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斷發展的市場經濟,讓各行各業均有很多的機會的出現,由此也讓大學生面對的選擇不斷增多。為了讓當代大學生將正確的價值觀念與道德觀念樹立起來,高校就必須緊密的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進而提供更多心理與思想上的幫助給大學生。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階段的學生正從青年期轉變到成年期,他們還沒有成熟的心理,缺乏較強的自我調節與自我控制能力,而他們的思想認識、心理活動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均發生了很大變化,其思想認識深受心理壓力、心理需求、心理問題等多方面的沖擊[1]。所以,在高校學生工作過程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展開深入探究,同時有效結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將極大的有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以及成人成才。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密切聯系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關,良好的政治素養和思想品質可以給予大學生引導,使其心理健康成長始終保持良好的狀態。而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況是形成良好政治信念與思想品質的重要前提。只有在心理狀態健康的情況下,方可順利開展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相輔相成。由于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所以大部分大學生均存在巨大的心理波動,進而極易出現諸多心理問題,如自卑、孤僻、人際交往掌握等,而這部分問題卻剛好可以從思政教育方面將解決問題的途徑找到。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輔相成,可以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良好發展。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
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利用大力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加深學生對相關心理知識的了解,給予學生引導,讓其密切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2]。借助整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得到加強,將其心理調適能力增強,從而保持平常的心態面對社會以及今后的各種問題。而理想信念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在教育中有利于更好地開展愛國教育,借助教育給予學生幫助,使其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樹立起來,促進其思想政治素養有效提升。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致的目標,即均是提高人的素養,將更多社會真正所需人才培養出來,為企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路徑
(一)增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
當前,在諸多人看來,心理健康教育較為特殊,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聯系并不大,甚至部分學生思想認識和心理問題是一個意思,兩者可以相互替換,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已經開設,那么就無需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當前,很多大學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這些和人類的思想價值觀念息息相關,對此,就需要加深對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在思想上保持統一,明確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與目標,將兩者密切結合在一起。
(二)建造融合性教學環境
當代大學生已擁有獨立的思維與廣闊的信息面,而學校、家庭以及日常生活則是大學生獲得教育的主要途徑[3]。在開展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時,高校可結合三方面來進行。學校方面,學生大多數時間均在學校度過,因而可借助長期培訓基礎知識讓學生認識教育理念,完成學校的育人功能,讓學生享受到良好的教學環境與氛圍,對教育的了解更深。而在家庭教育方面,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家庭發揮著重要作用,家族的傳統觀念與父母行為習慣均會影響學生,利用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使之同步于家庭理念,讓學生享受到延續性教育。社會教育則應充分聯系起社會整體趨勢,創設相應的教學環境,讓大學生在校便可對社會信息予以感受,為大學生進入社會打下基礎。通過融合學校方面、家庭方面和社會方面,從而將綜合性教育環境提供給大學生。
(三)進一步豐富教育內容,提升教學實效性
第一,如今的社會體系呈現出多元化趨勢,而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正遭受著不同類型的外來文化的影響。而大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人生的主要轉折時期,由于其還沒有成熟的辨別能力,極易受不良文化的影響而有錯誤的心理和思想狀態形成。為此,教育者應通過正確的態度對學生進行引導,使之在面對各種文化信息時,能夠主動選擇對自身成長有利的內容,進而具備更加成熟的思想觀念。第二,情理交融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時必須要滿足的條件。高校教育者應盡量將自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拉近,在和其溝通時選擇其比較喜歡的方式。同時在交流過程中還需將思政教育體系中所蘊含的人文關懷給展示出來,盡量把其自卑感減少。比如,高校可從經濟上補助家庭條件比較貧困的學生,通過發放獎學金的方式幫助其從經濟困境中走出。再如,教育者可利用建立健康檔案的方式經常和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圍繞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中的心理和思想狀態變化展開交流,進而打造出輕松愉快且和諧自由的成長環境給學生。
(四)構建資源平臺,拓寬教育新陣地
加快構建完善的校園網絡,對包括“理論學習”、“網上社團”、“時事政策”等在內的各種思政網站予以積極搭建。借助這部分網站對其輿論引導力與輔導功能做進一步加強,掌握學生的各種心理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對其予以解決。同時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優勢,通過網絡力量達到大范圍宣傳普及效果,利用其巨大的感染力使學生將正確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和科學觀)形成[4]。同時,教學上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師生之間的交流非常少,很多時候均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即學生聽,教師講,由此一來就大大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使之處于僵化狀態,同教師交流得非常少,教師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是新媒體環境下的教學的一大特點,如此教學理念與新課改的理念十分契合。學生利用自主性學習讓自身的思維和興趣得到充分激發,且也鍛煉創新能力。因而要求教師不斷擴大教學范圍和交流圈,從課堂走出更能夠幫助學生展開交流并把新問題找出。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團隊或班級的活動展開心理健康教育,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進而給予學生引導,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態,比如,借助多種活動形式,如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健康知識競賽、心理健康校園廣播等,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校園氛圍,最大化發揮出心理的積極暗示作用,使學生可以置身于這種氛圍中在最短的時間內調節自己的心理,健康成長。借助提供資源保障以及構建科學的工作機制,創建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平臺,并不斷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
(五)優化教師隊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心理健康教育這項工作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加強教師心理學專業技能[5]。高校應重視對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意識的培養,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建設上作進一步加強。作為高校學生工作的一線人員,思政輔導員除了對心理學基礎知識了如指掌外,還必須把心理咨詢技能掌握,如此方可把學生的思想、心理動態更好地把握,第一時間將學生存在的心理困惑與障礙發現,并提供相應的幫助。學校可經常開展各種互動,如心理學講座、培訓會等,針對教育工作者(教師、輔導員等)培訓心理學專業知識,以對教師、輔導員的心理咨詢技能予以強化,促進其專業素質的提高,從而順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綜所上述,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對其今后的發展至關重要,而這也是新時期需引起重視的一項內容,為此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不斷挖掘,積極探尋結合點,逐漸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對學生內在潛能的激發引起重視,給予學生鼓勵,讓其不斷展開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使其以思想政治為基礎,不斷改善自己的心理素質,如此可以對所學知識進行更加正確的引用,在具備良好思想和良好心理的基礎上將個人潛能發揮出來,以應有的力量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家玲.以心理健康教育促進思想政治教育[J].高教學刊 ,2015(4):79-80.
[2] 駱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性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3] 韓珍嬌,鄒萍.淺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26(12):10-11.
[4] 向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基于協同視域[J].學理論(下),2016(7):248-249.
[5] 金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導元素的攝入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6(10):82-83.
作者簡介:袁夢(1990.11- ), 女,漢族,河南安陽人,碩士研究生, 助教,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