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嬌
摘 要:基于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之下,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期間一定要將目光放在傳統文化的教育上面,并在此基礎上把傳統文化滲透其中,顯然這對于推動高校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鑒于此,本文從我國優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現實價值、互聯網+時代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徑這幾個方面進行探討,旨在全面提升高校教學質量。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優秀傳統文化;高校思政教育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不管是針對移動互聯還是大數據來說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進步,互聯網開始向各個行業快速蔓延開來。基于這種背景之下,對當前各大高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要對以往的教學方式加以革新,在高度重視人才職業性的基礎上,將更多的目光放在人文素質教育的上面,把傳統文化和人文道德教育當作相應的載體。鑒于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論述,僅供參考。
1 我國優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現實價值
第一,優秀文化滲透思政教育中不斷吸收傳統文化里面有價值的資源,會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以及行為方式產生一定的影響,促使其樹立起與之相匹配的價值理念,有益于強化他們的責任意識。第二,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石,同時也是強化學生對于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文化認同感。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國有著優秀的歷史文化,從古代開始就涌出了各種各樣的民族英雄,像“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均已演變成愛國精神的真實寫照,而這些民族英雄就傳統文化滲透現代大學生中進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三,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與之相匹配的美德內容,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感恩之情,“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節約理念……這些均可以令所有中國人產生深深的敬佩之情,顯然這對于當代大學生傳統習慣以及道德品質的構建大有裨益。
2 互聯網+時代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徑
2.1 將學生當作主體,主動開展學生黨建活動進宿舍
高校在開展思政工作的時候,應當將學生當作主要對象,并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動搖,繼而確保學生黨建工作的順利進行。為什么要開展黨建活動進宿舍呢?究其原因主要和以下兩點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第一,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促使他們全神貫注的參與其中,以此來提高自身主人翁的意識;第二,學生黨建建設更加透明化,樓幢里面的黨建辦公室,為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頻率以及處理問題提供了應有的便利。第三,構建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在充分借鑒“家庭”責任制的基礎上衍生出與之相匹配的“家庭文化”,將所有寢室文化特征在黨建活動中得以充分展示出來,并在此基礎上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五星文明寢室創建活動,令他們主動擔負起清掃寢室的重任,并在此基礎上對寢室做好相應的評分工作,將其最終分數滲透到考核當中;定期或者是不定期開展優秀寢室評比、寢室文化節等各種互動,以此來強化他們的創新意識。
2.2 構建與之相匹配的網絡學習平臺
基于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之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單單要將要目光放在傳統課堂教學的上面,還要對網絡課堂教學予以高度重視。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其存在著傳統課堂教學不能相提并論的優點。作為一名思政教師,所制作出來的網站應當涵蓋傳統文化特征,同時還要采取有效措施促使網絡技術有機的和現代數字結合起來,這樣做可以在無形當中充分激發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學習的欲望,令其獨特魅力能夠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由此可見,應當構建與優化大學校園的網絡,令其演變成弘揚我國優秀文化的關鍵教育平臺。
2.3 將基地當作支撐,在傳承當中踐行思政教育工作
首先,借助于社科聯平臺,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像保護環境活動、文化特色社團活動等,積極主動的加入到文化建設當中。其次,采取有效措施令社團優勢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在指定的時間內建設相關調研隊伍,并在此基礎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加大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的力度。最后,將高校大學生項目申報當作載體,科學引導學生申報項目需要依據地方文化特色熟知傳統文化,以便可以令傳播方式更為直觀。
2.4 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融為一體,增強思政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針對第一課堂來說,教師應當在充分結合課堂性質的基礎上,加大對學生思政教育開展的力度。與此同時,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并且還要結合經典欄目、校園文化開展第二課堂的傳統文化教育工作,這里將某高校的第二課堂開設當作主要論述對象。該高校成立的第二課堂主要包含以下活動:一是經典誦讀;二是高雅藝術進校園;三是陶屋書社等。開展這些活動的終極目標是為了促使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處于互相滲透的狀態,令全體學生都能在實際學習當中深刻意識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以此來強化思政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其中,“經典誦讀”這一活動令該校演變成相應的試點學校,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弘揚與傳承我國傳統文化,領全體學生都能得到良好的熏陶。不只是這樣,還通過開展“陶屋書社”活動培養出多才多藝的學生,并在指定的時間內帶領學生參加各種各樣的比賽活動。而針對“高雅藝術進校園”來說,其可以在無形當中令學生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主動參加各種宣講活動以及知識講座,目的是令學生可以對我國傳統文化知識做到了如指掌。顯而易見的是,正是這些第二課堂的展開,妥善處理了第一課堂存在的弊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對學生日后學習大有裨益,同時也有效強化了傳統文化對于思政教育的影響力。
3 結語
本文從以上幾個方面圍繞著互聯網+時代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徑展開論述,筆者結合自身經驗提出相關見解,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徐麗珍.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管理觀察,2019,(25):125-126.
[2]趙棟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路徑分析 ——以貴州大學為例[J].教育文化論壇,2019,11(6):94-98.
[3]楊青.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探索--以揚州市為例[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9,23(4):62-65.
[4]李嘉琦.新媒體時代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探究[J].科教文匯,2019,(24):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