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儀宏 李文婧
摘 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良好的教學效果能夠促進學生對學習材料和生活的理解,能夠培養學生身心健康和情感世界。對于學生來講,語文能使他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對于學生的進一步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本文基于農村中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展開論述。
關鍵詞:農村中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有效途徑
引言
新時代背景下,農村語文教師想要擺脫目前的實際困境,達到國家的教育要求,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既要將新的教學理念應用到教學中去,又要注意結合實際教學條件選擇合適的方法,并加以合理的應用,這樣才能解決農村語文教學的困境,讓我國的教育事業更上一層樓。
1解放教師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在傳統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多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一味注重向學生講授相關知識,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灌輸式”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關注學生是否對教師的教學內容感興趣,也沒有關注學生是否已經理解了相關知識內容,久而久之,會使學生逐漸喪失對語文的學習興趣,甚至有的學生會產生逆反心理,生成厭學情緒,最終在課堂教學中形成教師盲目講解,學生充耳不聞的現象。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創新思維得不到培養。因此,教師應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在學生核心素養視角下,努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轉變自身的定位,將自己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這樣的教學模式才符合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來對問題進行思考。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不要過于關注學生思維的對錯,要從多個角度入手進行評價。對學生的評價要以鼓勵為主,通過對學生的鼓勵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進而使學生更加勇于用批判性思維來思考問題,達到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目的。教師要增加與學生的交流,在教學過程中,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要鼓勵學生對權威作出質疑,針對相關問題要有自己的態度和觀點。積極引導學生通過批判性思維進行學習,使學生能夠主動發現問題,并通過自己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最終達到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目的。
2優化自主學習環境
為了實現語文核心素養下的學生自主學習,首先要保證學生具有這種學習的環境,以平等、民主、安全、愉悅的自主學習環境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語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能夠根據教材及教學需要,結合現有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優化自主學習的環境。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打破常規思維,突破其思維的局限性,以激發其思維活力。教師要為學生徹底掃清語文學習過程中的障礙,幫助學生加強語文知識儲備,為學生自主學習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學起于思”,思考對于學生高中語文自主學習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作為語文教學的引導者,教師需要逐步強化對學生思維的引導,以開拓學生的思維,搭建其思維平臺。語文的學習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而在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讓學生能夠通過合作探究,逐步強化其思維能力。
3教師要注重自我教育,深化學習,提高自身素養
教師的自身素質包括多種形式,職業精神、自身修養、學習觀念等,這些素質對于教師來說缺一不可,在現階段,很多中學語文教師雖然有了從業的資格,但是在自身素質的修養上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在當下,中學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和學習風格會深刻地影響教學風格和效果,因此教師要注重自我教育,深化學科學習,提高自身素養。首先,職業精神是教師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就如司馬光所言“經師易遇,人師難遇”,教師不僅要具備專業的知識,還要具有高尚的品質。這樣才能為“人師”,才可以塑造學生優秀的人格,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終身受益,這也是教師自我完善的過程。其次,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修養。“春蠶”“紅燭”“春雨”等都是對教師的贊美,寄寓了人們對教師的敬愛。所以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斷提升自身的修養,以身作則,方能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教師要有耐心、愛心、細心和責任心,才能誨人不倦,滋潤學生的心田。最后,教師要有終身學習的理念,“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教師在互聯網知識迅猛發展的時代,只有不斷獲取新知識,拓展新思路,才能與時俱進。“學知不足,業精于勤”,教師要做好“傳道授業解惑”的本職工作,就要不斷地學習知識,提高專業技能。
4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課程,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生活,因此,生活實踐是檢驗語文能力的最好平臺。借助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提高他們的語文實踐能力。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可以組織學生表演課本劇、舉辦班級詩歌朗誦會、詩歌創作大賽等活動;可以讓學生寫廣播稿、倡議書、書信、簡單的研究報告等應用文;還可以讓學生為家鄉的景點設計廣告語、寫名勝古跡的導游詞等。這些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結束語
語文課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的教學內容是最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它對于學生的語言表達和寫作等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近些年來,農村與城市的教學水平差距日益增大,這對于教育公平提出了挑戰,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師的原因,也有學生的原因,還有地域發展和農村家庭的原因。這些發展的不均衡是無法在短期內解決的,因此農村語文教師如何通過自身的努力盡可能縮小教學差距成為了農村語文教師的首要課題,但是具體的應對措施實施很多的老師對此都很困惑。這些困惑的答案的追尋之路還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李小虎.均衡化背景下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路徑研究[J].名師在線,2019(36):39-40.
[2]楊曉榮.淺議語文綜合性學習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作用[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年教學研究與教學寫作創新論壇成果集匯編(一).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749-751.
[3]張創先.立足本土資源,探索提高農村初中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J].華夏教師,2017(1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