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梅
摘 要:結合學習動機的理論,以戶外探索性游戲“保齡球”課程為例,從探尋其價值、審思現狀、解析學習動機的多維視角、“生長式”游戲的深度學習建構等幾方面,挖掘戶外“保齡球”課程中幼兒自主學習的“動機”,提升幼兒的“學力”。
關鍵詞:內在動機;“生長式”課程;深度學習策略
馬斯洛的動機理論提出:一是需要(need),體現“人”本身的學習特質;另一個是刺激(stimulation)。
一、審思:“生長式”課程深度學習的現狀
存在形式重于意義、虛假繁榮、短效重于長效、速戰速決等現象。
二、解析:學習動機的多維視角
從心理視角來說,促進游戲深度學習的品質態度,可激發游戲深度學習的生長。從養成視角來說,可提升思考問題的條理性與思考問題的質和量。
三、喚醒:探索性游戲“生長式”課程深度學習的建構
喚醒幼兒對游戲的內在動機,使游戲不斷更進,幼兒的知識結構不斷“生長”,深度建構知識。
(一)游戲曲線——勾勒游戲的“深”,激發點狀學習的“面”
戶外探索性“保齡球”游戲生長點主要開展方式是“捕捉—激活—推進”,最終形成深度學習。
(二)本位觀照——巧設任務的“量”,挖掘動態生長的“點”
任務一:“源”——微問題動態生長
如《思考1:一架木板》問題:如何讓球跑得更快?《思考2:二架長板》問題:球總是跑偏怎么辦?《思考3:單塊木板VS雙塊木板》問題:如何讓瓶子倒得更多?
任務二:“根”——微資源動態呈現
在“保齡球”游戲中隨著問題出現,材料不斷更換,激發了幼兒探索動機,挖掘幼兒的“學力”。
如:“保齡球”游戲的材料探索:
第一次:輪胎、油瓶、皮球。生成“洗澡、買球、保齡球”游戲。
第二次:礦泉水瓶、積木、PVC管子。探索哪一種材料能讓球不跑偏。
第三次:積木、椅子、地毯、口袋。探索哪一種材料能讓球跑得更快。
第四次:體操墊、光滑木板、泡沫墊。探索哪一種材料更適合球跑。
第五次:長積木、木質梯子。探索讓球跑得更快的方法。
任務三:“本”——微設計動態嬗變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下簡稱《指南》)指出:“能用簡單的記錄表、統計圖等表示簡單的數量關系。
如“保齡球”游戲自主設計過程:
第一次:設計小組和個人標記。區別小組和個人標記。
第二次:設計“保齡球”擺放方法圖示。驗證最合適的擺放方法。
第三次:記錄得分情況。學習點數對應。
第四次:設計裁判員標記。了解一般標記的內容。
(三)現場對話——直觀幼兒的“學”,彰顯深度學習的“程”
華愛華說:“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它伴隨幼兒的成長,可以說,沒有游戲就沒有發展。”
1.環境寬松:喚醒動機“順”由內見外
通過創設寬松的環境,教師“順”幼兒的發展,激活幼兒內在動機,使幼兒的“學力”由內見外。
案例1:一架木板
架成一個滑坡,球從上面滾下來。昊昊說:“球不跑了。”凡凡說:“墊高一點。”然后瀟瀟用雙手將兩塊木板往上提高。凡凡還說:“我在后面推著。”航航雙手拋球,球一直往下滾,現在球跑得真快。
分析:如何讓球跑得更快,設置滑坡,已經成功一步;其次將木板架高,從這里不難看出,孩子們在過程中通過操作發現、解決問題。這一系列過程就是自我探索、自我學習、自我成長的過程。
2.找準契機:適時介入“助”化解難點
隨著“保齡球”游戲的進程,關注幼兒在游戲中表現出來的態度、行為及幼兒對問題的關注度,找準契機,適時介入,“助”幼兒一把,讓“學力”繼續生長,不斷生根發芽。
案例2:二架長板
凡凡:“木板滑滑梯太矮了,球還是跑不快。”
凡凡:“我們弄一個大的滑滑梯,就像這個。”
教師建議:“要不我們去玩具柜那里找找吧!”
凡凡:“就這個。”“還要一個梯子架起來。”
問題:“球總是跑偏怎么辦?”
分析:在此過程中,身邊的木質滑滑梯給了孩子靈感,凡凡立即說應該弄一個大大的滑滑梯,球跑得就更快了。當周圍沒有此材料時,教師的及時建議幫助孩子化解難點,運用已有經驗立即發現最合適的材料——長木板和人字梯。
3.退后緘默:形成良性競“爭”猜想驗證
案例3:單塊木板VS雙塊木板
辯題:一塊木板好還是兩塊木塊好?
辯方1:一塊木板好
辯方2:兩塊木板好
驗證:第一次兩組同時開始,一塊木板的小朋友還沒有準備好,兩塊木板的小朋友球已經安全滾下來。
第二次兩組同時開始,一塊木板的小朋友剛脫手,兩塊木板的小朋友球已經滾到下面了。
結果:兩塊木板更合適。
分析:根據《指南》分析,支持和鼓勵幼兒大膽聯想、猜測問題的答案,并設法驗證。所以出現問題爭論時,鼓勵孩子設法通知自己的方法驗證和比較發現事物背后存在的價值。
“生長式”游戲的深度學習建構,通過“動機”的引領,重在“以幼兒為本”的理念真正落實。“保齡球”游戲的探索并未結束,幼兒自主學習的動機正在“生長”,這種動機可能在任何一個游戲中都有可能生發,但是一線教師除了需要觀察、追隨興趣之外更需要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的“學力”。本次只是針對戶外探索性游戲“保齡球”提出“生長式”課程深度建構策略,其實重要的是喚醒幼兒內在動機,希望通過多種途徑“助”幼兒獲取經驗,讓幼兒成為有高“學力”的人,也讓“生長式”課程更加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