這些課程改革恰恰是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應用的契機。在基礎實驗完成的基礎上,適當的引入真實項目,以真實項目為教學資源,通過“手把手”和“放開手”的教學方式,達到“育巧手”的教學目的。這些都需要將實踐學時占比提升(這也帶來了一系列后續問題,后述)。
“師”的因素、恰當的課程載體等關鍵因素得到解決后,任課教師在職業操守的規范下,本門課程遵循學校現行的管理機制和考評制度進行了順利實施。從而使風景園林學生在以景觀規劃設計為主導教學方面和教學目標的背景下,和極其有限的課時內,具備了基礎科學素養和能力儲備,為其未來的職業生涯和繼續深造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通過對“園林植物組織培養”課程的學習和實操訓練,使對園林植物及其應用感興趣的學生能夠:
(1)掌握植物組織培養的概念和重要性、植物組織培養的理論依據、了解植物組織培養的歷史、掌握植物組織培養的應用、掌握植物組織培養的分類。
(2)掌握組織培養的基本原理、掌握細胞的全能性、熟悉植物細胞的分化與脫分化、理解植物的形態建成、了解基因表達與位置效應及器官分化信息傳遞。
(3)熟悉了解實驗室的設計原則、常用設備和器材的應用。
(4)了解培養基的成分、類型、選擇標準,掌握培養基母液、應用液的制備、重點掌握環境和各類物品、用具的滅菌技術、了解外植體的種類、掌握外植體滅菌、接種、培養技術、熟悉培養條件及其控制技術、了解繼代培養的作用、馴化現象、衰退現象,掌握繼代轉接技術、了解試管苗特點、熟悉試管苗馴化方法,掌握馴化移栽技術。
(5)能掌握各個試驗的正確操作方法和步驟,并通過查閱資料或相互討論,分析并解決試驗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教學目標,特制定了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見表1)。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分為4個部分,分別是組織培養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創新實驗A和創新實驗B;四個部分分別由4位不同的教師主講,從而充分發揮教師作為“師傅”的角色。不同教學內容的教師分配主要由教師所承擔的橫向項目和進行的校企合作情況來確定(校企合作和橫向項目見表2)。
從表1可以看出,園林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所涵蓋的內容,僅占高等院校農學類專業組培類課程的一小部分,而且深度不夠。這正是源于在風景園林專業設置本門課程的需要,風景園林專業或者學科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可以在企事業單位從事規劃設計的工學人才,景觀設計和園林植物的應用是其主要的側重方面,本門課程的設置為了學有余力且對園林植物興趣教高,未來計劃從事風景園林專業園林植物及其應用方向工作或者科學研究的同學設置的選修課程。課程內容的設置使得在有限的學時內大量的實踐課程成為可能,因此,課程內容的選擇與構成也是現代學徒制是否能夠順利實施的關鍵。
本門課程周學時3個,連續完成,為了保證實驗過程中可預測或不可預測的延時情況,在安排上課時間時,盡量將課程安排在后續有時間空檔的時段。課程中學生的任務不局限在規定的課時中,也即主講教師在規定的時間完成課程內容的講授,但學生需要進行前期的預期和后期的管護與觀察,這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自律能力和時間管控能力。
為了有效提高和檢驗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采用現代師徒制“手把手”教學模式的同時,引入真實項目是關鍵,以教師正在承擔或已經結項的科研項目,作為教學的內容,是本門課程順利實施的關鍵和保障。本課程中涉及到的真實項目見表2。
表2 園林植物組織培養課程中曾使用的科研項目
在進行課程教學方式改革的過程中,最難解決的是如何能夠客觀、有效、公平的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因此,在實施現代學徒制“一課多師”的教學過程中,[2]為了能夠有效且客觀的評價學生的能力、是否得到提升、以及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本門課程對課程評價方式也做了相應的改革:主要采用過程評價法,即每位指導教師就學生課程過程中的表現、實驗完成情況和試驗結果給出成績,作為本課程平時成績的依據。其中最后一次創新試驗,作為“師傅”“放開手”教學的素材,用來對學生進行考核,其中重要的評定是試驗結果。試驗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需要學生拍照片并認真記錄,包括培養基污染率、接種污染率、愈傷組織分化率、誘導出芽率等指標。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有小組合作環節,同樣也必須有個人成果展現,且報告不能雷同。
從現代學徒制在園林植物組織培養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看,主要的經驗是:
(1)必須有一定數量的雙師型教師,從而保證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訓練的能力是企業迫切需要或者看重的;(2)需要有恰當的課程載體,也即對一個學科而言,并不是所有的課程都適合進行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改革,如理論性很強的歷史類課程;(3)還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設計或者重構,哪些內容是必須要講、要強化的;哪些內容在實際的工作中并不需要;哪些內容是創新性的;要有一定的取舍和側重;(4)現代學徒制強調“做中學”,因此,就需要較多的實踐學時,保證學生“會做且做的對做的熟”;(5)在教學經費有限的前提下,要保證課程的順利實施,需要采用特殊的教學方式,如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將真實的項目引入教學,以真實項目為資源,來實現學生的培養;(6)需要嚴格且科學的課程考核制度,使得教學目的在每個同學中得到實現。
現代學徒制在本門課程中的應用已經實施到第3輪,有三屆學生得到相應的培養和訓練。在第二輪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匿名的問卷調查,從調查的統計結果看,學生的滿意度很高。且從側面了解到,學生在就業和繼續深造的過程中,從本門課程的受益也較大。但是,作為一個新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精力了投入是很大的,與其他教學模式相比,現代學徒制在沒有普及應用的環境背景下,教師投入與產出不是正相關,因而會限制教師的積極性,從而限制了本模式的應用范圍,因此,要采取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就需要學校進行相應的配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