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高校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不斷培養,這種培養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發展的豐富、對我們中華民族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基本傳承和發展,更是為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能更快完成以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動力支持。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應該被植入到民族高校大學生心中,打造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是目前我國發展和現實的必然選擇。新時代發展過程中想要加強高校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一定要培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礎,鞏固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培育的根本。校園文化建設是目前最基本的培養路徑,在建立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培育的良好氛圍的過程中應該重點對實踐教學進行重視,建造學生互動溝通的基本平臺。文章對民族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路徑進行探究。
關鍵詞:民族高校;大學生;民族共同體;培養路徑
中華民族共同體對祖國統一的和諧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本身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處理好民族關系對國家的穩定、社會的長久治安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統一的判斷思維和維護國家統一意識是目前讓大學生成為未來社會發展中堅力量的重要舉措。民族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應該得到充分的重視,在發現問題后一定要及時解決問題,在提出可行培養路徑的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大學生各方面的特點。
一、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的基本內容
民族共同體意識目前指的是共同地域人民擁有的是一種共同民族的心理體系,統一判斷思維和維護國家統一意識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際包含共同地域意識、文化意識、社會經濟意識以及語言意識等多個層次。
第一個就是共同地域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共同的地域意識是最基本的基礎。共同地域意識是物理上區別于其他國家最根本的特征,在共同區域內才能形成共同區域的基本意識,這樣才能衍生出統一國家的不同民族語言和文字。如果沒有這樣的共同區域意識,相互之間不可能讓民族高校大學生實現對國家統一的基本認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是目前所有人對中國這片土地具有共同的認知,才能讓這樣的意識發展這么多年。領土完整意識和中華民族共同地域意識的重要性是一體的,高校大學生想要具備這樣的意識首先應該對共同區域的文字和語言進行了解。
第二個就是共同文化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共同文化是形成的內在根源,相比共同地域意識,共同文化意識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國家民族特征。各民族之間相互融合才能形成共同文化意識,無論是單體個人處在何方,在文化上都應該具有共同的文化意識。屬于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就要具備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認同目前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共同文化意識是民族高校大學生應該具備的文化根源意識。
第三就是共同社會經濟意識。中華民族共同意識中共同的社會經濟意識是最基本的外在物質條件,馬克思主義對民族發展的研究過程中已經闡述很多經濟因素對各民族之間聯系的最基本的重要性,在各民族進行交流發展的過程中主要依靠共同社會經濟意識推動認同感。
第四就是共同語言意識,中華民族共同意識中共同語言意識是最外在的表現,目前想要進一步對地域進行文化認同首先應該加強共同語言意識,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努力培育愛黨愛國事業最基本的需要。
二、培育民族高校大學生中國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要意義
第一個最重要的意義就是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民族高校大學生作為代表各個民族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各個民族所在地區的基本人才資源也是未來發展所依托的主要力量。培養民族高校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強化各民族未來中堅力量對中國的共同區域、文化等意識。增加對中華民族的基本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抵御外來國家文化的基本滲透,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可以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第二個就是為實現社會長久治安和民族團結提供最重要的幫助。近些年我國的經濟正在飛速發展,國際地位的急速提升也讓很多國家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成果和地位勢力有覬覦,也會更加頻繁的對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分裂思想傳播以及民族矛盾的挑唆。進行惡劣的社會暴力事件也不是沒有可能,這種行為對我國其他民族地區的團結穩定有非常不利的影響。民族的團結如果受到影響,民族高校大學生也會受到非常不好的影響。培養民族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不光可以讓當地大學生意識到外部勢力挑唆,對我國產生惡劣的結果,這樣也能意識到自身對社會成為未來中堅力量的責任。積極為社會安定民族團結做出應有貢獻,才能對未來社會價值觀意識形態的變化基礎有更好的了解,對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非常有意義。
第三個就是培養社會主義社會接班人與建設者的要求。我國近些年民族聚集的一些地區一直受到國外勢力的襲擾,不僅體現在一些惡劣社會性事件中,更多難以在一定時間解決的就是惡性思想傳播。這些問題從長遠來看造成更多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基本是基于這樣形勢下才能讓長遠意義更加突出。有效避免惡性思想對大學生的思想侵害,可以讓大學生的思想責任意識以及理想信念更加穩定,對社會主義接班人與建設者方向的發展也有很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民族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的基本現狀
目前民族高校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的途徑還存在很多誤解,想要推動各民族學生交流交往的具體措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機制應該盡早建立。相關的思想爭論課程也應該對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
第一個問題就是民族高校開展的各民族學生交流工作不足。目前高校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的基礎工作存在很多不足,基本的各民族之間的學生交流還沒有完全實現,培育工作的基礎沒有達到。實際的互動性交流可以讓各民族學生之間了解彼此的生活習慣以及文化習俗,很多民族高校并沒有將這樣的交流項目作為主體培育工作項目,沒有一些可供各民族學生有效交流的平臺。這種機制建立需要不斷發展和成熟,這樣才能讓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培養的更加順利。
第二個問題就是民族高校開展的培育機制不夠成熟。高校在對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培養的過程中存在周期性的問題。短期機制來說,很多合班管理制度方面大部分高校都已經進行,但是總體范圍比較有限,對各個民族之間的交流不太有利。而且類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小組這樣的團隊也比較形式化,實際成立的小組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擴大這樣的管理機制才能讓各個民族學生更好的相互學民族文化活動,實行民漢混合編隊制度可以讓各個環節都充滿和諧的民族歡喜和民族團結的基本要素。
第三個不足就是思想政論課起不到應有的基本作用。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來說是一種主渠道。特別是很多民族高校都開設《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但是效果不顯著,而且針對性不是很強。民族高校應該及時采取優化意識,這種意識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內容,從本身的辦學實際出發,一方面,應該盡快盡力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課程體系,另一方面著手提高課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的針對性。再有,有些學校采取一些選修課的方式很難讓學生達到預期效果。就授課內容來講涉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的內容也比較多,對不能熟練掌握漢語的少數民族學生來說教育內容影響是有限的,對于此在教學模式的選擇上也應該考慮周全。
四、結語
民族高校大學生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變教學形式,對目前的現狀進行準確科學的分析。這樣才能讓民族高校的大學生領略到最基本的民族團結知識,才能在不斷進行培育的過程中讓高校大學生成為維護社會穩定團結的基礎人才。優化措施對高校思想政論課的作用比較強,學生想要意識到社會發展過程中各方面的內容,通過這樣的渠道最安全、最全面。教師也應該對學生進行科學化的教學,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袁唯人,曾雅清.少數民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路徑研究[J].智庫時代,2018,149(33):133.
[2] 樸芙萱.民族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路徑新[J].才智,2018(22):190-191.
[3] 劉春呈.新時代加強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研究[J].文山學院學報,2018,31(05):95-100.
[4] 雷雪芹,王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路徑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8,36,196(02):28-32.
作者簡介:王紅梅(1971.08- ),女,蒙古族,遼寧阜新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