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達正 沈桂林


【摘要】 目的 分析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臨床效果。方法 28例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患者入院進行相應檢查及抗感染治療后, 均行全髖關節置換術, 比較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3個月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髖關節功能評分表(Harris)評分, 治療效果。結果 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3個月的VAS評分及Harris評分比較,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患者治療后1、3個月的VAS評分低于治療前, Harris評分高于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的VAS評分低于治療后1個月, Harris評分高于治療后1個月,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28例患者中, 優16例, 良6例, 中5例, 差1例, 治療優良率為96.43%。結論 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臨床效果顯著, 可緩解患者疼痛、提升髖關節功能恢復速度, 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 全髖關節置換術;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髖關節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1.031
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創傷性骨壞死疾病之一, 主要是由于創傷導致股骨頭血液循環受阻, 局部血液供應中斷所導致的疾病。老年人由于骨質疏松等原因極易發生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除此之外, 中青年也是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高發人群, 導致原因多由外部暴力所致, 如車禍、高空墜落等。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最顯著的臨床癥狀之一就是疼痛, 疼痛導致患者相關功能受限, 嚴重降低患肢關節功能, 導致跛行、關節僵硬等, 降低患者生活質量。臨床治療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以手術方式為主[1, 2], 包括閉合復位多枚螺紋釘固定術、全髖關節置換術、鉭棒治療等, 由于鉭棒治療效果不顯著, 因此, 臨床不推薦使用。本文探討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2019年1月到本院治療的28例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 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同意參加。28例患者中男21例, 女7例;年齡24~62歲, 平均年齡(44.27±6.78)歲;致傷原因:高空墜落3例、跌倒12例、交通事故13例。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①患者均符合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診斷標準;②患者具有髖部創傷史, 存在髖部疼痛、活動受限等臨床癥狀;③CT檢查顯示股骨頭骨皮質薄厚不均勻或有中斷現象;④核磁共振檢查顯示股骨頭地圖樣改變, 部分負重區有塌陷。
1. 2. 2 排除標準 ①合并有嚴重心肝腎功能性疾病;②合并有神經系統疾病;③手術不耐受者。
1. 3 方法
1. 3. 1 全髖關節置換術 入院后, 為患者進行CT等影像檢查, 根據臨床癥狀、身體素質等情況對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術前使用相應抗生素對患者預防感染。所有患者均行全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 具體步驟如下:①協助患者選取健側臥位, 常規消毒鋪巾, 建立靜脈通路, 行硬膜外麻醉。②手術入路選擇髖關節后側相應部位, 常規切口, 患側下肢內旋, 切除關節囊, 取出患肢股骨頭、股骨頸、大轉子, 拔出股骨頭, 切斷股骨頭的骨折遠端, 暴露髖臼, 切除多余關節囊, 修整骨折部位, 清除髖臼、關節囊多余軟組織, 將軟骨下骨暴露, 調整非骨水泥型金屬杯尺寸, 并調整其角度, 置入金屬杯, 螺釘固定, 進行相關操作后安裝假體, 復位操作完成后, 活動髖關節, 確定活動良好, 清潔手術部位, 置入引流管, 關閉切口。
1. 3. 2 抗感染及早期訓練 術后, 為患者進行后續治療, 包括術后抗感染、早期訓練, 具體如下:①抗感染治療。術后, 使用常規抗菌藥物預防感染;切口采用負壓引流。②早期功能訓練。術后第2天, 對患者患肢進行按摩, 進行被動訓練, 拉伸患者患肢, 以患者輕微疼痛為度。術后第3天, 指導患者進行患肢主動屈伸、抗阻力訓練;術后第5天, 指導患者進行髖關節訓練。術后第7天, 根據患者具體情況, 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案, 每天定時訓練。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評估治療前及治療后1、3個月患者的患肢疼痛程度。采用VAS分進行評估, 0~10分, 0分表示無痛;≤3分表示輕微疼痛, 可以忍受;4~6分表示中度疼痛, 尚能忍受但影響睡眠;7~10分, 表示疼痛強烈, 難以忍受。②評估治療前及治療后1、3個月患者的髖關節功能。采用Harris評分進行評估, 總分100分, 分數越高表示髖關節功能恢復越好。③評估患者的治療效果。治療后3個月, 根據Harris評分進行評估, 包括優、良、中、差4個等級, 90~100分為優, 80~89分為良, 70~79分為中, ≤69分為差。治療優良率=(優+良+中)/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兩組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 多組數據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3個月的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及治療后1、3個月的VAS評分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1、3個月的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的VAS評分低于治療后
2. 2 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3個月的Harris評分比較 治療前及治療后1、3個月的Harris評分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1、3個月的Harris評分均高于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的Harris評分高于治療后1個月,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2. 3 治療效果 28例患者中, 優16例, 良6例, 中5例,?差1例, 治療優良率為96.43%。
3 討論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是骨科常見疾病之一, 由多種原因導致股骨頭局部血液循環障礙, 供血不足, 引發股骨頭缺血、壞死、塌陷等, 從而導致患肢髖關節功能障礙的一種病癥[3]。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包括非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兩種類型, 其中, 非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導致原因包括酗酒、潛水病、高血脂、痛風等[4], 老年人是該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高發人群, 嚴重影響老年人正常活動, 降低其生活質量;創傷性股骨頭壞死導致原因主要由外界暴力導致, 在中青年人群中比較高發, 包括外傷引起的股骨頸骨折、髖關節脫位、髖關節扭挫傷等。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后, 臨床癥狀以疼痛、關節僵硬、關節活動受限、跛行等為主。
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主要方式之一, 該手術方式通過匹配合適的髖臼、股骨頭假體, 達到穩定髖關節結構的目的[5]。同時, 患者行髖關節置換術后, 有效緩解患肢疼痛, 假體在體內的摩擦較小, 促進患者快速康復, 早日恢復髖關節活動功能。閉合復位多枚螺紋釘固定術屬于常規治療方式, 有效修復患肢創傷部位, 但由于該治療方式是在閉合復位的基礎上進行, 給患處軟組織造成的損傷較大, 延長患肢恢復時間。同時, 該手術方式不利于穩定患髖結構, 容易造成患髖畸形, 增加患者疼痛程度, 不利于患處愈合, 預后效果差, 影響患者患肢功能恢復。全髖關節置換術是采用人造髖關節置換患者所有髖關節, 為其重建關節運動功能的手術方式。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尺寸合適的髖臼、股骨頭假體, 使其與患者髖關節結構相匹配, 更具穩定性[6-8]。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后, 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功能訓練, 有效增加假體與患處的磨合, 減少其摩擦力, 有效減輕患者疼痛, 促進患肢功能恢復, 提升患者康復速度。馬冉等[9]通過對比方式對全髖關節置換術效果進行分析, 術后6個月患者的VAS評分為(5.68±0.76)分, 顯著低于治療前;術后6個月患者的Harris評分為(91.35±1.06)分, 顯著高于治療前, 研究結果表明, 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效果顯著。本文對28例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 治療前及治療后1、3個月的VAS評分及Harris評分比較,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1、3個月的VAS評分低于治療前, Harris評分高于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的VAS評分低于治療后1個月, Harris評分高于治療后1個月,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說明全髖關節置換術更符合患髖結構, 提升其穩定性, 緩解患者疼痛。同時, 28例患者中, 優16例, 良6例, 中5例, 差1例, 治療優良率為96.43%。說明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效果更顯著, 促進患髖功能恢復, 提高治療效果, 且預后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 臨床治療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 重建患髖結構, 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程度, 提升治療效果, 加速患者康復速度, 且預后效果好, 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全髖關節置換術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但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做好并發癥預防工作, 降低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 能進一步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 王立松, 王鵬斌, 賈戊, 等. 帶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及松質骨移植治療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療效研究.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17, 40(12):1100-1103.
[2] 張鶴令, 鄧明浩, 楊建成. 多孔鉭棒改善股骨頸骨折術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的髖關節功能:隨機對照臨床試驗方案.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6, 20(34):5163-5168.
[3] 吳天慧. 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療效分析.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5(3):486-487.
[4] 方源, 丁昌榮, 王英振, 等. 多孔涂層鉭金屬棒系統治療早期非創傷性股骨頭壞死的臨床對比研究. 中華老年骨科與康復電子雜志, 2018, 4(5):271-276.
[5] 張凱, 鄧迎杰, 洪漢剛.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和全髖關節置換術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療效及預后對比分析. 國際老年醫學雜志, 2018, 39(4):138-139.
[6] 范少地, 吳國忠, 唐立虎, 等. 髖關節發育不良合并股骨頭壞死全髖關節置換術中結構性植骨重建髖臼的臨床應用. 西北國防醫學雜志, 2016, 26(10):695-696.
[7] 胡闖, 王兵, 王廷江, 等. 初次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效果及影響因素分析. 中國綜合臨床, 2017, 33(12):1108-1111.
[8] 包良笑, 肖軍, 李濤, 等. 不同助行方式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假體早期穩定性的影響. 中華護理雜志, 2016, 51(6):655-658.
[9] 馬冉, 魏騏. 改良外側小切口在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效果和VAS評分評價.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19, 25(5):780-782.
[收稿日期:2020-01-14]
作者單位:222300 江蘇省東海利民醫院骨科(葛達正);222300 東海康華醫院骨科(沈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