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教學就是要把數學生活化、興趣化,從而達到數學為生活服務。在進行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筆者先從有趣的游戲“猜年齡"開始入手,提出第一個問題,導出方程的概念。然后依次提出四個問題,通過對多個實際問題的分析,師生共同尋找等量關系,建立方程,體會方程的模型思想。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所建里的方程,丨歸納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義。在這里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教導的主導作用。真正做到了學生學習時,學生是演員,教師是導演。
關鍵詞:游戲;方程;找等量關系;一元一次方程;互動
教學是一種師生雙方互動的活動。尤其是數學教學一定要結合實際,利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求知欲。只有這樣,才能使數學生活化;才能在數學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體作用;才能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這樣教師適時指導;才能充分展教學粗長。
在數學教學中,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參與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在進行認識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中,首先做猜年齡的游戲,利用ppt,增強游戲的趣味性。提出問題,小華說:能猜出小彬的年齡。小彬說不信,(賣個關子)小華說:“你的年齡乘2減5得數是多少?”
小彬說:“是21”
小華說:“你今年13歲”。
小彬說:“他是怎么知道我的年齡是13歲呢?”
帶著這個問題師生共同探討。教師強調找等量關系,找等式。
如果設小彬做年齡為x,那么“乘2再減5”就是2x-5(通過ppt)引導學生抓住其中的數量關系。“小彬的年齡X2-5=21”,因‘此,可以列出方程2x-5=21。接著,老師指導,提問方程是什么?方程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學生回答后,教師點撥,這個游戲,利用了數學模型,等式,方程。
在學生濃厚的學習氣氛中,展示第二個問題。小穎種了一株樹苗,開始時,樹苗高為40cm,栽種后每周樹苗長高約5cm,大約幾周后樹苗長高到1m?
讓學生自己想一會兒,老師利用ppt放映小樹長高的過程。同學們討論一下數量關系。
開始時樹苗的高度+幾周后增長的高度=1m。即原高+長高=1m。然后讓一個同學在黑板上做,其他同學在下面做。學生板演完成本題后,師生共同討論。強調做這道題的關鍵是找出原高,幾周后增長的高度。原高+長的高度=1米。40+5x=100? ? ? 注意單位要統一,必須要進行單位的換算(這些讓學生說出)。
第三個問題,甲乙兩地相距22km,張叔叔從甲地出發到乙地,每小時比原計劃多行走1km,因此,提前12min到達乙地,張叔叔原計劃每小時行走多少千米?先讓學生讀讀題,搞清楚原計劃所用時間,實際所用時間,然后,找等量關系,原計劃所用時間-實際所用時間=提前時間讓學生分組練習,一個組一個代表上黑板列式,設張叔叔原計劃每小時行走xkm。
在這里要強調單位必須要統一。
為了增加學生的實踐能力。第四個問題,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數據,截至2010年11月1日0時,全國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數為8930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增長了147.30%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每10萬人中約有多少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讓學生扮演統計員的角色,提升了學生的興趣,同學們想到,如果設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每10萬人中約有x人具有大學文化,那么可以得到方程(1+147.30%)x=8930,或者其他的形式也行。同學們展開激烈的討論增強了實踐能力,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第五個問題,某長方形操場的面積是5850平方米,長和寬之差為25m,這個操場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米?師生討論做這道題應該怎樣想?
分析長×寬=面積
如果設這個操場的寬為xm,那么長為(x+25)m。同學們自然可以得到方程(x+25)x=5850通過準確列五個方程,感受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關鍵是:尋找等量關系,上述不同的數量關系都能夠用方程這個模型表達!教師點撥強調特別注意事項,學生在列方程時要注意以下問題:讓學生讀題、審題,鍛煉學生的審題能力;(2)中的單位換算,1米=100厘米。等量關系為:最后樹高=初始樹高+每周生長高度×x周;(3)中的單位換算12分=5分之1小時。等量關系為:原計劃所用時間—現在所用時間=提前時間;(4)中字母在后。
接著,師生繼續共同活動議一議,前面5個問題,得到了5個方程,其中哪些是你熟悉的方程?與同座交流。其中(1)(2)(4)都只有一個未知數,在小學時常見。方程2x—5=21,40+5x=100,(1+147.30%)=8930,有什么共同特點?他們都只含有一個未知數,且未知數的指數都是1,代數式都是整式。總結歸納一元一次方程的定義:在一個方程中,只含有一個未知數(元),并且未知數的次數是1(次),這樣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接下來學生自主完成練習題。順便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含義。
筆者在這一塊教學中,知道此階段的學生有比較強烈的自我發展意識,對與自己的主觀經驗相沖突的現象,教師只有進行得當合理的詮釋,方能得到學生的認可。授課時要設法讓學生體會運用方程建模的優越性,將能使眾多的實際問題“數學化”的重要數學模型成為學生學習后續知識的自覺選擇。
通過師生互動,找等量關系,讓學生在簡單的實際背景問題中,一點一滴地體會分析已知量,未知量之間的數量關系,對列方程的幫助,正確做到分解難點,降低難度,提高參與度,突破難點的目的。
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眼、口、手、腦并用,課堂氣氛活躍,課堂效果十分理想。
參考文獻:
[1]馬復主編.數學教師教學用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王克勇(1966--)男,西安市鄠邑區人,西安市鄠邑區澇店初級中學數學教師,中教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