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海明 郭大路 鄭明偉 王妮娜
摘 要:職業生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必然要求,針對目前職業生涯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現狀,分析了職業生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兩者之間融合的必要性、重要意義以及兩者之間的教育相關一致性,提出了兩者之間有效銜接融合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職業生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基金項目:濰坊職業學院2018年度教學改革(課程思政專項)研究項目“高職院校職業生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濰職院教[2018]37號)、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高職院校智能制造類專業高素質“智能+工匠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YC2019066)研究成果
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職業教育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開展“課程思政”改革,符合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全過程,有利于進一步促進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理想信念的形成。
1 當前高職院校職業生涯教育面臨的現狀
1)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誤區。學生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直接教育對象和主體,他們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主觀認識是否全面、科學,直接決定了后期參與的動機、積極性以及有效率。從當前的高職院校大學生來看,目前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誤區。(1)就業前景確定論。針對高職院校而言,主要培養高技術職業技能技術人才。對于一分部高職學生來說,就讀高職院校畢業后就是到相關企業從事技能技術的一線崗位,無非是企業的優劣而已,即把職業生涯教育規劃等同于后期的就業指導。部分高職學生基于這樣的認識,曲解了職業生涯教育規劃的意義,最終導致在開展職業生涯教育規劃活動時自身動機過于功利性,從而無法達到相應的效果。根據美國學者舒伯提出的理論,大學生還處在職業生涯規劃的探索期(15-24歲):個人在學校生活與閑暇活動中研究自我并進行職業上的探索[2]。(2)職業生涯規劃無用論。針對目前的就業形式,學生對就業指導越來越重視,也希望盡快學到相關的可操作的技能,盡快用到求職中去,反觀從大一開設的職業生涯教育規劃課,部分同學認為理論講得多、實際做得少,不適合當前的就業形勢,尤其是高職院校定向班級的學生持此看法的居多。從以上觀點看出高職學生對于職業生涯教育規劃認識不足,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就業指導之間的聯系割裂,其實兩者是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3)職業生涯教育過早論。一分部高職學生認為大一進行職業生涯教育規劃為時尚早,臨近畢業時再通過職業規劃確定一個就業目標就可以。這樣的認識割裂了職業規劃教育與學業規劃之間的聯系,使學業規劃與職業生涯規劃不能協調,達不到內在的統一。
2)學生對自身職業規劃意識淡薄、主觀能動性不足。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中,學生是全程參與者,指導教師主要起引導、建議作用。在教育的實施過程中,發現很多高職學生對職業生涯教育重視不足,缺乏自我認知,對未來就業規劃及行業發展情況也不甚了解,因為多數高職學生來自農村,還存在著自信息不足、安于現狀、從善如流等的問題。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甚至緊緊為了完成老師的作業,不主動去探求外部世界,總是被動地接受教育,效果表現不好。對于一部分高職學生,雖然主觀上參與職業生涯規劃,積極參加課外學術競賽活動,但僅僅是為了畢業簡歷更好看、佐證材料更厚實而參與,忽略了職業生涯規劃的全過程中的理論重要性,導致后期職業生涯規劃動力不足。
3)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不完善,指導效果有待提高。當前高職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缺乏有職業經驗和理論知識的專業教師,多數高職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一般都是參與就業指導工作的老師或者輔導員(班主任)兼職,這些老師身兼數職,工作壓力大,此外未經過專業系統的培訓,缺乏職業規劃指導經驗。
2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兩者融合的重要意義
針對目前高職院校大部分學生過分依賴學校對自身來發展方向進規劃,針對未來就業時缺乏讀對自身明確的認知,對于未來發展方向也比較迷茫。加之對于大多數處于農村的高職學生來說,家庭對于自身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基本處于空白。隨著當前經濟環境下就業環境與壓力、缺乏專業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的方法、自身素質與企業需求未能有效銜接,導致走出校園后,針對自己的就業和擇業產生了困惑,甚至出現不同程度的理念信念喪失、價值觀扭曲、團隊合作意識缺乏,甚者產生心理疾病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自身的職業發展及產生一定的社會不穩定性。
3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實施路徑
1)加強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建設。加大引進或培養既有職業經驗,又有扎實理論知識的專業教師隊伍,同時加強對輔導員(班主任)的專業職業規劃培訓,搭建以院系兩級輔導員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站,通過將職業生涯規劃與日常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相結合,開展日常學生管理、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咨詢、學生生涯評估。
2)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構建學生自我發展模式。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真正的教育是能激發學生不斷實現自我教育的教育”,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堅持學校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模式,在黨建團建引導下實現學生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充分發揮黨建團建的引領作用,利用學生黨建工作室、心理健康工作室、社團等場所創新教育形式。積極開展朋輩輔導及以老帶新,實現自我教育與同伴教育相結合。組織學院優秀大學生或學生黨員開展朋輩教育,充分發揮模范示范作用,以此激發、引導和帶動其他同學,提升職業能力。此外,組織更多的學生加入學生社團,通過制定自身的發展規劃融入到職業生涯教育實踐活動中。
3)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開展職業生涯教育全程化、全員化工作。針對目前高職院校大部分學生過分依賴學校對自身來發展方向規劃,針對未來就業時缺乏對自身明確的認知,對未來發展方向也比較迷茫。根據學生入學時間針對性開展生涯發展意識普及、自我認知和外部認知、職業決策、求職行動四大層級教育。
針對相應的層級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制定相應的主題活動教育組成相應主活動與輔助活動,并達到相應的預期目的,最終實現職業生涯教育全程化體系模式。以濰坊職業學院為例,在2018-2019學年通過開展以一個核心(圍繞國家戰略部署與地方經濟文化建設)、八大主題(理論宣講普及、紅色教育實踐、國情社情考察、依法治國宣講、教育關愛服務、美麗中國實踐、創新創業實踐、優秀校友尋訪)、三大專題(改革開放40周年、鄉村振興戰略、新舊動能轉換)等第二課堂活動。將思政教育作為理念貫穿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全過程,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思政教育的平臺,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理論的實踐效果,實現了兩者之間的有效銜接與融合。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1):31-34.
[2]竇雅琴.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職業時空,2015,11(11):86-88+91.
作者簡介
主持人:辛海明(1988-),男,山東臨朐人,講師,智能制造技術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教學改革、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