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拜讀了天津音樂學院院長石維正教授編寫的《聲樂教學法》一書,書中論述了聲樂教學中諸多科學性、藝術性的問題,在聲樂理論上也有許多獨到的見解;是一本非常好的聲樂教科書。聲樂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研究遵循其自身規律指導教學,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經驗性尤為重要。《聲樂教學法》一書的問世,對規范、指導聲樂教學無疑能起到很好的啟迪作用。
【關鍵詞】聲樂教學;《聲樂教學法》;聲樂理論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6-0125-02
【本文著錄格式】畢洪旋.聲樂教學中的規范性探索[J].北方音樂,2020,03(06):125-126.
一、關于正確使用《喉形》的問題
石先生提出發聲訓練中應正確使用“喉形”的觀點,是抓住了聲樂訓練中最重要的環節和要解決的問題。在歌唱發聲時如果喉頭高于平常不說話時的位置,他的氣息肯定是淺的或者是僵硬不通暢的,他的下巴和舌根周圍的肌肉群也是緊張而不是放松的。相反,歌唱發聲時正確的喉頭位置是建立在深呼吸和下巴及舌根周圍肌肉群放松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歌唱或發聲時如果頭腦里沒有樹立良好的“喉形”概念,就不可能有一個正確的“喉頭”位置,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發聲狀態,沒有良好的發聲狀態,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發聲質量。所以說喉形觀念的提出,抓住了發聲訓練中的規律問題,解決了一些聲樂教師常常要求學生:你的喉頭打開不夠,再打開點,這個如何打開以及用什么方法打開,這一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應講明白,而沒講明白或者說講得不夠明白這一問題。書中還根據喉頭位置的高、中、低對聲樂發聲中氣與聲的結合,及對下頜舌骨肌肉放松直接影響的道理,創造性地設計了一幅即簡單又形象的發聲立體坐標圖。可以使聲樂教師和學生從六個面八個角的不同坐標找出自己的發聲狀態中的坐標位置,從而清楚了解了自己是最佳的發聲狀態,還是良好的發聲狀態以及較差的發聲狀態。為教師頭腦中和學生頭年中正確認識自己和別人的發聲狀態增加清楚感和形象感。
二、正確的“喉形”與咬字的關系問題
正確的喉形狀態與咬字的關系問題是該書提出的另一個獨創的觀點。這一觀點充分說明了“字正與腔圓”的辯證關系,指出了字正不一定腔圓,腔圓也不一定字正這個帶有哲理的見解。行腔咬字是聲樂中必抓的訓練規律。它也是區別其他音樂門類而獨有的規律(別的音樂門類沒有字,而歌曲都帶詞)。我國也出版了不少專著,在這一領域進行了理論性探索和研究。由于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歌曲風格不一、語言特點不同,因而歌曲演唱時行腔咬字就變得復雜化了。老師對學生要求也帶有經驗性和隨意性。但作為行腔咬字的規律也被廣大音樂界認可。也作為評價聲樂演員演唱歌曲好壞的尺子和教授學生的要求。這一關鍵問題上書中否定了“字正腔圓”的提法。明確、充實、具體地論述了“字正與腔圓”兩個不同的概念。如何在字與聲的辯證關系上正確而恰當地配合,講述了正確的喉形和字的關系,強調了良好的喉形狀態是行腔咬字的前提條件,這一帶有規律性的問題。指出了字頭、字腹、字尾各音素、元音、輔音以及復合元音的發聲都應一絲不茍的保持良好的喉形狀態并根據歌曲的風格、內容、情調的不同,喉形高低也可以隨之進行調整(不能隨意亂調整,應該在良好的發聲狀態下調整)。如果有的歌曲為了雄壯為了共鳴的整體性和氣勢就犧牲一些字的細膩和親切,有的為了抒情、柔美、親切,就要犧牲有共鳴的整體感以及力度和氣勢,讓語言更靠近生活。喉位也可以根據藝術表現的需要進行正確的調整。也為在理論上為西洋唱法與民族唱法提供了咬字行腔方法的探索。這個問題解決了字正腔圓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歌唱中的喉音,抖音
歌唱中因為喉形不正確而產生喉音、抖音、喉節上提的毛病,使廣大學生和業余愛好者都很苦惱,都急于想找到解決此問題的方法,通過多年的學習與探索和向有關專家請教我悟出了一定的經驗,找到了使喉頭穩定的方法。正確的方法是喉頭先關閉,咽腔向下迎接,檔氣等到從肺部呼出的氣息達到聲門時即開始歌唱,絕不是用氣息硬沖聲帶,也不是喉頭打開,咽腔放松讓氣息直接沖擊聲門,我們知道歌唱時吸氣之后會有停息、屏息的瞬間。這一瞬間聲帶處于閉合狀態,把氣擋在喉頭下面,實際上并不是聲帶擋氣而是喉頭先關閉向下擋氣。假聲帶在真聲帶之上也幫助擋氣。這樣正好說明真聲帶并不承受下面的氣息壓力,發聲時喉頭才打開,聲帶在喉頭的開關大小下發聲。由喉控制的呼吸流量是一種有控制的呼吸壓力,通過它產生清晰、明亮的聲音和清楚的咬字,用這樣的氣息歌唱是很省力的。有的專家用打哈欠的方法來啟迪學生,重要的不是打哈欠本身,而是產生哈欠的那一器官開始動作。喉頭向下擋氣的方法也可以從我國古代見列,經查清乾隆9年(1749)徐大椿著有《樂能傳聲》中提出“正吐音,審口法”為歌曲的基本原則,并認為體會曲情和頓挫宜是感人傳神的關鍵,所以,采用喉頭向下擋氣的方法是解決喉頭不穩最有效的方法。
四、喉頭穩定狀態的重要性
如果說氣息是聲帶的基礎,聲帶是歌唱的保障,那么喉頭在歌唱方法訓練中同樣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師在教授學生時在強調氣息、位置、共鳴的正確掌握方法時更強調的是喉頭位置的穩定性,要求學生練習時喉頭不能上提、不能亂動,并打開舒展其喉頭狀態。著名意大利聲樂專家基諾·貝基提出美聲唱法的三個基本條件:(1)喉頭保持在最下面,盡量充分打開喉嚨使其聲帶完全自由的工作;(2)充分利用鼻腔共鳴。胸腔共鳴,頭腔共鳴;(3)橫膈膜的支持。實踐證明喉嚨打開有兩個優點:一是使聲音能出來;二是喉結保持在下面聲音出來就穩定。中外聲樂專家都一再強調喉頭的穩定性和打開狀態,這說明歌曲演唱中喉部的正確狀態是非常重要的。實踐證明,用假聲唱時喉部就會呈現出良好的穩定狀態,喉部舒展的打開狀態,而且還容易保持下去,對于演唱中喉頭狀態的穩定練習,學生們一定要認真體會,反復實踐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五、共鳴腔體的正取使用
共鳴器官運用的越熟練歌聲就越豐富多彩,強弱、高低變化就越得心應手,當然,這也必須有正確的氣息運用和喉結的穩定與聲帶的密切配合。共鳴腔體分為鼻腔、口腔、胸腔和頭腔共鳴。要演唱好一首聲樂作品就要合理地充分地運用這些共鳴腔體,同時還要注意合理地運用氣息的支持,一般掌握吸入的吸氣量應在70%為佳,同時把氣放在橫膈膜相近的胸膛底部,千萬不能浮在上面,使胸部保持吸氣狀態,共鳴器官鼻腔、口腔、頭腔都要處于自然恰到好處的狀態以配合胸腔,形成一種豐滿的混合共鳴,這樣發出來的聲音才會優美、舒展、動聽。
六、歌唱中的咬字與吐字
關于咬字與吐字的關系問題一直也是聲樂界研究與探討的關鍵。一般情況而言“字頭”組成字的聲母部分,咬字就是指聲母的發聲過程。字頭的發音質量直接關系到整個字音的準確性,因而也就直接影響到歌唱的清晰度。“字腹”是組成字的韻母部分。歌唱中的吐字主要是韻母的發音。如何在咬好字頭的基礎上吧字頭和字腹巧妙結合起來是歌唱藝術的關鍵環節。“字尾”是字的歸韻部分,歌唱中也稱尾音。既要做到字頭咬得狠,字腹咬得圓,同時也要字腹收得巧。如果收韻不準就會直接影響字意的表達,削弱歌唱的藝術效果。可見,字頭、字腹、字尾在歌唱的吐字咬字中至關重要。要注重它們之間的密切關系和規律,把它們有機結合起來,在歌唱中渾然一體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解決歌唱中咬字與吐字問題。因此,歌唱中的咬字與吐字對每一位從事聲樂演唱和教學的教師尤為重要。歌唱藝術是音樂與語言相結合的藝術,而表達某種思想感情的藝術形式,是人類語言表達最充分的一種藝術形式。音樂本身具有概括性、抽象性與不明確性,但是音樂作品配上歌詞之后,就有了清晰、明確的指向性和表達含義的限定性。因此,在歌唱中語言表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七、歌唱語言的特點
音樂中的語言都是思想的表述,都是經過音樂與語言的結合來充分展現。在咬字這個問題上中國字與外國字不同,外國字要求每一個字都要灌滿,但中國字不一樣有的地方滿,有的地方則不滿,有的地方要說,有的地方要唱,有的地方要連有的地方要斷。首先,歌唱語言表達要受旋律、節奏、速度等規定因素的限制;其次,歌唱藝術屬于表演藝術;再次,就聲樂藝術而言,語言的發音同歌唱的旋律聲音是同一過程。所以,在歌唱的訓練中咬字要求清晰、準確、穩定、放松并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字頭要吐得準確而簡短,字腹要穩定在支點上唱,字尾要清晰而明確。就是說在歌唱中,語言發音既要滿足語言交流的要求做到發音準確、吐字清晰,語氣生動等又要符合聲樂藝術審美的要求,達到字正腔圓,聲音通暢、圓韻,音色優美、統一即語言美與聲音美兼而有之。
八、歌唱語言的要求
一個人如果說話咬字語言不準確、不清晰,那么就會直接影響與他人之間的交流。歌唱藝術對語言的要求則更加嚴格。教師尤其在咬字與吐字上嚴格要求學生,就是起到“正音”的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發音習慣,增強歌唱者表演能力,就要做到發音準確、吐字清楚。這既是歌唱審美中聲音圓韻統一的要求,也是語言準確性的要求。
九、聲樂習語的確切含義
(一)支點
大多數人談到支點時認為指的是人體內氣息對聲音的支持。其實這種支持是整個橫膈膜,各個肋間,腹部后腰都參與了不可能只有一個點,所以應理解為支持部位。
(二)焦點、集中,高位置
在歌唱者演唱到高聲區時感到聲音并不是從口中傳出來,而是從面部正中大約鼻骨后像聚光燈射出一束聲音。
(三)散和白
單調的缺乏泛音的聲音,人們聯想到淺色甚至是白色。
(四)鼻音和喉音
會厭不能充分打開喉咽不順暢聲音悶塞不通教師稱之為喉音。鼻音往往是懸雍垂過于垂下,使口鼻之間通道過寬,通過鼻咽部向鼻中漏氣的結果。
(五)穿透力
聲音傳遠的能力。
(六)抖與揺
顫音高于每秒六至七次被稱為“抖”音,低于六至七次稱為“揺”都是失去美感。
(七)統一
指從低聲區、中聲區在到高聲區聲音的一致性。
(八)樂感
指一個人對音樂的感覺及其駕馭作品的能力。
十、建立規范性聲樂習語是聲樂訓練迫切解決的首要問題
按照聲樂的訓練規律去解決聲樂教學中習慣用語,因為聲樂教學帶有一定的抽象性。許多老師都憑借個人多年的教學經驗,形成了一套啟發性教學語言作為教學的一種手段,由于各位教師教學的習慣用語不一致,在要求學生上也有出入,這樣使學生們在歌唱方法概念上容易產生誤解。多年的聲樂教學使我深深地感到,規范教師在聲樂教學中習慣用語是非常必要的。同時規范習慣用語對聲樂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書中提到了聲樂教學中的兩種語言;一是科學客觀性的語言,這種語言在教學中規范嚴謹;二是形象性、啟發性語言。這種語言不夠嚴謹但能夠達到啟發的效果。
總之,理解、了解各個共鳴器官以及呼吸器官的作用,建立好正確的歌唱狀態,把唇、齒、牙、喉等咬字與吐字器官合理的運用,把語言與聲音完美結合,是聲樂學習者不斷努力的方向,掌握正確的歌唱狀態,運用合理規范的教學語言,將會對聲樂學習者在歌曲演唱上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簡介:畢洪旋(1961—),男,碩士,聲樂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前教育。