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 要:在各個階段各門學科的教學中,德育無處不在,在語文中滲透德育更為有效。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包括傳統文化和現代語部分,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可以有意識地將德育與教學工作相融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F以德育為核心,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加以研究,旨在為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學方案。
關鍵詞:德育;小學語文;滲透;融合
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師將課本中的內容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由于課時安排較為緊張,教師通常會將部分時間用于知識教學,而剩余的時間則用于習題練習,所以并沒有更多的時間用于德育。如今,將德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相融合已經成為時代所趨,教師更要順應潮流,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可以采用滲透的方式,既能夠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德育的影響,又可以豐富語文教學課堂的內涵。
一、結合教材內容完成德育滲透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僅包括知識教學,德育的滲透作用不明顯,而教師對教材知識的教學方法也十分單一。在德育與教材內容相融合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要思考如何融合二者,要深入研究教材的文本內容,通過合理的方式對文本的內容進行挖掘,尋找適宜的點來引入德育元素,或是挖掘事件背后的啟示,或是通過真實情感的體驗等。總之,教師要讓學生自身形成深刻的感受,才能對學生形成德育的作用。例如,在《青山處處埋忠骨》的課文教學中,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毛澤東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烈士犧牲以后的復雜心情,身為父親他為兒子的去世感到心痛,這是為人父母必然的情感流露,但身為國家領袖,他為毛岸英烈士的犧牲感到自豪,所以毛主席的內心是百感交集的,但毛主席最后在紙上留下“青山處處埋忠骨”這句話,已經表達了自己的心情。在本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從此出發,融入德育的元素,如向學生提問:“請你設身處地地思考一下毛澤東主席內心的情感”,學生在思考中會得出一個真理,就是為保衛祖國而犧牲的人民英雄是值得全民族自豪的,這種愛國的精神要從革命時代延續至今。在教材內容的引導下,學生的內心也充滿愛國情感,并且能夠通過課堂討論與研究升華這一德育思想,這是小學語文教學開展德育工作的顯著優勢。
二、創設情境教學引導學生思考
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學生作為學習的個體,所處的學習環境會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狀態、個人情緒等,所以創設良好的德育環境,能夠給學生以更充分的情感感染力。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了許多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升華主題的課文,這些課文多數與國家、民族有關,主題的思想性較強,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而教師就可以基于這些主題營造德育的氛圍,鼓勵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同時對學生展開德育的滲透工作。例如,在課文《手術臺就是陣地》的教學中,文中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白求恩醫生在戰場上為傷員做手術,面對敵人的炮火臨危不懼,將手術臺作為自己的陣地。當代的學生成長于和平的年代,并沒有經歷戰爭年代,所以也無法更深入地了解文本中的信息。這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播放一些關于白求恩醫生的圖片資料和影視資料,向學生講述這名加拿大醫生在中國抗日戰場上所做出的貢獻。學生在觀看這些資料時內心有了極大的觸動,能夠深入思考國與家之間的關系,愛國主義情感得以升華。
三、引入課外活動增強語文實踐
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在學生學有余力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適當組織一些實踐活動,拓展課堂教學形式。近年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將德育作為重要的育人工作,并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中明確指出,德育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一些多元化的活動,可以加深學生對德育知識的理解,還能夠為學生的學習生活增添色彩,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例如,在學習了《去年的樹》之后,學生懂得了人類應當愛護環境、節約資源,不能亂砍濫伐,否則自然生態環境就會受到破壞。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對本篇課文進行舞臺劇表演,《去年的樹》是一篇童話故事,卻有著深刻的內涵,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感受到鳥兒和樹之間的不舍,也對人類肆意伐樹的行為感到氣憤。在活動結束之后,教師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學生表示自己在活動中對保護環境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原則落實到具體的行為中,并號召大家一同保護地球的自然生態環境。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元素需要經歷一定的時間,教師要循序漸進地融合二者,讓學生形成感悟,將更多的部分留給學生探知,而教師作為引導者為學生提供方向和方法,這種德育滲透的方式更容易被學生所接收,從而助力學生成為現代教育中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曹豐勛.論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西部素質教育,2017,3(2):42.
[2]高曉梅.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才智,2013(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