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婷 曹蕾 張帆
摘 要:2017年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這是繼2016年8月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發表健康中國講話重要內容后重視人民健康的又一舉措。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始終圍繞著健康中國、健康人民這一目標進行全方位多舉措的改革。健康中國戰略的提出,將健康賦予了一定的社會功能,同時對醫務工作者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嚴的標準,作為培養醫務工作者的專門性醫科院校,工作者任重道遠。因此,在學生入學之初,便注意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注重醫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努力為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提供保障。
關鍵詞:醫學生;職業精神;思考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該計劃旨在培養具有醫德、醫術以及醫者仁心的醫學人才,為2030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保駕護航。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體現了國家對醫療衛生工作的重視。身為一名醫學院校的學生,必須有扎實的醫術、并提升醫德,做有溫度的醫學生。然而,現實生活的醫療環境、醫患關系時刻對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加強醫學生的職業精神教育,更好的服務于就醫者,也讓我們對醫學教育工作提出了思考。
一、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自1999年起,高校響應國家政策擴大招生規模,高等醫學院校的招生也隨著這場擴招而不斷的人數增多、規模擴大,醫學生的數量越來越多,這也對醫學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戰,辦學層次的提高、辦學質量的提升等。在擴招至今的二十年里,我們看到了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同時一些新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就醫學生而言,醫學生的人文精神淡薄、醫學生的職業精神缺失,導致了當前的醫患關系緊張等等。如何來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來提升醫學生的職業精神、人文精神,培養有溫度的醫學生成為當前醫學院校人才培養方面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的醫學生教育模式區別于西方國家,在高考結束之后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分值來直接選擇醫科類院校;而在一些發達國家是首先需要經過一些本科階段的素養提升,然后再考取醫科類院校。除了“入門門檻”不同外,在畢業后從事醫生行業的整個培養階段也存在差異,中國的醫學生可以在本科畢業后直接考取執業醫師資格證來從事醫生行業,而國外有嚴格的培養考核制度。相比較而言,我國的醫學生教育有些速成的味道,重結果輕培養,因此我國的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更有必要。
二、醫學院校學生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意識淡薄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要利用好課堂教學這一中心環節,將課堂教學與平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機結合,使他們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最終達到全過程、全方位、全員育人的效果。國家在意識形態方面逐漸加大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
醫學院校的現實狀況是醫學生課業繁重,學生們認為重要的專業課一般認真聽講,提升學生修養的醫學生人文概論課、思修課課程選擇曠課、上課走神兒等。針對醫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需求”,需要在每堂課加深學生的課程思政意識,專業課、通識類課程都要添加課程思政的教育意識,以此來填補空缺。
(二)醫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欠缺
職業生涯規劃是對職業生涯乃至整個人生進行的持續的系統的計劃的過程。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應該有規劃、按照自己的目標去努力奮進。職業生涯規劃是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能力等進行的全方位的自我認知,職業生涯規劃貫穿于人的一生。
以河北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為例,本科學制五年,在校進行基礎學習三年,在醫院進行臨床實踐兩年。根據學校的課程安排,每學年有四次職業生涯規劃與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總共課程20次,而這些遠遠不能滿足同學們對職業生涯的訴求。在校的前三年屬于時間比較寬松的時候,但是剛剛步入大學,更多的學生選擇了享受大學,沒有過多的思考,也沒有明確的目標。后兩年時間緊張、加之考研和醫院科室任務重,想去規劃卻沒有時間沒有著手點,就此渾渾噩噩,做了一位隨大流的醫學生。
(三)職業精神教育缺乏吸引力
何為職業精神?簡單來說就是某行業所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大家都認可的規章制度。職業精神教有是在某特定群體中展開的樹立職業理想、端正職業態度、明確職業目標、提高職業技能的一種培訓。醫學生的職業精神教育,就是從醫德、醫術、醫風等方面對醫學生進行職業生涯的規范化培養。
先天不足、后天失養成為了現階段醫學生職業精神的現狀。當前的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注重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而職業精神教育不僅要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還要增加人文精神的培育。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養一個有情懷的、健全的人,而后才是安身立命的技能。各行各業的人文精神欠缺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如何在職業精神教育中加入人文精神的培養,讓職業精神教育變得有吸引力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職業精神教育的評價體系不完善
一套完整、規范的教育不能缺少評價體系,職業精神教育的落實還需要過硬的考核機制,如何能夠科學有效的評價職業精神教育,也是當前的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的不足之處。長期以來,對于醫學生的教育我們更多的重視專業課課程體系的設置,而對于素養提升的職業精神教育方面卻不那么重視。如醫學生的公共類課程,醫學人文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概課等意識形態類課程的考核方式相對于專業課會比較簡單、也比較隨意,主要是通過卷面成績來判定,很少結合學生的專業態度、實踐理想等,這與職業精神教育知行合一的目標相差甚遠。
三、從“醫者仁心”的角度來詮釋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
醫德是調整醫務人員與病人、醫務人員與患者家屬、醫務人員之間以及醫務人員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它是一種職業道德,是一般社會道德在醫療衛生領域中的特殊表現。現在的醫療衛生行業是社會性的事業,有很強的社會功能,因此這就要求每一位醫務工作者都有嚴格的工作標準,有能夠區分善惡美丑的能力,需要靠自身力量來自覺地遵守某種行為規范,是培養醫學人才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醫學生的職業精神首先要求有醫術。醫術,指醫務人員對病人的醫治方法,醫療技術。亦可以說是一種法術,一種能夠讓人擺脫病魔的法術。一般來講,醫術是有一定的衡量準則與評判標準的,這項技術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快速提升的,不管是知識儲備還是實踐能力上都可以在后天的學習中獲取。醫術是醫德的基礎,只有具備了醫術才能談醫德,醫術是培養醫學人才的基石。
醫風是指醫療行業的風氣,是醫務人員的思想觀念、文化知識和職業素質的綜合表現,是特定職業道德意識、道德關系、道德行為的具體表現。醫療衛生行業具有社會功能后,對醫生、醫護人員的要求也在提高,如果說醫德是醫生個人可控的因素,那么醫風是整個行業的背景環境。個體與整體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只有每位醫生加強醫德教育,整個醫療體系才會有正向風氣。
醫德、醫術、醫風都是醫學生必不可少的職業素養,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缺失的問題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對癥下藥,改善當前的醫患環境,為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劉瑞婷,趙文星,石曉峰,張慧英.在臨床醫學專業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途徑探討——以菏澤醫學專科學校為例[J].科教導刊,2019(07中):58-59.
[2] 張文龍,高恩澤.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視域下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8(11):7-8.
[3] 唐華,王甦平,周棟,吳韜.令人憂慮的問題——對一次醫學生職業精神認同調研的反思[J].醫學與哲學,2018(08):51—54.
[4]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S].
[5]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M].人民出版社,2010.
[6] 曾亞平,師樹田,聶紹平.淺談醫學生志愿精神與職業精神及其培養機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08):21-22.
[7] 秦嶺,周詣,石曉蘭.醫學生職業精神研究進展[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8(07):23-24.
[8] 李晗琦,龍崢奇.高職醫衛類專業學生職業精神教育缺失原因及其對策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09):148-151.
基金項目:文章為2019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嚴謹或自由”——透過工匠精神對當代醫學生教育提升路徑研究》,青年課題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040401024。
作者簡介:宋婷婷(1988.10- )女,河北衡水人,碩士,講師,河北醫科大學輔導員,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醫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