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偉
摘 要:素質教育深入推進,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相對于知識傳授,教師更應當注重情感與態度等教學目標的達成,以推動學生全面發展。但在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過程中,普遍存在學生主體地位缺失與教學模式不科學等問題,無法滿足學生真實的學習需求,導致化學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因此,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化學教學理念與方式的改革意義重大。
關鍵詞:初中化學;創新思維;實驗教學
創新思維是指思想活動不受約束的自由拓展,是學生學好抽象性與邏輯性強的化學知識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固化思維發展模式,容易陷入思維定式,不利于實現化學知識學以致用與觸類旁通。教師應當給予學生思想上充分的自由,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帶動學生思維自然過渡,盡快實現三維教學目標,推動學生素質能力快速發展。
一、尊重學生個性發揮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更利于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內容,完整構建知識結構體系。因此,相對于理論知識傳授,教師更應當注重實驗等實踐活動的展開。但過度安排實驗,不利于學生完全掌握教學內容,因此,教師應當留下充足的思考時間,讓學生通過自主設計實驗,點燃創新思維的火花。如在實驗中可以讓學生利用準備的碳酸鈉與氯化銨兩種適量的固定粉末,自主設計鑒別兩種物質具體成分的實驗方案,趁機對學生進行多角度思考與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確保解決方案設計的合理性與獨特性。在其基礎上,通過一題多解與一題多變的訓練方式,強化學生的求異思維,并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敢于質疑與提問,尊重學生的各種看法,減少自身知識能力對學生思維發展的限制[1]。
二、創設問題情境
課堂提問能夠起到增強師生互動與查漏補缺、調動學生積極性、帶動學生思維過渡等作用。尤其是在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過程中,應當根據學生理解能力與認知水平等個體差異,從學生就近發展區入手,對基礎水平偏低的學生提出“什么是溶解度”等識記性問題;對基礎水平中等的學生提出“氣體溶解度與溫度及壓強的關系”等理解性問題;對基礎水平較高的學生提出“根據實驗現象總結出溶解能力的影響因素”等綜合性問題,帶動學生思維循序漸進的發展,讓學生在知識體系逐級完善中,對所學知識有更多與更新的發現,從而實現知識面與理解能力的拓展。除此之外,我們可以根據思維能力培養目標,包括逆向思維與發散思維等,提出啟發性問題、預見性問題與探究性問題等,深入理解知識概念的同時,快速帶動自身的創新意識與能力強化[2]。
三、提供創新思維展現的平臺
通過科技創新活動,利于營造開放性與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更利于學生理論實踐綜合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的強化。綜合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與學校條件,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具備查找資料等自主學習的能力,在科學創新小實驗與科學想象及科技小論文等科技創新活動中不斷活化創新思維,切實帶動自身創新能力發展。課上教師應當積極引入果皮爆氣球與維生素C檢測等生活中的趣味小實驗,將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貫穿教學全過程,從而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與創新探究的意識,盡快實現人才培養要求。
四、進一步優化實驗教學活動
在新課程標準的改革推進下,在學習化學這門學科的時候,應當讓學生多動手、多進行操作,教師要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將化學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進一步理解化學現象背后所蘊藏的道理,讓學生能夠通過這種學習模式,看到化學現象背后的本質,讓學生能夠有效地認知化學現象,利用這樣的教學模式,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還可以加強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另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如果沒有實際的操作過程,就會影響學生的思維發展。因此,教師在化學教學活動當中,一定要讓學生多進行動手操作。對于初中化學知識最有效的學習手段就是實驗,這也是學生動手操作的主要途徑,利用化學實驗教學活動,讓學生有效地理解化學知識所蘊含的原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這對于學生未來化學道路成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教師要在教學活動當中優化設計實驗活動,高度重視學生的化學實驗操作。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當結合實際的教學活動,利用一些課外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設計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化學實驗。
總之,創新思維培養應貫穿教學全程,在知識講解與實驗演示與課后訓練等環節,鼓勵學生大膽聯想與實踐操作及敢于質疑,實現所學知識與學習能力的不斷延伸,在創新思維的培養上達到潤物無聲與潛移默化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方方,吳培云,楊曄,等.基于能力和創新思維培養的基礎化學課程考核方法改革[J].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7(4):95-97.
[2]楊惠芳,董維超,任書霞,等.創新思維理念指導下的無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36(2):210-213.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